一、宁夏抚局的形成
强家沙窝战役后,清军主力大部分瓦解。固原提督雷正绾部兵溃之后,退至固原,又退平凉。“弁兵借口无饷,奸掠烧杀”[60]。雷部已“零落不成队伍”[61]。陶茂林部溃散尤为严重,陶即离职。清廷以曹克忠为甘肃提督,专抚洮州回民军。陕甘总督杨岳斌奏称:“现在河狄之贼扰于南,平固之贼扰于东,宁灵之贼扰于北,凉肃之贼扰于西,几于剿不胜剿,防不胜防。臣若株守省垣,则饥军终虞坐困;若出省剿办,则根本时虞动摇。”[62]清政府在甘统治岌岌可危,而在宁夏的统治则已崩溃。宁夏府城和灵州为回民军占据两年多,这一带的清官府早已被回民军扫荡,只有满营一隅未被回民军夺取。宁夏南部,清军溃败之后,从同心至固原皆为回民军所有。宁夏回民军赢得了空前的胜利。
当此之时,宁夏回民军领袖马化龙确定“求抚”方针。1865年10月,马化龙先向清朝督办甘肃军务西安将军都兴阿表示愿意“投诚”。都兴阿以回民军“既不献城,又不缴械,恐不可信,是以未准”[63]。接着,他又到倾向招抚回民军的清军将领联捷军营“乞降”[64]。该年底,哈密办事大臣联捷派专差佐领德清额带有回人,持函来至都兴阿军营商议招抚回民军。几经交涉后,马化龙改名为马朝清。德清额“先到金积堡与马朝清面议就抚,又到宁郡与贼目相见”[65]。但都兴阿反对议抚,将德清额拘留营中。清廷昧于形势,一再督令都兴阿、穆图善迅速攻克宁夏府城。陕甘总督杨岳斌、宁夏将军穆图善眼见宁夏残破局面,武力收复宁夏府已不可能,便力主议抚。清廷将都兴阿调为盛京将军,由穆图善督办宁夏军务,负责宁夏事务。1866年初,回民军为达成抚议,同意放弃宁夏府城。1月18日,回民军“将城池圩卡全行撤空,各堡回人俱移往纳家闸一带,缴出枪炮刀矛多件,并陆续呈缴银米,将倡乱之千总纳万有送营正法”[66]。1月31日,清军开进宁夏府城。都兴阿部入城后“焚烧杀掠……宁夏城内火光烛天,居民烧毙者无数”[67]。接着马化龙又许官府派遣官员入灵州,并亲自到穆图善军营议定抚局。穆图善要求马化龙“前赴各路开导回民”,“宁夏、纳家闸、王家疃、杨和堡等处回民,一闻朝廷宣谕,尽缴军械马匹炮位等项,听候安插”。[68]此路抚议已成,平凉、固原南路“回民均由马朝清代递禀呈乞抚,穆图善拟委曹熙带马朝清驰赴各路相机妥办。”[69]宁夏各地回民军及部分陕甘回民军在马化龙的主持下,均与清政府达成议和协议。宁夏地区进入了抚局时期。(www.xing528.com)
抚局的形成,标志着回民军由武装反抗清政府转向与清政府保持和平。它的形成,在清政府是由“剿”到“抚”的政策变化,在回民军则是巩固武装斗争成果的战略决策。它首先是回民军取得军事优势的结果,是以削弱和驱逐清政府统治为前提的。马化龙等回民军领导人名义上都成为清朝官员。马化龙在抚局中一直升至记名提督,其子马耀邦升为游击,其他部属亦分别被清廷授以官职。这一事实表明,回民军并不要求推翻清政府,而是承认它的中央政权地位。但是,抚局不是投降,它并没有恢复清政府在宁夏的统治。第一,抚局中,回民军仍然保持着独立的军事力量,求抚中所交马匹军械,数量极少,且都为老弱废弃不堪使用者。相反,宁夏回民军在长达4年的抚局时期,不断加强武装,训练军队,以金积堡为中心,东起灵武,西至峡口,构筑500余座寨堡,形成易守难攻的平原阵地。第二,抚局地区的政权完全操控在回民军手中。如灵州虽有清朝官员,但他们不过尸位装饰而已。“地方公事及征收钱粮,向皆马化龙主政。在城文武各官薪粮皆由马化龙发给。回众藐视官长而不受约束,官长坐视回众而莫可如何。”[70]马化龙自任“总理宁郡两河等处地方军机事务大总戎”,下设参领、元帅诸官职,自成一套统治体系,掌握政治、军事、钱粮等各种权力。因此,左宗棠说抚局“名为官抚回,实则回制官”[71]。
总之,抚局反映了回民军反抗清政府是有限度的。一旦清政府在回族地区的统治瓦解,回民军便从斗争转为妥协,以期保持所取得的斗争成果。通过抚局,回族实现了自己的自我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