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族居民的生活习俗简述

各族居民的生活习俗简述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与此同时,自蒙元时代定居于本地的回族居民,和清初由东北迁来的满族居民,都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生活习俗。[80]关于本地回族居民的宗教活动和社会风习,宣统《固原州志》中有较多记载。清代宁夏地区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风俗习惯也彼此影响,逐渐接近起来。

各族居民的生活习俗简述

三、各族居民的生活习俗

宁夏古代是农牧并举的多民族地区,在文化习俗上有许多不同于内地的特色。例如,旧志载:“仲冬后,纨绮牵黄臂苍,畋猎毕举。今俗颇革。”[74]这是由于宁夏明初从南方大量迁进农民之后,汉民成为本地人数最多的居民,再者此后本地统一于明清版图,同内地关系密切,因此本地汉民的风俗已同内地相似。而与此同时,自蒙元时代定居于本地的回族居民,和清初由东北迁来的满族居民,都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生活习俗。这样,清代宁夏地区的民情风俗显得丰富多彩。

在衣食住等生活习惯方面,宁夏汉民,“居室惟公署宦族覆瓦,民家皆板屋,覆以土,犹秦风之遗。中堂供先祖,或悬佛像。食主稻稷,间以麦,贫者饭粟。中人之家恒以一釜并炊稷稻:稻奉尊老,稷食卑贱。衣布褐,冬羊裘。近世中家以上多纨绮,女服尤竞鲜饰。”[75]

由于长期相对的和平安定,清代宁夏的节日活动也很热闹。例如:“上元食元宵后三夜,街市皆燃灯,祀天神,祝国厘。坊各立会积钱,至期延门树木架,对悬纱灯。中衢列灯坊,近又有灯阁、灯亭,制皆如真,糊以纱,书绘间错,中燃烛。通衢数里,照如白昼,皆以桕烛。烛自南来,斤值钱数百文,计一宵之费数百贯,信边城巨观,亦土人一癖好云。”又如,“除夕祀先祖,拜尊长,燃香灯,鸣爆竹,饮酒守岁。分钱与卑幼,曰压岁。闺中以枣、柿、芝麻及杂果堆满盏,着茶叶,奉翁姑及尊客,曰稠茶。女筵以为特敬,新妇拜见舅姑,针工外尤重此。多者至百余盏,计其费,一盏数十钱。相传始于明王府,至今不能变云。”[76]此外,其他节日风俗还有很多,如元旦炊年饭、送五穷,清明祭墓、踏青,七夕作乞巧会,中秋吃月饼冬至头脑酒,腊八煮粥、酿酒,以及送灶、接灶等等,都同中原风俗相似。乾隆《宁夏府志》的纂修者指出:本地“明初尽徙其民于长安,迁谪他方之人以实之,而吴楚为多。故尚词翰,矜儒雅,迄今观其节物礼仪多与《荆楚岁时记》合,盖其俗实于此一变云”[77]

另一方面,清代宁夏在婚丧祭奠等礼仪上已形成许多繁文缛节,以致中产以下人家不堪其经济负担。例如,“中卫、灵州俗尤尚送葬。男女或数十百人,丧家为备酒食、车乘。力不能办者或至留殡数十年不敢举。”究其根由,“相传明季近边各堡,黠虏常伺人葬,出劫衣物,故遣葬者皆请姻戚为之备。今太平已百余年,习不改转成弊俗矣!”针对这类陋习,《宁夏府志》纂修者正确指出:“豪华结习或且未改,婚丧吉凶之举,靡文盛而礼意轻;交游征逐之场,饮食丰而真诣薄。不惜终岁之积,苟且旦夕之观。生齿日繁,三农悬馨;用物益多,百货腾踊。……国奢则示之以俭敦本,实务盖藏,固今日之急务矣!”[78]

清代固原汉民的四季节日和婚丧礼仪,同宁夏基本相同。如:“正月元旦,汉民各家祀神,门首贴春联,富者张灯结采。拜年,卑幼者为尊长叩首,道路相逢必以揖。元宵节,城中各户门皆悬灯,玻璃、纱绢有差。各乡有社火、秧歌。铁行有打铁花之俗,尚有别致。……五月五日端午节,各家蒸食角黍,门前插杨柳枝。六月六日游东岳山,谓之登高山。”[79]

▲各种版本的《古兰经

清代本地各种佛事和祭祀频繁,而本地文武官员则经常参加这一类封建迷信活动,并且视此为自己的重要职务。“凡城关各庙演戏祀神之日,必请文武官长前往上香,各致香资,谓之散会帖。”“凡祈晴雨,各庙择地设坛,文武官必斋沐恭诣,具祝文。延阴阳道士,讽经祈雨,有五方坛、八卦坛之名。州牧率绅耆、阴阳、道士人等,至太百山后,汲泉水以验雨之多寡,谓之请灵。”[80]

关于本地回族居民的宗教活动和社会风习,宣统《固原州志》中有较多记载。如称回民“其敬奉者为天,不祀他神。呼天曰户大,尊崇者为穆罕默德。门宦有四:曰虎飞,曰苦布,曰尕的任,曰直黑任。”[81]“回民子弟多诵回经,有举为满拉、黑提布、乙麻木等名目。若天经三十本讲通,即举阿訇,由各庄头人公送四角类顶冠、长领袍,尚绿色。……而回民寻常帽式则多用白色者。”“回民岁时均用回回历,按三百六十日为一岁,不计闰。其每岁之三月、八月,过大圣祭,必宰牛;每月十四过小圣祭,必宰羊,均诵天经。每七日一住麻,扣足一岁,先期必封斋一月。昼不炊饪,见星而食,请阿訇诵经,谓之而的。开斋百日后,入寺行礼,谓之小而的。”回族居民的婚丧礼仪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回民议婚,先请媒通姓氏,惟不避同姓。……只告寺神,不立庚帖。……婚之夕,先告上天,必请阿訇念回经,然后合卺。次日子妇先盥沐,用壶自顶至足以水直盥。毕,见翁姑、尊长、领右,以揖吃筵喜、油香,并分送戚党。”“回民凡遇丧事,以水洗尸,请阿訇诵经。殓不用棺,不着衣,惟以布缠之。缠毕,各庄清真寺有公木匣一具,名曰塔布儿。葬于各寺公地,有名望者或建拱拜。……葬不择期,不得逾三日。请阿訇多各从门宦。其葬,首必北枕,面必西向。”

清代宁夏满族居民,由于长期封闭式地定居于满营中,从而保持了许多原居东北时的风俗习惯。如男女皆穿旗袍,男袍必束带。妇女头梳道冠,不缠足,常穿高底木鞋。青壮年冬穿夹裤,外穿套裤(只有裤腿,不带裤裆),适于骑马。旗人结婚,新娘下轿前,身披红绸的新郎先向空中射出三箭,等等。这些都表现了早期八旗成员的尚武精神。特别在语言方面,宁夏满族居民二百多年来一直保持自己的特点,即近似北京话而略带东北口音。

另一方面,满洲人入关后,在同其他民族不可避免的交往中,文化习俗上也出现许多互相影响的现象。如满洲人原来实行火葬,入关后多改为土葬,而遇非正常死亡时仍火葬。满洲人最初信奉萨满教,入关后也有信仰佛教道教汉族诸神的。清朝皇帝尊崇三国时的关羽,曾封他为“协天伏魔大帝”,于是各地八旗成员普遍祭祀关大圣。宁夏满营里也建有关帝庙,且香火很盛。至光绪以后,满汉通婚不再有阻力了。

清代宁夏地区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风俗习惯也彼此影响,逐渐接近起来。

【注释】

[1]《清史列传》卷五,《范文程传》。

[2]《清世祖实录》卷五,顺治二年。

[3]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二年。

[4]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三年。

[5]魏源:《圣武记》卷七,《国朝甘肃再征叛回记》。

[6]以下引文未特别注明出处者,均见《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及[乾隆]《宁夏府志·圣祖仁皇帝西巡纪事》。

[7]《清圣祖实录》卷一八二,康熙三十六年。

[8]《清圣祖实录》卷一八二,康熙三十六年。

[9]《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三,康熙五十四年。

[10]《清世宗实录》卷—○一,雍正八年。

[11]王宋云诗《银川书院落成》,载乾隆《宁夏府志》卷二一,《艺文志》。

[12]黄图安《条议宁夏积弊疏》,载[乾隆]《宁夏府志》卷一八,《艺文志》。

[13][乾隆]《宁夏府志》卷一三,《人物志》师帝宾条。

[14][乾隆]《宁夏府志》卷一,《恩诏》康熙三十六年条。

[15]《清史稿·圣祖本纪》康熙三十三年十二月。

[16][乾隆]《宁夏府志》卷一八,《艺文志》。

[17][乾隆]《宁夏府志》卷八,《水利志》张金城按语。

[18]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六,雍正二年七月,及《上谕内阁》雍正六年十二月十一口。

[19]班第:《请裁汰新、宝二县疏》,载[道光]《平罗纪略》卷八,《艺文志》。

[20]黄廷桂:《重修昌润渠碑记》,载[乾隆]《宁夏府志》卷二○,《艺文志》。

[21]本表资料来源:[乾隆]《宁夏府志》卷八《水利志》。原文用“分”(60亩)作单位,今为便于统计和比较,一律换算为“顷”(100亩)。

[22]本表资料来源:[乾隆]《宁夏府志》卷七,《田赋志)。表中“原额”指清初田数,“新增”者指康雍乾间新开垦的田数,“减免”者指因灾荒废弃而已经官府批准免赋的田数,“现额”指乾隆四十五年的入额田数。表中花马池现额是从灵州现额中拨出而独立计算。

[23][宣统]《固原州志》卷六,《兵防志》。

[24][宣统]《固原州志》,《贡赋志》。

[25][宣统]《固原州志》卷二,《地舆志》。

[26]祁韵土:《万里行程记)(嘉庆十年,1805年),载《问彩楼舆地丛书》第一集。

[27]林则徐:《荷戈纪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28][民国]《化平县志》卷一,《经政志》。

[29]王学伊:《劝种树示》,载宣统《固原州志》卷八,《艺文志》。

[30]《汉书》卷二八,《地理志》。

[31]《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四》。

[32]《嘉靖宁夏新志》卷三,《中路灵州》。

[33]民国《朔方道志》卷九。

[34]见顺治八年一月二十六日户部尚书巴哈纳奏疏《为亟催速定灵州盐课经制以足国储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5][乾隆]《宁夏府志》卷七,《田赋志》。(www.xing528.com)

[36][乾隆]《宁夏府志》卷四,《地理志》。

[37][道光]《中卫县志》卷三,《贡赋志》。

[38][道光]《中卫县志》卷一○,《艺文编》。

[39][道光]《中卫县志》卷三,《贡赋志》。

[40][宣统]《固原州志》卷四,《贡赋志》。

[41][乾隆]《宁夏府志》卷四,《地理志三》。

[42][宣统]《固原州志》卷九,《庶务志》。

[43][乾隆]《宁夏府志》卷九,《地理志二》。

[44][乾隆]《宁夏府志》卷六,《建置志》。

[45][道光]《中卫县志》卷一,《地理志》。

[46][乾隆]《宁夏府志》卷三,《地理志》。

[47][乾隆]《宁夏府志》卷六,《建置志》。

[48][咸丰]《固原州宪纲事宜册》。

[49][宣统]《固原州志》卷九,《庶务志》。

[50][宣统]《固原州志》卷八,《艺文志》。

[51][乾隆]《宁夏府志》卷六,《建置志》。

[52][道光]《中卫县志》卷一○,《艺文编》。

[53]本节所引资料主要依据《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和[乾隆]《银川小志》《宁夏府志》等。

[54]宁夏满营由府城东北迁移到府城西,不仅是由低洼处迁到了高燥处,而且也迁出了重震地带。据现代地质学者研究表明,宁夏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北部,自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以来,境内曾发生震级在M 6级以上的地震39次,其中M 8级以上者5次。平罗县和宁夏府城之间,地下有南北走向的活动断裂带,且从府城东门外通过。宝丰和新渠两县城及旧满营,正处在这断裂带上。乾隆三年的宁夏地震震级为M 8级,震中在北纬38°9′,东径106°5′,即紧靠平罗县城,正说明了这一点。见《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李善邦主编,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而新满营则离开了这断裂带,又处于地势较高的贺兰山前洪积平原上,建筑工程的地质和地貌条件都比旧满营好。所以宁夏满营的这次迁移,虽然是被迫的,却是一次十分科学合理的用地选择,尽管当时的决策者并未完全知道这些。

[55][乾隆]《宁夏府志》卷一,《恩论纪》。

[56]《清宣宗实录》卷三二○,道光十九年。

[57]《河湟诸役纪要》。

[58]乾隆四十五年陕西巡抚毕沅奏折。

[59][宣统]《固原州志》卷七,《人物志》。

[60]魏源:《圣武记》卷七,《国朝甘肃再征叛回记》。

[61]《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九,乾隆四十六年。

[62]《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九,乾隆四十六年。

[63]《清高宗实录》卷一二○六,乾隆四十九年五月辛酉

[64]陈垣:《回回教传入中国史略》,载《东方杂志》1928年1月第25卷第1号。

[65]据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52年版。宣统《固原州志》中刊载历届廪生、增生、附生和武生全部名单。

[66]在县城南门,康熙年间西路同知高士铎(正白旗人)创建,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

[67]创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十九年定名为兴平书院,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名为又新书院。

[68]乾隆五十三年又于州城东南另建奎文书院。

[69]同治八年(1869年)奉陕甘总督左宗堂命令所建,院内留有左氏所撰记事碑。

[70]光绪十七年(1891年)创建。

[71]知县王宝镛创建。

[72]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都郎中蔡国熙创建。

[73]乾隆十八年所建,二十三年重建。

[74][乾隆]《宁夏府志》卷四,《地理志》。

[75][乾隆]《宁夏府志》卷四,《地理志》。

[76][乾隆]《宁夏府志》卷四,《地理志》。

[77][乾隆]《宁夏府志》卷四,《地理志》,引文中的《荆楚岁时记》,系南朝梁代宗懔撰。

[78][乾隆]《宁夏府志》卷四,《地理志》。

[79][宣统]《固原州志》卷一○,《囫事志》。

[80][宣统]《固原州志》卷一○,《轶事志》。

[81]今则通称为虎夫耶、库布忍耶、嘎的林耶和哲赫忍耶等四大门宦,据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