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建设与科举成就探析

学校建设与科举成就探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初宁夏府沿用明代留下的学宫,在府城北部。同时建成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文明阁等。所有童生必须通过当地的岁考或科考,才能取得秀才的资格。据统计,清代宁夏地区中进士者共三十六名,其中宁夏、宁朔两县十八人,灵州九人,中卫、平罗各四人,固原州二人,隆德一人。灵州五所,分布在州城、吴忠堡、大沙井、惠安堡和花马池。

学校建设与科举成就探析

一、学校建设和科举成就

清代宁夏地区的封建文教事业也有所发展。这首先表现在学校建设上。

清初宁夏府沿用明代留下的学宫,在府城北部。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学宫为府学。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在震后府学废墟上重建府学,其中包括大成殿五间、牌坊五座、其他房屋和走廊二十一间、泮池围墙一道。同时建成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文明阁等。府学里定期祭祀文昌、魁星等神灵偶像,表现出封建教育同多神教的紧密结合。

府学之外,也有各州县学。在灵州惠安堡另有商学,始建于明末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原专为外籍盐商子弟而设,清初划归宁夏府学管理。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因本籍商人子弟等也冒充外籍盐商子弟应试,故予裁撤,从此所有商家子弟各归本籍入学应试。宁夏府和固原州各学校各类生员均有定额,综合列表如下:

清代宁夏府和固原州生员定额表

续表

其中贡生,是由各地生员中选拔升入北京国子监肄业者;廪生,即廪膳生员,由官府补助其生活费用者;增生,即增广生员,在廪生定额之外录取者。所有童生必须通过当地的岁考(一年一次)或科考(在每三年一次的全国乡试之前举行),才能取得秀才的资格。

在明清两代宁夏地区的各种方志中,都详细记录了各个时期本籍文武进士、举人和贡生名单。据统计,清代宁夏地区中进士者共三十六名,其中宁夏、宁朔两县十八人,灵州九人,中卫、平罗各四人,固原州二人,隆德一人。若按朝代计,较多者康熙朝六人,乾隆朝十五人,同治朝五人。[65]

除府州县学之外,清代宁夏地区还有一批很好的书院。如中卫县有应理书院[66],平罗书院[67],灵州有钟灵书院[68],此外,新满城东大街设有维新书院,供八旗子弟肄业。清代后期,化平县有归儒书院[69],固原有五原书院[70],在州城王子街,平远县(县治在今同心县下马关)设蠡山书院[71],花马池(今盐池县城)原有朔方书院[72]。这些书院有的有学田,借地租收入维持,但许多书院中途衰落,有名无实。(www.xing528.com)

清代宁夏地区诸书院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当推银川书院[73],有书楼和学舍等共一百余间。官府招人开垦原新渠和宝丰两县大地震后的荒地一百零八顷,每岁收租九百一十五石,作为书院经费。后来又从平罗县清查出百姓私垦的八顷多田中,岁收租银九十二两也交给书院使用。

书院之外,清代宁夏地区各州县的社学也有较大发展。社学是明清两代设于乡社间的学校,凡近乡子弟年在十二至二十岁间都可入学。入学者可免差役。乾隆年间宁夏府共有社学二十九所。从下列这些社学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当时宁夏府各地的文教、人口和经济的布局。

宁夏县社学五所,分布在府城黄公祠、杨和堡、魏信堡、叶升堡和金贵堡。

宁朔县四所,分布在府城西门瓮城、张亮堡、唐铎堡和靖益堡。

平罗县五所,分布在县城武庙、西河堡、洪广堡、李风堡和宝丰堡。

灵州五所,分布在州城、吴忠堡、大沙井、惠安堡和花马池。

中卫县最多,十所,分布在县城、宣和堡、白马滩、广武堡、镇罗堡、恩和堡、永康堡、鸣沙州、枣园堡和宁安堡。后来又增设镇靖堡义学和石空堡兴文社。

固原州在清末设有高等小学堂六所,官立初等小学堂十所和民立初等小学堂二十所,还有祁氏和李氏两家私立的初等小学堂。其中六营官立小学堂,是光绪年间创办,兵民兼收,着意培养识字的士兵,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次年固原创建固原中学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