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宁夏地区人口状况
清初康熙、雍正之际,相继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新赋役制度,有力地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增长。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的人口增长高峰。宁夏地区由于明末清初的军政经济状况的巨大变化,人口增长更为突出。
宁夏地区北部,明末万历年间(1617年资料)宁夏镇军民合计仅二万九千零七十三户,一十二万九千五百七十人。而到清代嘉庆年间(1820年资料),宁夏府户口数高达二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二户,一百三十九万二千八百一十五人,较之二百年前超过十倍。其中平罗县尤为突出,万历年间本地为平虏千户所,军民合计仅二千二百八十七人,而经过清初的移民屯垦,至道光年间(1844年资料)本县居民多达一十六万九千零五十六人,二百多年中竟增长了七十三倍。
清代宁夏地区南部,人口同样增长很快。如固原州,万历年间(1617年资料)仅一千一百六十七户,二万三千六百零六人;而至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即经过同治战事人口锐减之后,仍有一万四千九百一十二户,九万八千七百三十七人,人口数约为明末的四倍。又如海城厅(即今海原县城),明末曾是“人民相食,户口寥落”,清初辟为牧地,至乾隆时则已“帮课已革,军务不兴,十余年流移渐返”。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迁平凉府盐茶厅于此,至清末本地(海城县)户口也增长至六千九百三十户,四万二千三百三十四人。
清代宁夏地区人口不仅数量上猛增,而且在社会结构和地域分布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首先,人口总数中的驻军人数大减。明末宁夏镇驻军三万左右,清初宁夏府绿营和八旗兵合计不过一万左右。其中东路(包括花马池、兴武营等地)明代嘉靖年间曾驻军一万八千六百六十四人,而至乾隆年间则仅余八百零三人。北路(平罗)驻军则由八千减为五百一十九人。
其次,从地域分布上看,宁夏人口由明代的点的集中转为清代的面的扩散。明代宁夏镇军民集中于镇城五卫和若干堡寨里(镇城五卫人数占全镇人口总数60%以上),而清代宁夏人口则分散于各州县,各州县人口又散布于广大村庄田野。这反映了宁夏人口的布局,由古代的边防据点型,至清代已转变为农村分散型。如下表所示,清代宁夏府所属各州县的人口数相差不大。(www.xing528.com)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宁夏府州县户口数表
清代固原地区人口分布状况也大体如此。下表所列的虽然是同治战事以后的资料,但仍可由此看出清代本地的人口布局概况。
宣统元年(1909年)宁夏地区南部州县户口数表
再次,家庭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如以上两表所示,清代宁夏一般每户平均超过五口。这就彻底改变了明代宁夏因为驻军多而每户平均不足两口的不正常状态。
最后,宁夏人口中的民族状况,在清代也起了变化。宁夏除原有的汉、回、蒙古等族人口外,清初又增加了一批满族人口。在清朝的封建统治下,宁夏各民族间的政治关系更加复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