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牧业、盐业和特产
农牧盐各业在清代都有较稳定的发展。其中固原地区在历史上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半牧半农区,明代曾分本地广阔牧场为各藩王所有。清初撤销了本地所有王府牧场。雍正年间,由于固原提督豆斌的疏请,在本地建立六个军马厂,分别由提标各营军官(参将或游击)管辖。其原意在于“实边圉”——加强边境战备实力,本地的军马和其他大牲畜因此“大为蕃息”。[23]这六个军马厂是:
1.提标中营参将马厂。在土窑子,距固原县城二十五里。东至马髦山,西至龙鼻子滩,南至猴儿牙岔,北至石寺儿。包括今西吉县沙沟乡东塘和今原州区西凤凰岭西北的马屯山。
2.提标左营游击马厂。在王家套子,距县城七十里。东至关山顶,西至田家堡子,南至马家后新庄,北至贺家套子,包括今西吉县偏城乡和硝河城乡,至今原州区张易乡贺套。
3.提标右营游击马厂。在东山坡,距县城一百二十里。东至大庄,西至关山,南至化平界,北至青山坡,包括今原州区什字乡东,南至泾源县境。这马厂又管辖一个小马厂,在白鸾池,距县城五十里。东至皮家堡,西至关山,南至杨家岭,北至黑訾沟,包括今隆德县北乱池和今原州区大湾乡杨家岭和开城乡黑刺刺沟。
4.提标前营游击马厂。在盐泥沟,距县城七十里。东至关山,西至毛家庄,南至左营马厂,北至盐泥沟,包括今原州区红庄乡和张易乡盐泥沟到毛家庄子关山以西。
5.提标后营游击马厂。在磨河庄,距县城二十二里。东至中营马厂,西至大山,南至红庄子,北至磨河庄,包括今固原市红庄,东至南廊乡后磨河一带。
6.提标城守营游击马厂。在土壕,距县城四十里。东至乃家河,西至九品湾,南至田家洼,北至黄茅山,包括今彭阳县古城乡,西至今原州区开城乡和南郊乡黄茅山一带。
另一方面,清朝在固原地区也实行招发开垦,按亩收租,其规模远超过前代。河谷川道、山间盆池,以至浅山缓坡的草场林地被不断垦殖。明代万历《固原州志》(成书于1616年)中田赋记载:明末固原州(包括今固原市原州区,彭阳、西吉、海原等县(区)和同心县南部)耕地面积为六十八万九千四百亩。而清末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统计,则“原额民屯更监养廉租等项地”共一百二十一万零九百亩,即较明末约增长了四分之三。[24]总之,清代固原地区种植业逐渐取代了牧业和农牧兼营经济,牧业逐渐降到次要地位。
尽管如此,但本地区全是粗放经营的旱作农业,地广人稀,广种薄收,以致“其四乡中有十余家为一村者,有三五家为一村者,甚至一家一村,而彼此相隔数里、十数里不等者。”[25]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开始的这种大规模掠夺式的土地开发,使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起来,主要表现在森林急剧减少,水文状况恶化,水土流失扩展,野生动物锐减。嘉庆、道光年间旅行者所见到的六盘山已是:“数日来童山如秃,求一木不可得。”[26]“一木不生,但见细草。”[27]清末则更加严重。同治年间新建化平厅(今泾源县),“回民甫到即开垦耕耘。……农耕之暇则砍天然林木运往邻县出售,冬季或烧炭卖之。”[28]“固郡自迭遭兵灾以来,元气未复,官树砍伐罄尽,山则童山,野则旷野。民间炊爨悉赖搜辟荆榛,并无煤炭可采。当承平之时,薪已如桂。”[29]因此旱灾频繁,农牧业经常歉收,山区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除了农牧业之外,古代宁夏地区的另一大产业就是盐业。早在汉代,安定郡“三水……有盐官”[30](汉三水县治今同心县韦州)。《新唐书》中则已具体记载了当年灵州和盐州境内众多盐池的名称。[31]本地食盐的产销是历代官府以至朝廷的重要财源。明代官员称:“宁夏小盐池,乃天生自然之利,资穷边军需之用。”[32](www.xing528.com)
清代专设宁夏盐捕厅,置盐捕通判一员于灵州惠安堡(今属盐池县),管理花马池盐的生产和专卖,花马小池在惠安堡附近,南北三池相接共十余里,周围三十六里,设有壕墙,逐年疏壕筑墙,以限隔内外。东边另有花马大池即花马池(今盐池县城北)、烂泥池和莲花池等(今盐池县和陕西定边县界上)。“每岁二月间,于池内开治坝畦,引水入池灌畦,风起波生,日晒成盐,用力极易。唯天旱水少,或雨水过猛,所产差少。”[33]
清初宁夏旧盐井二百眼,额坝夫二百名,工食银二千四百五十七两六钱,捞盐六万一千四百四十石。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又查出新井二百零二眼。
清朝沿袭宋元明盐引制度,每年由户部给各地派盐引(即准许销售食盐的凭证),借此征收课税。清顺治年间,规定花马大池每年一万引,花马小池每年五万五千四百四十引(各地运司一般以二百斤为一引)。清朝因灵州一向以斗计盐,特许以二百斤为一石;即以一石为一引。[34]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宁夏盐引增至六万七千四百四十引(亦即定额产盐六万七千四百四十石),每引征银一钱一分五厘五毫,共征银七千四百六十九两。花马池所产盐按盐引定额行销于平凉和庆阳两府所属各厅州县,以及宁夏灵州和中卫所属各营堡共四十八处。同时按盐引定额向这些地方征收课银。乾隆年间每引征银增至二钱一分一厘一毫,共征银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七两,按年解送甘肃布政使司奏销。[35]
关于清代宁夏物产的全貌,旧方志中有这样一段概述:“中卫、灵州、平罗地近边,畜牧之利尤广。其物产最著者:夏、朔之稻,灵之盐,宁安之枸杞,香山之羊皮,中卫近又以酒称。”[36]其中如盐、皮、酒,以及灵州磁窑堡的陶器之类,都是手工业产品。此外固原地区产有驼绒、羊毛、羊皮、蜂蜜、胡麻油、芦苇、牛乳、酸枣和牛油等,大都是经过了初级加工的农牧业产品。
清代宁夏特产,当首推名贵药材枸杞。旧方志记载:“枸杞,宁安一带家种杞园。各省入药之甘枸,皆宁产也。”[37](宁安堡今为中宁县城,清代属中卫市)。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曾写诗赞美枸杞道:
▲中卫高庙
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
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旱丰。[38]
宁夏野生植物中有珍贵的发菜和多种药材。“头发菜出边外沙地、河南之山丘上,似发,可食。”[39]旧方志具体记载了固原野生药材五十多种,并指出“山中野药甚多,每年蜀人采获,其利外溢”[40]。
宁夏矿藏丰富,清代虽未正式开采,但已引起本地人士注意。旧方志中有不少关于矿业的记载,如“贺兰山出铅、矾,麦垛山出铁,今皆不开采。”[41]“固原东北乡距城七十里,丁马堡有炭一区,产煤不旺。采用土法开采,不敷居民炊爨,每年纳课甚微。”[42]中卫有一煤矿,长年自燃不息,故清代文人将“炭山夜照”列为本县十二景之一。宁夏旧志记载:“在邑之西南,近河山产石炭。城堡几万家朝爨暮炊,障日笼雾。至冬春则数里外不见城廓,所烧炭皆取给于此山。近西一带有火历年不息,不知燃自何时,等见日吐霏烟,至夜则光焰炳然,烧云绚霞,照水烛空,俗呼为火焰山。其燃处气蒸凝结,土人取以熬矾,较胜他处。”[43]此处灵州又有“碴子”(学名长焰煤),极易点燃,然后仅余少量白灰,历来为人们所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