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川区军屯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策略

川区军屯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策略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屯田的基础组织是屯。由于明初封疆大吏对屯田水利的重视,元末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宁夏引黄灌溉系统,很快得到修复。明制,军屯士兵编入军籍,终身服役,退役或死亡,由其子弟顶补。在这种情况下军屯不可能持续发展。宣德时,宁夏镇已有豪强军官霸占屯田和水利。屯军的反抗斗争也是导致屯田衰落的原因之一。

川区军屯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策略

一、川区军屯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明代宁夏为九边之中,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明初即在此大兴屯政。明代是中国古代屯田史上最发达的时期。自洪武至崇祯,屯田均以“九边为多,而九边屯田又以西北为最”[30]

明代宁夏屯田始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河州卫指挥使宁正兼领宁夏卫事,率军民“修筑汉、唐旧渠,引河水溉田,开屯田数万顷,兵食饶足”[31]。六年,帝诏令“屯田宁夏”,九年,立宁夏卫,“徙五方之人实之”,从此开始大规模屯田。军屯之外,同时大量招集流亡来宁夏屯垦,称为民屯。明初宁夏军屯、民屯相继发展,人口大增。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于灵州故城北七里筑城,编集原遗土民及他郡工役民夫之忘归者,为瓦渠、枣园、苜蓿、板桥四里,属宁夏卫经历司。又以来王土夷四百有奇,兼调前卫宋德等六百户,共一千户,置灵州守御千户所。从此灵州有瓦渠、枣园、苜蓿、板桥等四里民田和土达自种民粮田。

屯田的基础组织是屯。每屯一百户,设屯田百户所管理。为了防御外来骚扰和入侵,永乐初年,又建立屯堡,由若干个小屯合建一座大堡。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祖采纳户部尚书赵勉的建议,“命天下卫所军卒自今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城守,务尽力开垦,以足军食”[32]。宁夏也不例外,戍卒中从事屯田者称为屯军,每人耕种五十亩,粮食全部上交。

洪武、永乐时期,宁夏的屯田全面展开。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九月,明太祖接受陕西行都使司建议,调军队千人开垦宁夏荒闲田。至永乐初年,宁夏四卫马、步、骑军人屯种田“八千三百二十七顷有奇”[33]

屯田的发展仰赖于水利。英宗时的宁夏设水利提举司,专管水利,兼收屯粮。司内有正副提举五员,属部院官提督。朝廷又派水利御史二人为巡视官,往来巡视宁夏屯田水利。宁夏提督罗汝敬又制定了屯田和赋税的标准,为宁夏屯田奠定了基础。

宁夏地处“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洪流万顷”,“唯水利兴而后旱潦有备”[34]的西北之地,要保证粮食丰收,必须发展水利事业。宁夏水利工程在洪武、永乐时已有部分兴修,大规模的整修兴建,则是在弘治以及其以后各朝。由于明初封疆大吏对屯田水利的重视,元末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宁夏引黄灌溉系统,很快得到修复。河西的唐徕、汉延,河东的汉伯、秦家,中卫蜘蛛等干渠全部疏浚,总长达一千五百余里,其支流上的大小斗口有一千数百处,也都重新修理加固。南北长三百余里的西夏元昊废渠亦重修完工,改称“靖虏渠”。弘治十三年(1500年),巡抚王珣调集军民三万多人开凿了金积渠。原计划凿通此渠后,既可扩大灌溉,又能割断山后鞑靼的通路。虽因工程过于艰难,未能完全按王珣的设想开凿而成,但它毕竟竣工通水,造福于民。

万历年间,宁夏各干渠渠口采用石闸代替木闸。当时陕西三边总督戴才命解学礼主持石闸的修筑,万历四年、万历五年(公元1576年、公元1577年),唐徕渠和汉延渠的渠口建成十二座石闸,附近的渠坝也用石块包砌。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河东的汉渠和秦渠的重要地段,也用石块包砌。

在工程维修和灌溉管理方面,明代也有较明确具体的规章,如每年春三月发民夫、屯军服修渠之役。修渠所需工料,少部分由政府拨款购办,多数是作为宁夏军民的赋税摊派的。此外,关于放水封表、用水节候等制度,根据农作物的生产情况轮番放水,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渐趋发展得比较完备。(www.xing528.com)

随着水利的恢复发展,宁夏的屯田也发展较快,明初永乐年间,宁夏卫、前卫、左屯卫和右屯卫四个卫合计马、步、骑军共二万四百一十三人,其中从事屯田的屯军一万四千一百八十四人(占总数69.5%),共屯田八千三百三十七顷。经过洪武年间二三十年的辛勤开发,到了永乐初年,宁夏屯田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当时“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35]

英宗正统年间,宁夏屯田连年丰收,各卫所“仓储充裕,有余卫者,足支十年”,形成了“一方之赋尽出于屯”[36]的富饶景象,时右副都御史陈镒巡视宁夏,见宁夏仓粮充裕,陈陈相因,“陈腐委弃可惜”,建议“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37]

宁夏屯田的真正发展是在宣德以后。[38]宣德至弘治(公元1426~1505年)八十年间,在其他地区屯田制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宁夏屯田继续发展,相继开垦了花马池以西、固原以北的荒地。屯田数量不断增加,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据报宁夏各卫所增屯地四千四百余亩,[39]嘉靖时宁夏全镇合计屯田一万五千余顷。夏秋两季共征粮十九万石,其中镇城五卫屯田一万一千八百顷,征粮十四万石,中卫屯田二千顷,征粮三万三千石,平均每亩征粮一又四分之一斗,各卫均建有仓库和预备仓。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宁夏全镇屯田数达一万八千八百二十五顷。

经过明代二百余年的屯垦开发,宁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呈现出“田开沃野千渠润,屯列平原百井稠”,“远近人家四路连,风光谁信是穷边”[40]的江南风光。

明制,军屯士兵编入军籍,终身服役,退役或死亡,由其子弟顶补。军屯所产粮食全部供应军需,没有余粮。军屯由各级军官掌握,他们经常营私舞弊。在这种情况下军屯不可能持续发展。永乐年间曾颁布“红牌事例”,将户部规定的屯田的组织、屯田子粒的交纳及禁止私役屯军等内容写于红牌,并要求遵照执行。但实行不久,制度遭破坏,军屯也随之衰败。

宣德时,宁夏镇已有豪强军官霸占屯田和水利。嘉靖时又调屯军守卫皇陵,留下屯田的老弱者赋役负担日趋沉重。到万历时,比较肥沃的耕地已大半被文武官员所霸占,屯军的处境更加困苦,在忍无可忍时,就只能起而反抗了。

屯军的反抗斗争也是导致屯田衰落的原因之一。屯军或逃亡或直接斗争,如嘉靖年间,一年之中,各屯卫堡逃丁已至千余,且年年如此。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宁夏军士在何锦、周昂的领导下进行反对清丈屯田的斗争,杀镇守太监李增、总兵姜汉等。屯军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屯军必须交纳苛刻的税收;屯田军卒不但要承担国家的差役,还要负担武将们的私差。虽然在明初确立屯田制时曾明文规定屯军不服差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宁夏的屯军更非如此,而要负担很多杂差。

战争的破坏和鞑靼的骚扰也导致了军屯的衰败。战争发生时,要调发大量屯军参战,妨害农事,而且鞑靼部落的频繁入境,大肆掠夺粮食、耕畜以及人口,使居民不得不内徙,嘉靖时宁夏镇“黑山诸营,逐为内徙”,使“屯堡徙则藩屏撤,而屯田不敢耕种,自此镇城遂为虏通行余矣”[41],这又加重了军队的防御负担,削弱了屯军,军卒无以为生,终于纷纷逃亡,导致宁夏人口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