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夏与金的关系
西夏和金国开始发生接触,是在辽国灭亡的前夕。金国是居住在松花江流域及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与契丹族居地邻接,在契丹崛兴建国的统治中期,它曾经不断遭受严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勒索。12世纪初,女真族完颜部势力逐渐强盛,首领阿骨打遂起兵抗击辽国,后称帝建金。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感到契丹兵力衰弱不能抵御,向西远走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界)。西夏是辽国的盟友和姻亲,发兵东出支援,请辽天祚帝到自己国中避难。阿骨打则为了灭掉辽国并进而南征,专力对付宋朝,也有意拉拢西夏。金太宗天会元年(1123年)十一月,阿骨打之子宗望亲自到阴山与夏国议和。天会二年夏接受金的议和条件,向金进誓表,并表示:此事辽之旧例向金称臣;辽主奔夏,当即执献;保证不再援辽,金有权在西夏征兵;同意给西域进贡金朝的使团借道。金国割取“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乙室耶刮部吐禄沫之西”的土地给西夏。从此,夏金两国便正式建立了以君臣相称的政治关系。
这时辽国败亡,金、宋两国为了实践“夹攻之约”的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金统治者就以原许归还宋朝的山后诸州(相当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作为诱饵,鼓动西夏与金合作,参加进攻宋朝的战争。西夏举兵进攻武(今山西五寨)、朔(今山西朔县)二州,陷朔州;又进攻宋朝的丰、麟二州。公元1125年夏兵由金肃、河清两军(在河套东北部地区)渡过黄河,占领了天德、云内(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两军和武州八馆等地;接着又攻破震威城(今陕西府谷县境)。由于夏兵新占领的这一地区,位置冲要,具有控扼东西交通的战略意义,引起金军的垂涎,没有多久,金军就悍然向西夏驻军突袭,把他们从天德、云内等处完全赶开,夏人虽“中怀怨愤”,但又“惧不敢违”。[68]
金国既违背先前的约定,从西夏夺取了天德、云内两州,又恃强索回河东八馆等地,为了减轻西夏的恐忿和不满,曾答应将来击败宋军取得陕西以后,让出北边接连夏境的地区,作为对西夏的补偿。但金兵攻占陕西以后,并没有履行这个诺言。宋绍兴九年(1139年),当金宋媾和,金国撤销伪齐政权的时候,夏祟宗乾顺就毫不迟疑地下令攻拔了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他又采纳了延旧将李世辅的反金建议,出兵进攻延安,企图进一步占领陕西五路,夏兵进抵延安城下,适逢宋金新又订立和约,李世辅就率领部众南报宋朝,以致西夏扩张领土的愿望未能实现。
▲黑釉剔花瓷梅瓶(www.xing528.com)
(西夏 灵武磁窑堡窑址出土)
金夏之间的真正友好始于夏仁宗仁孝在位之时。这时,辽已灭亡,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西辽,安居西土。金宋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金由强转弱,决定了金不能灭南宋,宋却由弱转强,但又远不足以亡金,各种势力的均势逐渐发展为两个政权相持的局面。这时的西夏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灾难,国家需要安定,人民怨恨战争,再加上夏仁宗仁孝即位之初,内乱频生,叛党纷起,夏国政权处于十分危急之时。为了争取较长的和平时期来医治战争创伤,为了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金的信赖与支持以平息叛乱,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政权,因此,夏仁宗积极主动与金修好。夏金关系开始有了真正的好转。仁孝即位后,夏使入金频繁,一般每年三至四次,最多时一年入金五次。据统计,仁孝一朝入金使者高达一百四十三次,而金世宗一朝回聘使者高达三十四次,在与宋、夏、高丽的聘使往来中,仅次于宋而多于高丽。加强了金夏双方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政治上,金通过聘使往来,册立夏国各代君主;夏通过聘使往来,承认金对夏的宗主国地位。经济上,双方通过聘使往来,各自将各贵重物资及土特产品作为贡品和赐品输入对方,实际上就是双方变相进行的贸易活动。文化上,双方通过聘使往来,许多文化名人都曾作为使者出使他国,他们的优秀文化产品随之也带到了对方。
在金夏聘使往来的大道上,金丰州故城内有“西夏仁王院僧惠善到此”之墨书题记,在西夏北境黑水城中发现了金代平阳的出版物,在西夏省嵬城发现金之“正隆元宝”。在聘使往来中,金国屡派名医为夏宗室贵胄治病,先进的金国医疗技术传入夏国,推动了西夏医学的发展。[69]
在仁孝统治末期,西夏和金国也屡有局部性的战争发生。公元1178年,西夏遣将蒲鲁合野进攻麟州,大肆掳掠之后,方才退去。公元1190年,西夏兵进攻岚(今山西岚县)、石(今山西离石县)等州,掠劫人畜而还;次年又进兵攻破麟州、坊州(今陕西黄陵县),并大掠保安州(今陕西志丹县)。西夏对金的侵扰,主要是不满意金给它划定的疆界以及贸易政策上受到的限制,加以金章宗(完颜景)新立,接待夏使十分倨慢。凡此种种都使双方关系日趋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