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中心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西夏中心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首先表现在西夏中心地区的农业发展上。西夏统治者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凡开垦荒地受到法律保护。西夏的法律规定: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并可以出卖。2.贸易与商业西夏所辖的兴、灵中心地区,是著名引黄灌溉的农垦区,甘、凉地区用高山融雪灌田,也具有发展农业的条件。西夏逐步由单一的牧业经济过渡为农牧并重的复合经济。

西夏中心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二、西夏中心地区的经济开发

1.农业经济

西夏的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人烟稀少,所以在经济上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用司马光的话说,即是“西夏所居,氐羌旧壤,所产者不过羊马毡毯,其国中用之不尽,其势必推其余与它国贸易,其三百皆戎狄,鬻之不售,惟中国者羊马毡毯之所输而茶彩百货之所自来也。故其人如婴儿,而中国乳哺之矣”[39]。如果中原王朝一旦断绝“乳哺”,西夏这个“婴儿”将难以生存。为了改变经济上的依赖性,从建国之君元昊以及后继者,都把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作为基本国策之一。

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首先表现在西夏中心地区的农业发展上。西夏的中央机构设“农田司”,专门管理农田水利事务,反映了统治者对农业的关心和重视。其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为兴、灵、凉、肃诸州,“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农业上的措施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40]

(1)采用汉族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知识。其农业生产工具,据《文海》记载,有犁、耙、镰刀等。《番汉合时掌中珠》则记载有犁、铧、锄、耙、镰、锹、镬、楸、子耧等等。这些农具均为木柄铁器所构成,与宋朝统治下的汉族农民所用生产工具基本一致,说明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宋朝差不多。

(2)牛耕的普遍使用。西夏牛耕的广泛使用,有如下史料佐证:《番汉合时掌中珠》明确记载了牛耕;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画有二牛抬杠,一人扶犁进行耕田的“牛耕图”;贺兰山下的西夏皇陵已发掘的102号陪葬墓内有鎏金铜牛。这些说明西夏人已普遍使用了牛耕,其二牛抬杠,一人扶犁的耕作方法,与内地汉民完全相同。

(3)重视和发展水利灌溉。西夏在发展水利事业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对过去保存下来的古渠进行疏浚和修复。西夏古渠主要分布在兴州(今银川市)和灵州(今灵武市)一带。其中最有名的古渠是兴州的汉源渠和唐徕渠。汉源长三百二十里,唐徕长二百五十里,有几十条支渠与之相连,皆支引黄河,“支渠大小共六十八”[41]。在灵州则有秦家、汉伯、艾山、七级、特进等古渠与兴州汉源、唐徕相连,也有支渠数十,构成了兴、灵二州的水利灌溉网。《天盛改旧定新律令》具体规定了水利设施的保护和水的使用办法。

(4)开垦荒地。西夏统治者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凡开垦荒地受到法律保护。西夏的法律规定:生荒地归开垦者所有,并可以出卖。为了扩大耕地,发生在宋河东路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屈野河的侵耕事件最为严重。元昊建国后,鉴于屈野河西田腴利厚,开始插木置小寨三十余所,发动夏民耕垦寨旁大约十八里范围内之田。毅宗谅祚时,没藏讹庞为国相,发动几万人,在军队保护下,继续侵耕这一带土地,并将收获物攫为己有。宋朝为了反对侵耕事件,不惜采用经济制裁措施:“嘉初,西人侵耕屈野河地,知并州庞籍谓非绝其互市,则内侵不已且闻出兀臧(即没藏)讹庞之谋,若互市不通,其国必归罪讹庞,年岁音然后可以计议,从之。”[42]除了侵耕屈野河地之外,崇宗乾顺时,还侵耕了大理河东一带的土地:“夏国近边二三百里,人户众多,资粮易集,乾顺令番部扬言:‘城里是汉家,城外是番家’,常于夜间直至大理河东葭芦境上,侵耕旷地,昼则却归本界,经略使禁之不能止。”[43]同侵耕屈野河地不同之处是前者明火执仗,依靠武力强行耕种,后者乘着夜间越界耕种。这些侵耕事件,虽然激化了宋夏矛盾,但也反映了西夏统治者对开垦荒地、增加生产的高度重视。

▲陶琉璃花卉纹滴水

(西夏 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

(5)储存了大量粮食。由于水利的兴修,各地农田及时得到了灌溉,“岁无旱涝之虞”,加之牛耕普遍使用,开垦荒地,采用汉人先进生产技术,因此,西夏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公私粮窖储存了大批粮食。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宋史》《西夏书事》的记载,西夏的粮仓、粮窖计有夏州境内的德靖镇七里平和桃堆平,贺兰山西北的“摊粮城”,灵州西南的鸣沙州(一作鸣沙洲),兰州境内的质狐堡、胜如川、龛谷寨,以及距离兰州东面约一百五十里的西市城等等。这些粮仓、粮窖储粮颇多。如七里平谷窖百余所,藏粮约八万石。鸣沙州的所谓“御仓”窖藏米多至百万石。储存如此之多的粮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夏农业的发展。

2.贸易与商业

西夏所辖的兴、灵中心地区,是著名引黄灌溉的农垦区,甘、凉地区用高山融雪灌田,也具有发展农业的条件。西夏逐步由单一的牧业经济过渡为农牧并重的复合经济。由于除兴、灵、甘、凉外的广大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利于发展农业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很有限,军队多以“大麦、荜豆、麦、麻子”做口粮,而贫了“则春食鼓子蔓,夏食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畜沙葱、野韭、拒霜、灰条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记”[44]

西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迫使西夏必须用一部分畜产品进行贸易,换取农副产品与手工业品,以满足境内人民的消费。此外,宋夏地域接壤,物产相异,在某些商品价格方面出现较高的差额,例如:“镇戎军在番界,渭州在汉界,而渭州白米每年价钱高于镇戎军二十。环州在番界,庆州在汉界,而庆州白米每年计价高环州六十。”[45]西夏乌、白两池所产青白盐,其味甘美,价格又远远低于宋朝解盐。为了获取差额利润,蕃、汉商人不顾宋朝禁令,“贩青白盐者益众,往往犯法抵死而莫肯止”[46]。茶帛与牲畜、畜产品价格差别甚大,西夏从宋购进茶叶,然后到其他地区转入贸易,“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47]。这种地区间价格的悬殊差异,也是促进西夏与周边政权开展通商贸易的原因之一。

西夏商业贸易的主要对象是宋朝,其次是辽、金以及回鹘等民族。

夏与宋的贸易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是通过贡使进行贸易活动。西夏向宋称臣,每年按规定遣使朝贡,宋则给西夏各种贸易,从中获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朝一次赏给李德明金、帛、缗、钱各四万,茶叶二万斤。第二年,又赐给李德明袭衣、金带、金鞍勒马、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斤。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元昊臣服宋朝,宋仁宗岁赐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三万斤。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西夏出现严重旱灾,宋廷一度下令开放粮禁,准许西夏在宋榷场购粮,并向西夏货粮百万斛。在宋夏关系友好时,宋朝还专门设置馆舍招待西夏使臣,由官方主持贸易。

白釉五瓣花口瓷瓶

(西夏 灵武磁窑堡窑址出土)

另一种贸易形式是设立榷场。榷场是宋朝政府在宋夏沿边之处特设的贸易机构,有固定的地址。每个榷场都设官管理,以便稽查出入货物,征收商税,进行大宗贸易。宋夏经过榷场贸易的物品种类颇多,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双方投入的贸易货物计二十余种,西夏输出货物以马、牛、羊、骆驼为大宗,宋则以茶为其主要物品。此外,西夏的青盐以及大黄、枸杞等药材也是对宋出口的重要商品。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在灵、夏两州党项屯聚的赤沙州、骆驼口等地,设置榷场与宋民贸易。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宋朝政府正式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设置榷场,规定“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入贡至京者纵其为市”[48]。天授礼法延祚八年(公元1045年),夏宋议和,应元昊要求,宋朝重新开放保安军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安平寨的榷场。两年后,迁保安军榷场于顺宁寨。嘉五年(公元1060年),宋在秦州古渭、永宁寨、原州、德顺军设置榷马场,由京师开封)每年支银四万两、绸绢七万五千匹充马价,每年买良马八千匹,仅古渭寨一地每年买马就用钱十余万缗。榷场的开放与关闭,常常同宋与西夏的政治斗争紧密相关。“和市”是夏宋间官方贸易的又一种形式。和市是仅次于榷场一级的商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经过双方协商同意设立的合法市场,如宋的河东路、陕西路沿边一带的久良津、吴堡、银星、金汤、白豹、虾麻、打姜等地就设有这种和市;另一种是单方面擅自设立一非法定期市场,名之曰“会”,如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继迁“于赤沙、骆驼巷各置会贸易”[49]

此外,夏宋边民之间还通过“私市”进行贸易往来。西夏商人一般是驱牛、马到边境博籴米谷,如宋禁令严格时,他们就用羊肉、青盐包裹私下进行交换。麟、府诸州的汉人也有带轻细货物直接到西夏境内的私市从事贸易活动的。由于私市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榷场贸易:“贼情乃云,本界西北,连接诸蕃,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今既许于保安、镇戎军置榷场,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彼或岁得二十余万斤,榷场更无以博易。”[50]这说明榷场以外的与日俱增的非法贸易如不设法禁止,将会直接影响榷场贸易的正常进行。

夏与辽的商业贸易活动在规模上次于宋朝,但经济联系却密切得多。辽上京的临潢泽、中京的来宾馆,都设有接待西夏使臣的馆驿。在云中西北过腰带、上石楞坡、天德、云内、银瓮口等地均设有榷场,与西夏从事贸易往来。金朝除在以上地区设市外,还在关陇地区,新开设了环州、保安军、兰州、绥德等榷场,与夏进行贸易。

西夏输出的商品主要有羊、马、牛、骆驼、毡毯、毛褐、青盐、硇砂、柴胡、苁蓉、大黄、红花、翎毛、麝香、甘草、枸杞、羚角、蜜蜡、玉等,其中以牲畜、毛织品、毛皮制品为大宗。西夏盛产的青盐源源不断地涌入宋境,实际贸易数额相当巨大。枸杞、大黄等药材,闻名遐迩,被西夏商人贩运到各地。输入品主要是宋朝的茶叶,还有宋金生产的缯、帛、罗、绮、香药、瓷品、漆器、姜、桂等。西夏地处中原与中亚交通往来的要道,中亚、回鹘的珠玉、棉织品、药材、香料、镔铁刀、乌金银器等,主要是通过西夏贩往宋、辽和金境内。西夏从过境的商品中抽取百分之十的税,税金通常用实物代替。西夏又将这些货物运往中原,从中获利。

▲西夏钱币

大规模的贸易兴起后,促进了西夏货币经济与城市商业的繁荣。至今见到的西夏最早货币是元昊(公元1032~1048年)在位时的“天授通宝”,以后为毅宗谅祚(公元1049~1067年)时的“福圣宝钱”、“天祐宝钱”,惠宗秉常(公元1068~1086年)时的“大安宝钱”,崇宗乾顺(公元1087~1139年)时的“元德通宝”,仁宗仁孝(公元1140~1193年)时的“天盛元宝”、“乾祐元宝”,桓宗纯img102(公元1194~1205年)时的“天庆元宝”,襄宗安全(公元1206~1210年)时的“皇建元宝”,神宗遵顼(1211~1223年)时的“光定元宝”等。据文献记载,西夏在仁孝天盛十年(1158年)才正式设立通济监铸钱,自铸的钱约一二十种,分铜质和铁质两种,钱面印文也分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十六个文物发掘点发掘的西夏墓葬、遗址、窖藏中,其中钱币以宋钱的品种最多、数量也最大。宋钱和西夏钱币可在西夏社会同时流通,成为商业流通和贮藏的主要手段。王安石说:“今番户富者,往往番缗钱二三十万。”[51]表明了货币使用在西夏经济生活所占的突出地位。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黑城出土的西夏文物中,有一幅肉商图,画面是一个卖肉的小贩口咬屠刀,卷起衣袖,正准备切割架上挂的羊肉,另一商贩身边放着宰好的鸭子,正在动手杀鸡,生动地反映了西夏城镇商业的发展情况。再从西夏汉文本《杂字》中,可见各色品种的“衣物部”、“斛部”、“果子部”、“器用物部”、“颜色部”等繁杂的名目。这里仅举“诸匠部”为例,从中可见西夏手工业的兴旺,进而可以想见西夏手工制品的销售情况:

诸匠部第七[52]

银匠、鞍匠、花匠、甲匠、石匠、桶匠、木匠、泥匠、伞匠、纸匠、金匠、银匠、铁匠、针匠、漆油、鞘、辔、索盖、赤白、弓箭、销金、捻塑、砌垒、扎抓、铸、结瓦、生铁、针工、彩画、雕刻、剜刀、镞剪、结绾、镞匠、笔匠、结丝匠。

3.交通

《西夏纪事本末》一书卷首附有《西夏地形图》。依据和宋代有关史籍,可以看出西夏有下列几条主要交通干线[53]

(一)由都城兴庆府辐射至各地的干线:

(1)通辽“直路”,由兴庆府向东,在环州渡过黄河,然后径直向东北穿过河套,经河清军(今内蒙古东胜市东北),最后抵达辽的道都临潢府。(www.xing528.com)

(2)南至灵州,由兴庆府向南,经静州(今永宁县南),再南渡黄河至灵州。

(3)北至黑山威福军司,由兴庆府向北,至定州(今平罗县南),再北至克危山(今石嘴山)东渡黄河,又北至阴山山脉西段的黑山威福军司。

(4)西北至居延,由兴庆府向西,经克夷门(今三关口)越贺兰山,穿过今阿拉善左旗至黑水镇燕军司。

(5)西南至应理州,由兴庆府向南至顺州(今青铜峡市北),再西南至峡口(青铜峡),然后沿黄河外至应理州(今中卫市)。

(6)西北至白马强镇军司,由兴庆府向北至定州,再西顺罗保大陷谷越贺兰山至白马强镇军司(今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附近)。

(7)贺兰山东麓道,从克危山经峡口(青铜峡),沿贺兰山东麓形成交通大道。由这条大道西越贺兰,又有九条谷道,其名称按由北而南的顺序分别是:新山谷、罗保大陷谷、信宿谷、小白羊谷、大象谷、横涧谷、前石门口、后石门口。

(二)以灵州为中心的交通干线:

(1)北至顺州路,顺州即唐之灵武县、宋之灵武镇,约在青铜峡市东北境。

(2)东至盐州路。

(3)南至环州路,即《武经总要》所载之灵武大路。这条路在宋代初期十分重要,既是各国使臣、商旅的必经之路,又是永兴军连接银川平原的纽带。军事重镇灵州的一切供养,全凭这条路。西夏与宋,都竭力要控制这条道路。公元1001年以后,基本被西夏占领,交通地位明显降低。

(4)东北至丰州路,沿黄河东岸走,经原陶乐县直抵丰州。

(5)西至凉州路,由灵州横黄河向西南,经雄州(今中卫市)至凉州,再西便是河西走廊

(三)以天都山为中心的交通干线:

(1)西南至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兰州。由天都山向西,经西安州、通会堡、会州可直达兰州。

(2)天都山向东,经萧关(今海原县石峡口),可北入鸣沙、灵州。

(3)经萧关向东北,可至韦州、靖远军(今盐池县萌城与甘肃环县交界处附近)等地。

(4)由天都山向西南,经宁安寨、得胜寨(今西吉县将台)、静边寨(今甘肃静宁县)可达秦州(今甘肃天水市)。

(5)东南经临羌寨、平夏城可至镇戎军(今固原市)。

(四)以镇戎军为中心的交通干线:

(1)原、灵路。由镇戎军向北,沿清水河,经平夏城(今固原市三营北),通峡寨、通远寨、胜羌寨、萧关、临川堡,再经今同心县、中宁县等地,然后由鸣沙向东北越黛黛岭(今牛首山)至灵州。

(2)东至原州路。由镇戎军向东,经东山寨(今彭阳县古城乡)、彭阳城、平安寨(今彭阳县城阳乡),至原州。

(3)东南至渭州路。由镇戎军向南,经瓦亭、安国镇,再至渭州(今甘肃平凉市)。由瓦亭向西,经六盘关寨、德顺军(今隆德县)、神林寨、静边寨(今甘肃静宁县),向南,可抵秦州(天水市)。

(4)西至会州路。由镇戎军向西越六盘山,过怀远城、德胜寨(今西吉县将台),折向北至宁安寨,再西经通安寨、会川城,再西北至会州。

(五)西夏时期,宁夏境内的驿道有:

(1)国信驿道。这条驿道宋初即有,但后来大部被西夏占据。由于宋朝在保安军设有榷场作夏宋商业贸易之地,所以这条驿道一直在使用。

(2)夏绥驿道。宋对西夏的“岁赐”物资,西夏给宋的“贡奉”物资,都源源不断地从这条驿道上运输。

(3)通辽驿道。

(4)镇戎军至西安州驿道。

(5)由环州经韦州至灵州的急递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