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境内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宁夏境内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内附的北方少数民族,大都在宁夏建立暂时或长久的居住点,和汉民族一起开发宁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在宁夏地区的时间和区域大体如下。唐朝为铁勒降部共建立六府、七州,其中的皋兰州、高丽州、祁连州、缘州等当在今宁夏境内。

宁夏境内的少数民族分布情况

一、宁夏境内的各少数民族

隋唐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开始步入一个新阶段,隋唐王朝政治军事上的强大,使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纷纷内附。这些内附的北方少数民族,大都在宁夏建立暂时或长久的居住点,和汉民族一起开发宁夏地区。在唐代长达三百年的统治中,民族融合成为主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成为繁荣的象征。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在宁夏地区的时间和区域大体如下。

朱雀

(唐 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出土)

突厥:突厥在经过与唐反复较量以后,终于走上了归附之路。突厥颉利可汗部属有十多万人,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将其安置在幽州至灵州一线。建立了顺州、州、化州、长州四个都督府以分管突厥降部。这样的安置,一是为填补这一带大片的空地,适应突厥人游牧生活的需要;二是为了避免将突厥人迁徙内地后引起突厥人猜疑。唐完全依照突厥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统治结构予以安置。对于所降的部落首领,按其原有职别分别拜为将军、郎将,将军、郎将以上的有五百多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员竟多达百余人,因而随之入居长安者有千余户。以思摩赐姓李,任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突利可汗被任命为顺州都督,均统帅原有部众。[11]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阿史那社尔率其部众归附唐朝。唐授其为左骁卫大将军,以衡阳长公主妻之,为附马都尉,其部属被置灵州境内。阿史那社尔以后屡立战功,官至右卫大将军,去世后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12]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突厥沙钵罗护叶率众归附,唐朝将阿史德特建俟斤部落置于皋兰、祁连二州,隶属灵州都督府。[13]

铁勒:铁勒在6世纪中叶为突厥人征服以后,一直处于突厥族的统治之下。隋末唐初逐渐壮大起来,其部大约有十多个部落,人们一般简称为“九姓铁勒”。据史书记载,铁勒人虽然“姓氏各别”,“但并无君长”,后来才有“酋帅”。经济生活以游牧、射猎为主,风俗习惯“大抵与突厥同,唯丈夫婚毕,便就妻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舍,死者埋殡之,此其异也”[14]。贞观初年,铁勒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仆骨等十余部为摆脱突厥可汗的统治,进行了反叛,积极加强与唐朝的联系。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契何力随其母率契部六千余家内附唐朝。[15]唐太宗将其安置在甘、凉二州。何力进京被授予左领军将军,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为葱山道副大总管,其弟沙门为贺兰州都督。[16]薛延陀部强大后在漠北建立汗国。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朝得到铁勒咄摩支来降的消息后,唐太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下诏书说,铁勒“诸部或来降附,或来归服,今不乘机,恐贻后悔,朕自当诣灵州招抚”[17]。接着命江夏王李道宗、代州都督薛万彻分路率大军与远在漠北的大将李勣会合,将薛延陀部消灭。回纥等十一部上表归顺,言辞十分恳切:“归命天子,原赐哀怜,乞置汉官司,养育奴等。”[18]九月初,唐太宗抱病赶赴灵州。中旬,铁勒诸部首领相继而来,有几千人之多。太宗接见了他们,铁勒首领也“咸请列其地为州县”,并表示“愿得天至尊为奴等作可汗,子孙常为天至尊作奴,死无恨”。太宗非常高兴,赋五言诗一首,内有“雪耻酬百王,除凶恨千古”之句,并勒石以记。

唐朝为铁勒降部共建立六府、七州,其中的皋兰州、高丽州、祁连州、缘州等当在今宁夏境内。宁夏青铜峡市玉泉营农场内近年发现一处铁勒人墓葬,据墓志记载,其为契何力之孙女,其丈夫为左屯卫将军、皋兰州都督浑氏,契氏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葬于皋兰州。[19]皋兰州,主要安置浑部。以浑部酋长大俟利发浑汪为皋兰州刺史,后以阿食支为右领军卫大将军、皋兰州刺史。[20]浑氏以下二百年中史籍有记载的大将有三十多人,其中浑瑊为唐德宗时宰相。[21]

吐谷浑:吐谷浑源于鲜卑东胡系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游牧民族,其中以养马业最为发达,产良马,《北史·吐谷浑传》载,最著名的名马号“龙利”、“青海聪”。好狩猎,也知道种田,有大麦、粟、豆类等。手工业冶铁技术也较发达,有采矿、制作等部门,也造兵器。风俗习惯,《隋书·吐谷浑传》说,器械衣服等物与中国相同。父兄死,娶其后母及嫂习俗则和突厥一致。

唐贞观初年,唐军打败了吐谷浑,吐谷浑表示愿意成为唐朝的附国。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吐谷浑首领诺曷钵至京城,唐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妻之。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位于青藏高原上的强悍民族吐蕃进攻吐谷浑国,吐谷浑被吐蕃占领。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大将薛仁贵对吐蕃战争失败后,吐谷浑完全失去了复国希望。唐将原属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南山的吐谷浑诺曷钵迁至鄯州浩门河(今青海大通河)南,可是诺曷钵觉得此地接近吐蕃,而地方又十分狭小,不是理想之地。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朝又将吐谷浑部迁至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安乐州的意思是“欲其安而且乐也”[22],其位置在唐代的鸣沙县(今宁夏中宁县鸣沙乡)境。在吐蕃侵入以后,唐又将吐谷浑部徙至黄河以南的地区另置长乐州。宁夏同心县韦州出土的《慕容神威墓志》记载,慕容神威曾任“长乐州游奕副使”[23],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葬于长乐州南之原。长乐州,当在长乐川一带,《元和郡县志》云:“长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锋洛山,以山下有锋洛泉水,故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24]以里距推知,此长乐川应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境。后长乐州亦为吐蕃占领,直到大中年间才重新归返唐朝。吐谷浑降部在长乐、安乐二州,受到唐朝的关怀和优待,其首领慕容氏数代人都和唐宗室、外戚通婚,子弟从小入侍皇室,汉化程度很高。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大将郭子仪也将一部分吐谷浑部安置在盐州等地。[25]由于吐谷浑在初唐以后势力很弱,和隋唐时期强盛的情况完全不同,所以,一直与唐保持着密切而良好的关系。

党项:党项被认为是羌族人的后裔,文献记载他们大约在公元6世纪晚期的北朝末年才崭露头角,最初活动在今青海一带,与吐谷浑接壤,并与吐谷浑王室通婚。经济生活尚处于游牧阶段,以姓氏宗族构成部落,大的姓族有五千余骑,小的只有千余骑,崇尚武力,没有法令。战时相聚,和平时期则各行其是,不相统一,是一种松散的部落联盟。为了保证财富按血统继承,游牧民族一个共同的习俗,是可以娶其后母、伯母、叔母、嫂、弟妇为妻,党项人也不例外,只是同姓之间不可婚配。[26]党项中有著名的八姓,其中拓跋党项最为强盛。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党项羌前后有三十万人内附,唐政府在河曲(黄河转弯处)等地设置十六州。[27]龙朔年间以后,吐蕃渐盛,攻破党项,使党项人成为其奴隶。在西北边的党项人因不堪忍受吐蕃统治,二十余万人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投降唐朝,[28]唐在灵、夏二州境内分置朝、吴、浮、归等十个州予以安置。安史之乱以后,党项人更是大举内迁,宁夏地区是党项聚集区,银、灵、盐、庆等州皆有党项。[29]这些党项人有时引诱吐蕃人犯边掠民[30],有时被吐蕃人所利用,替吐蕃人打探军情,甚至叛唐。[31]更多的是,党项人的马牛羊和畜产品成为吐蕃人掠夺的对象。[32]有时党项人却一反常态,主动请求为唐灵州守军提供军粮。唐朝晚期,官马和盐池多次为党项侵夺。宁夏地区的党项族在唐末时已经壮大起来,主权有两股势力,分别称“平夏党项”和“南山党项”。《通鉴》注引赵珣《聚米图经》云:“党项部落在银、夏以北,居川泽者,谓之平夏党项;在安、盐以南,居山谷者,谓之南山党项。”[33]作为党项族的基本力量,他们奠定了以后长达二百多年之久的西夏国基础。(www.xing528.com)

“昭武九姓”人:“昭武九姓”是指居住在今中亚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北史·西域传》说,“其王本姓温,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工,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34]。主要为康国、米国、何国、史国、曹国、石国、安国、火寻、戊地等九国。[35]粟特人以善长经商而闻名于世。粟特人进入宁夏地区,大约在北朝时期,北魏破大夏国,曾收胡户徙之胡地城,此胡户中就有粟特人。唐代影响最大的昭武九姓移民聚落首推六胡州。《新唐书·地理志》载:“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于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并匡、长二州。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同年,平康待宾(余党),迁其人于河南及江、淮。十八年(公元730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还所迁胡户宥州及延恩等县,其后侨治经略军。”《元和郡县志》引李吉甫上言“国家旧置六胡州在灵州界内”。六胡州最先为安置突厥人而设置的,但以后其居民成分发生变化,主要是粟特人。另外,当时宁夏南部的原州也有粟特人聚居。

康国:一名萨末建,亦曰飒秣建,在今之撒马尔罕。唐时康国人有康待宾、康铁头等。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兰池州康待宾举行起义,自称“叶护”,攻陷六胡州,唐命尚书王晙集结陇右诸军及铁勒九姓围攻,杀死三万五千骑,康待宾被俘,送至京师斩首。[36]第二年,康待宾部下康愿子重新起事,“自称可汗”[37],大将张说发兵讨之,康愿子起义又被镇压。平定康待宾的唐将也是康国人,《新唐书·康日知传》载:“康日知,灵州人。祖植,当开元时,缚康待宾,平六胡州,玄宗召见,擢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38]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夺取原州等三州和石门等七关的泾原节度使康季荣[39]也似为康国人。

宝石印章

(唐 原州区南郊乡小马庄村出土)

安国:一名捕喝,亦作布豁,居今之中亚布哈拉。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西进灵州后,修书安慰铁勒首领,遣“右领军中郎将永寿报使”[40],安永寿为安国人。六胡州之一鲁州刺史安思慕[41],亦为安国人。开元年间康待宾起义时,另一名首领安慕容亦为安国人。固原县南郊曾出土一块《安娘墓志》,据墓志载,安娘为安国人后裔。

何国:一名屈霜你迦,居今撤马尔罕西北六十里。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发现一处何国人家族墓地,据其中一块墓志载,其先为大夏月氏人,也就是何国人。祖父为何乙末,父亲为何img73,本人可能为六胡州之一的鲁州都尉,死后葬于鲁州如鲁县。[42]魏博镇将何进滔,据《新唐书》《旧唐书》本传载,为灵武人,系何国人后裔。大将何文哲,据其墓志记载,世为灵武人,其先原何国人,“永徽初,款塞来质,附于王庭”[43]。开元年间康待宾起义中的何黑奴,亦为何国人。

史国:一名乞史或沙,另外亦名羯霜那,居今撒马尔罕南沙赫里夏勃兹。宁夏固原县南部发现一处史国人墓地[44],根据墓志记载,史姓人在北朝时期来到原州,隋唐时期一直在本地为官,与康国人、何国人通婚。另,唐元和年间灵武大将史敬奉也可能是史国人。[45]

石国:一名赭时,居今之塔什干。康待宾起义中石神奴为石国人。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部将石演芬“本西域胡人[46],是石国人。盐州裨校石璟亦为石国人,其五代孙为后晋皇帝石敬瑭。[47]

吐蕃:吐蕃在6世纪末还只是青藏高原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国,被认为可能是吐蕃前身的女国、附国,其中有重女轻男的习俗。輥輯訛松赞干布时代吐蕃完成青藏高原的统一大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集团继续向四周扩张。同时也维持着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輥輯訛《隋书》卷八三,《西域传》。唐室曾有三个公主下嫁吐蕃,进行和亲,并不时地赏赐大量财物,作为对其朝贡的回报。边界上的各种争端也不断增多,吐蕃不时地占据属于唐朝的一些地方。

吐蕃首次定居宁夏约在武则天时期。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吐蕃部落万余人内附,和党项人一起被安置在灵州、夏州之间,唐置十个小州加以管理。[48]安史之乱以后,吐蕃乘机内侵,挥戈南下,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陷原州、安乐州、秦州、渭州等地,著名的原州七关这时也被吐蕃侵占,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入吐蕃人之手。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凤翔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宰相尚结赞结盟于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依照这次结盟所划定的边境,唐朝守界在弹筝峡(今固原县南三关口)西口,北面则以贺兰山骆驼岭为界[49],宁夏多为吐蕃占领。吐蕃统治时期大约达八十年之久,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习俗,吐蕃占领城池后很快便撤退,例如原州城,吐蕃占据后便弃之不用,而处于军事要地的小城堡,吐蕃人则尽力守卫,如原州南的摧沙堡(今固原城西南30里)。后来吐蕃人也懂得了利用城池,贞元年间,“吐蕃修原州城,屯据之”[50]。吐蕃除去掠夺粮草、马匹、器械以外,还将掠回的人口安置在境内,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九月二日,吐蕃大掠阳、吴山、华亭界民庶,徙于安化峡(今泾源县西)西。”[51]直到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吐蕃宰相尚恐热慑于人民的反抗,才以秦、原、安乐三州,石门木峡等七关归还于唐。[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