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包括财税机制、经济建设等方面,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类型。存在负外部性时,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这里的价格可以理解为居民购买的公共服务)只反映了公众的纳税支出,但不能完全反映提供该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以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为例,地方政府官员在加大经济建设投资的过程中,每新增一单位的公共产品都带来经济效率的损害,比如粗放型投资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经济效率的损害给社会公众造成的危害,并没有在公共产品的交易过程中通过买卖双方确定的价格反映出来,而是由买者和卖者之外的第三方(即社会公众)共同承担。这里用边际外部成本(MEC)来表示新增每一单位的某公共产品所导致的由第三方承担的额外成本。边际外部成本是生产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的一部分,但它并不反映在产品的价格中。
对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其进行决策的边际成本是生产公共产品的边际私人成本(MPC)。而边际私人成本必须加上边际外部成本才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SC),即:
MPC+MEC=MSC
为简便起见,不妨假设与公共产品数量相关的边际外部成本(MEC)是一个正的常数。如图1所示。
图1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负外部性与供给过剩(www.xing528.com)
负外部性存在时,生产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SC)位于边际私人成本曲线(MPC)的上方,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两条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就是该产量上的边际外部成本(MEC)。曲线D是以边际收益(MB)为基础的需求曲线。当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时,分别形成均衡价格P和均衡产量Q。
不过,E点并非效率要求的均衡点,因为效率要求在生产决策时要考虑全部的边际社会成本,但曲线S所代表的仅仅是私人边际社会成本,即S=MPC,而没有将外部边际成本(MEC)考虑在内。事实上,反映边际社会成本(MSC)的曲线是供给曲线S′,它与曲线D相交形成均衡点E*,E*点所对应的均衡价格P*和均衡产量Q*才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因为在E*点,实现资源配置效率要求的条件才得到满足,也即:
MPC+MEC=MSC=MB
比较E点和E*点,不难看出,实际产量Q大于效率要求的产量Q*。可见,负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过量的产出水平,或者说,公共产品的最优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