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文献非常多(张军,2007;张五常,2008);也有消极的一面,地方政府竞争过程中也会带来效率的损失(Young,2000;林毅夫,2003;张晏,2007),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大小取决于地方政府竞争所带来的效率改善与效率损失对比。却较少关注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中,不能忽视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是在市场体制并不完善,政府对经济具有控制和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取得的,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得到根本转变,在于新的利益均衡机制尚未形成。
我们试图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引入分析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行为中。以期在这一框架下分析如何在地方政府官员的个人政治利益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经济、社会利益之间达成平衡,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位置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当外部性存在时,作为经济主体决策基础的边际私人成本或者收益会偏离实际的边际社会成本或收益,从而导致经济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决策与社会的要求相背离,进而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影响。外部性的主要特点是它不仅存在于经济主体决策的外部(因为它无须因其行为影响他人而承担成本或获得补偿),而且也存在于市场价格机制之外。为了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纳入外部性分析中,首先进行如下假定。(www.xing528.com)
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代理人即政府官员发挥,其追求自身利益收益的最大化(刘瑞明,2008),政府本质上不是仁慈的社会计划者,所进行的最优化不再以社会公众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自身的政治控制权收益最大化。以下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