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的时代,中国曾是国际交往的引领国家;但随着陆路时代的衰落、海禁政策的实施,中国与世界科技产业革命相对隔离,也越趋陷于衰落,最终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下重新打开国门,并开启旷日持久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进程。
经过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此正式回归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体系。
20世纪末,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兴起,中国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跻身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加工制造中心,成为国际分工格局中重要且关键的环节,同时也面对既有国际治理体系、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挑战。
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提供了“国际分工格局—国际经济治理—国际经济秩序”的动态演进的分析框架,这为中国参与并重构全球分工格局、经济治理体系与秩序指明发展方向与路径。
【注释】
[1]马莉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2]单元庄,王欣,朱俊宏.开辟“空中丝绸之路”——振兴西部经济与航空工业的战略设想[J].人文杂志,1991(2):39-43.
[3]芮杏文,孙永俭,等.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1998(8):5-10.
[4]李琪.“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7-83.
[5]李忠民,刘育红,张强.“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多维要素空间面板数据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1(4):116-121.
[6]秦放鸣,毕燕茹.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9(1):36-40.
[7]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18.
[8]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74-83.
[9]陆南泉.“一带一路”若干问题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能源两大领域的合作应先行[J].中国经济报告,2015(1).
[10]王海燕.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6-83.
[11]冯宗宪,等.欧亚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和展望[R].∥2013欧亚经济论坛发展报告.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55-63.
[12]刘艳霞,朱蓉文,黄吉乔.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概况及深圳参与建设的潜力分析[J].城市观察,2014(6):37-46.
[13]周五七.“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分布与挑战应对[J].改革,2015(8):39-47.
[14]金星宇.高铁将成“一带一路”战略助推器[J].地球,2015(2):50-51.
[15]李金早.深化经贸合作 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N].人民日报,2014-08-12(07).
[16]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17]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98-605.
[18]朱智洺,丁海燕,陈效林.“一带一路”下中国OFDI对中亚五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测度[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
[19]于翠萍,王美昌.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互动关系——基于GDP溢出效应视角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5(11).
[20]许娇,乔坤铭,杨书菲,等.“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经贸效应[J].亚太经济,2016(5).
[21]裴长洪,于燕.“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扩大开放[J].国际经贸探索,2015(10):4-17.
[22]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一带一路”与国际贸易新格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3]孙壮志.“一带一路”合作空间拓展的着力点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5-35.
[24]盛斌,陈帅.全球价值链、出口国内附加值与比较优势:基于跨国样本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
[25]刘伟,郭濂.“一带一路”:全球价值双环流下的区域互惠共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26]蓝庆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共谱和谐世界新篇章[J].人民论坛,2017(9):87-88.
[27]史育龙.发挥城市重要节点功能,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EB/OL].光明网,2016-09-13.
[28]王文,刘英,陈晓晨.“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研究报告[A].∥赵磊.“一带一路”年度报告:从愿景到行动(2016).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9]权衡.喀什在构建丝路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其功能转型[J].新疆社科论坛,2016(5).
[30]苏宁,等.丝路城市——世界城市网络新板块[A].∥屠启宇.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70.
[31]李健,等.丝路城市走廊构筑“一带一路”战略主通道[A].∥屠启宇.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53.
[32]邓智团,等.丝路节点城市:识别撬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A].∥屠启宇.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50.
[33]薛力.美国再平衡成略与中国“一带一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5):56-73,157-158.
[34]田文林.“一带一路”与中国的中东战略[J].西亚非洲,2016(2):127-145.(www.xing528.com)
[35]黄益平.中国经济外交新战略下的“一带一路”[J].国际经济评论,2015(1):48-53,5.
[36]张弘.“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政治风险研究逻辑与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5-55.
[37]屠启宇.论地缘政治学的发展[J].国际关系理论与战略,1993(3):53-56.
[38]ARASE D.China's two silk roads initiative:what it means for Southeast Asia[J].Southeast Asian Affairs,2015(1):25-45.
[39]LUKIN A.Mackinder revisited:will China establish Eurasian Empire 3.0?[EB/OL].http://thediplomat.com/2015/02/mackinder-revisited-will-china-establish-eurasian-empire-3-0.
[40]MCCOY A.The geopolitics of American global decline[J/OL].http://www.unz.com/article/the-geopolitics-ofamerican-global-decline.
[41]科林·弗林特,张晓通.“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J].外交评论,2016(3):1-24.
[42]王缉思.东西南北,中国居“中”——一种战略大棋局思考[J].世界知识,2013(21):14-24.
[43]柯银斌.“共同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J].公共外交季刊,2016(1):16-28,123.
[44]刘卫东.“一带一路”专辑序言[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7-537.
[45]程亚文,王义桅.天命:一个新领导型国家的诞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46]赵磊.“一带一路”的机遇在痛点经济学[J].商业观察,2016(4):36-37.
[47]宋德星.21世纪全球地缘政治大图景与大国地缘战略关切——简论中国的基本方略[J].国际展望,2015(2):1-18.
[48]刘江永.海陆和合论:“一带一路”可持续安全的地缘政治学[J].国际安全研究,2015,33(5):3-21.
[49]于会录,董锁成,李宇,等.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中国“一带一路”地缘战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6):697-706.
[50]陆大道.《地缘政治参考材料》评介[J].人文地理,2015(6):160.
[51]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地理学报,2013(6).
[52]汪亚青.地缘经济新格局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塑造——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西部论坛,2015(5):50-62.
[53]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务成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30-59,156-157.
[54]安虎森,郑文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内涵——地缘经济与建立全球经济新秩序[J].南京社会科学,2016(4).
[55]蔡拓,杨雪冬,吴志成.全球治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1-32.
[56]庞中英.全球治理的中国角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7]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课题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的实施方案及实现路径[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7(6):7-11.
[58]刘勇.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变革的中国方案[J].探索,2019(3).
[59]于潇,孙悦.全球共同治理理论与中国实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11).
[60]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1.
[6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69.
[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8.
[6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8.
[6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9-220.
[65]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78.
[6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22.
[67]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289,293.
[6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2-83.
[69]卫兴华,顾学荣.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80-283.
[70]藤田昌久,等.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15.
[71]王浩.全球经济与金融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