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发展经济学到结构主义、再到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一般经济学原理因太普遍而不能深入观察欠发达国家的经济”,西方发展经济学试图在反思、融合中有所创新突破。比如,第二代发展经济学家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别开来,在对经济发展的定义中,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工业在生产值中比重上升以及农业在生产值中比重降低、城市人口占比的上升以及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不过,这些反思的局限性明显,仍然以对GDP增长的过度依赖为前提,因而没有揭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不能反映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情不同这个特殊性。
发展的微观经济学是西方发展经济学诸多反思融合中所做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努力。比如,新古典经济学围绕企业、家庭、农户等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以贝克尔开创的“家庭经济学”为工具,剖析了发展中国家生育率的决定、人口增长、教育、健康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微观经济议题[2]。在研究角度上,发展经济学不再只注重技术因素,而是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组织形态演进和文化制度创新。以斯蒂格利茨的著名研究为代表,证明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发展中国家的微观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分成租佃制、信贷合同配给等不完全市场形式,但是在能够提供保险功能和节约交易成本的意义上又是有效率的[3]。在这一背景下,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印度裔经济学教授普兰纳布·巴德汉(Pranab Bardnan)等提出的微观发展经济学,强调微观经济学和不完全信息理论的分析工具对于研究发展问题的基本意义,进一步涉及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农地市场、信贷市场、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学习、协作失灵、微观发展政策等诸多重要论题[4]。
在西方发展经济学被诟病为缺乏自身微观基础的背景下,把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当作自身的微观基础自然是一种不难理解的尝试。然而,与纯粹的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的失败起源于信息差异、行为异质性、协调失灵等,我们必须关注不发达经济普遍而持续的贫困、分析经济结构问题或者各种低水平均衡、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路径和机制。由于发展的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拓展自身领域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结果,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泛泛而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非适用性是显而易见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导的实践结果是被称为发展中国家“迷失的二十年”,由此西方发展经济学已经从原来所自诩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如何发展的万灵药,降格为满足于解释为什么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不发展,其现实指导意义难以言及。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微观发展经济学的思想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及相关文献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是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但又不仅仅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系统性改善。就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影响因素看,社会经济发展受客观经济规律支配,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和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虽然由生产力决定,但是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反作用,是推动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积累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资本追逐利润的动机和市场竞争是驱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等。马克思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以及个人(家庭)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等,因而经济发展的内容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也会不尽相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但无论社会形式如何变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内容。(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效结合,如何在微观经济层面实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问题。如果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板块的利益在根本上和谐一致,没有这种根本性和谐一致,中国经济发展就失去制度基础。同样地,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如果缺乏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难以实现。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异常深刻的,微观侧面分析通过不断解决各种各样的摩擦和矛盾才真正得到实现。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不是为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则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鲜明特色,新发展理念将体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通过预见性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动新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坚持公有制的同时,鼓励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并探索了公有制经济新的实现形式。构建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