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宣明会的贫困治理实践——云南省玉龙县

宣明会的贫困治理实践——云南省玉龙县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宣明会在玉龙县项目办的统筹下,通过开展医疗卫生、教育、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四个子项目来推动玉龙县贫困山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贫困治理效果。宣明会与玉龙县政府的合作属于一种平行合作方式,在明确合作需求,搭建合作架构之后,二者开始就贫困治理项目的人员及资金问题进行协商分配,对双方的贫困治理资源进行整合。宣明会以需求为导向搭建沟通机制,设置贫困治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治理的复杂性。

宣明会的贫困治理实践——云南省玉龙县

农村贫困治理过程之中,社会组织有着自身独特的行动目的和行动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现实案例的考察分析,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行动模式。宣明会在玉龙县项目办的统筹下,通过开展医疗卫生、教育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四个子项目来推动玉龙县贫困山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贫困治理效果。

(一)玉龙县独特的贫困治理条件

贫困区域独特的生态与文化结构,各基层贫困社区相异的社会发展环境,为宣明会提供了救助空间与发挥功能的机遇。玉龙县地处中国西南,资源禀赋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落后,但拥有多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成为宣明会介入的主要动因。玉龙县为滇西边境片区,是全国505个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扶贫开发政策的县之一,该片区的贫困主要表现为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供应不足。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医疗卫生条件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社会保障程度低成为其贫困的主要表现。[5]

玉龙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区与青藏高原的衔接地带,是以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贫困县,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95%,而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半山区,贫困面较大,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难度大。[6]已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返贫率居高不下。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工作难度大是玉龙县贫困治理工作的主要特点。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贫困治理主体,可以协助玉龙县政府更好地实现贫困治理目标,推动贫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搭建合作组织架构,确立协同互动关系

宣明会非常注重与其他救助主体之间搭建协同互动的信任关系,充分利用自身的救助特色,丰富救助内容与救助方式,提升农村贫困治理的效率。在玉龙县政府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主观需求的基础上,宣明会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嵌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以实现自身组织目标。宣明会刚开始进入玉龙县时,主要是依托双方负责人的个人关系,在开展了几个小项目之后,双方开始探讨深入合作的可能,并签订了《丽江市玉龙县人民政府与宣明会合作协议书》,建立了宣明会玉龙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从政治层面、法律层面和实践层面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义务,拓展了宣明会的贫困治理空间。

在外援项目办公室协调之下,宣明会可以通过这个机构与基层服务的乡镇政府进行良好的沟通,顺利进入贫困乡村开展贫困治理项目,大大提高了社会组织的可信任度。宣明会与玉龙县政府的合作属于一种平行合作方式,在明确合作需求,搭建合作架构之后,二者开始就贫困治理项目的人员及资金问题进行协商分配,对双方的贫困治理资源进行整合。宣明会投入的资源占多数,政府主要是起到协调补充的作用。宣明会与政府通过资源的整合,在生存与自主之间不断寻求平衡,共同为贫困群体服务。

(三)开展前期需求调查,丰富贫困治理内容

基于对农村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充分认识,在参与农村贫困治理前期,宣明会非常注重进行详细的社区需求调查,通过走访入户、问卷调查与村组访谈等方式,了解贫困社区已有的治理资源,收集贫困村民的发展需求。在充分了解社区发展需求信息的前提之下,通过村民会议集体讨论表决的方式,确定最终的社区发展项目。宣明会以需求为导向搭建沟通机制,设置贫困治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治理的复杂性。这种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拓展社会组织与贫困村民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贫困治理效能的提升。宣明会在参与贫困治理过程之中,注重提供专业性的公共服务,在贫困社区之中构建一种长期性的沟通合作关系,并通过资源注入、主动示范与技能指导等方式,为贫困村民提供更加灵活和专业的社区服务。2013年,宣明会主要从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开展实施了丰富的贫困治理项目。(www.xing528.com)

在社区卫生层面,宣明会深入开展了人畜饮水项目、儿童伤害预防知识教育活动、卫生室建设及卫生设施配备活动,改善了社区卫生条件。在社区教育层面,宣明会对社区学校基础设施进行了修缮,对教学区内食堂、排污管道、路灯、厕所进行了改造,改善了校园学习环境。同时注重教师培训,与玉龙县教育局合作,组织老师出外考察学习,与一些知名学校开展交流合作。开展了以食品安全和阅读为主题的儿童活动,丰富了项目学校儿童的课余生活。在经济发展项目方面,宣明会注重技术培训及经济作物引进活动,2013年宣明会与玉龙县农业局、乡镇政府及村民共同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活动。为社区引进魔芋葛根苹果和梨4种经济作物进行种植,促进社区传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社区村民的收入渠道。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农业局技术人员,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等合作伙伴开展经济作物种植管理技术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4次考察学习活动,并为玉龙县36个经济合作社提供了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活动。在环保项目方面,宣明会为鸣音镇洪门村委会援助73口节柴设施设备,为巨甸镇、鲁甸乡援助建设124套太阳能热水器,为奉科镇援建60套太阳能热水器,为巨甸镇援建12口三结合沼气池,帮助村民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保持了项目社区的水土,促进了对项目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7]

(四)运用专业救助方式,实现内源参与式发展

在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项目实施阶段,宣明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一是对贫困村民进行政策引导与理念更新。公共政策创新是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贫困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宣明会利用自己第三方的专业优势,协助政府部门开展政策性的宣传和引导,提升政策引导效能,促进政府与贫困村民在贫困治理过程之中的沟通协调。通过贫困治理项目的实施,也使贫困村民学会了一些先进的发展理念,促进贫困村民走出一条适合本社区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是开展具体的资源动员与协调工作。宣明会在扶贫资源的供给与传递过程之中,通过各种活动聚合贫困社区中单一个体的力量,以集体协作的方式,使分散的贫困村民有效组织起来,促进贫困资源在社区内的有效整合,避免贫困治理资源的浪费,提升贫困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注重运用参与式的救助方式和培育自组织的内源式发展方式来推动农村贫困治理事业的发展。宣明会注重引导贫困村民根据自身需求,评估自身的治理资源,谋求解决自身贫困问题的方法,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通过外部力量在观念和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促使贫困村民提高自身减贫发展的能力,提升农村贫困治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这种模式下,贫困村民既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也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由于贫困村民了解自己的服务需求,他们可以挖掘贫困社区已有的资源,在彼此的沟通协商之中,确立社区经济发展方式,这种服务更有弹性、更有效率,同时也能够增强贫困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和责任感。

从2004年开始,宣明会在玉龙县开展了“儿童为本区域发展项目”,这一项目从项目设计阶段到评估阶段都秉持了社区为本的参与式发展理念。项目在设计阶段就进行了大量的参与式调查,认真分析了教育、卫生、经济和生态环保等项目的实施区域,制定了合适的项目目标,保证了项目设计能够有效反映目标群体的需求。进入项目实施阶段以后,首先会成立以贫困村民为行动主体的管理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并根据社区的迫切需求优先安排项目活动。对比项目设计和已经实施的活动,可以发现由村民管理小组设计的项目能够瞄准贫困群众的真实需求。同时,项目活动多样,体现了项目计划与实施对社区需求能够有效响应。

(五)注重救助过程评估,保证贫困治理的延续性

宣明会的评估系统较为完善,注重用科学的评估方式,邀请不同的评估主体,总结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并对未来贫困治理项目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和方向指引。通过不同时期,不同行动主体的评估,可以保证贫困治理的专业性,促进贫困治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专业评估方式的应用,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贫困治理的目的绝非只是经济学层面上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与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而是要更加关注贫困人口生活能力的培育,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与整体幸福指数的改善。只有不断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考评,才能更好地提升救助效率,保证贫困治理的延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