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津冀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确立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工业城市,这一过程是在计划经济的构建中完成。首都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未来的国际交往中心,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从城市功能定位上来说,主要承载四个功能:为中央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的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158]。这一首都功能区的定位,决定了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能寻觅出北京三次产业构成的演变踪迹。目前北京已经出现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是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文化创意和电子信息服务业等主导产业。
天津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早在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近代工业开始兴起。天津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很强[159]。2014年产业总值15722.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49.3%。天津已在制造业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推动发展金融、物流、商贸、商务、科技、创意、旅游和会展八大重点产业[160]。天津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在经济发展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港口城市功能定位为出发点,主要发展物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占天津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低。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社会生产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形成了以钢铁、化工和医药、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河北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以制造业、钢铁业和建材工业为主到发展经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相对北京和天津较高,而第三产业占比相对较低。
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定位不同,区域内部已经形成产业分工基本雏形。虽然河北省第一产业占比在逐渐下降,但较之北京和天津,第一产业的占比还是比较高的。因而,从区位产业分工来看,北京、天津和河北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区域内各成员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图4-1)。从总体上来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京津冀各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10%),北京、石家庄、秦皇岛、廊坊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水平(44%),承德、唐山、保定、衡水、邢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水平(46%)。上述分析可见,京津冀各成员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从三次产业产值比较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最大的是唐山6.2%,最小的是石家庄0.6%,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保定64.8%,最小的是北京22.3%,而且除北京、石家庄、秦皇岛、廊坊外,其他9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比都超过50%。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最大的是北京76.9%,最小的是衡水32.2%,前者近后者的2倍,其中石家庄、秦皇岛、廊坊第三产业占比在60%以上。
图4-1 京津冀各市的产业结构(按GDP)(2013年)
2013年全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4171万人,第二产业23170万人,第三产业29636万人,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为31.4%、30.1%、38.5%,呈现出“三、一、二”的产业结构(表4-1)。京津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同全国作比,第一产业从业比重低远于全国水平,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主。
表4-1 京津冀各市产业结构(2013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北京统计年鉴2014,天津统计年鉴2014,河北统计年鉴2014)
从各个城市的从业人员构成看,北京、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廊坊、沧州、衡水、邢台是“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唐山、保定、邯郸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图4-2)。京津冀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在2.6%以下,承德、张家口、唐山、沧州第一产业的比重在1%以上,其余地区小于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是天津(54.7%),最低的是北京(21.9%),其中天津、唐山、廊坊、保定、邢台、邯郸比重超过44%。京津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在45%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是北京(77.64%),最低的是天津(45.1%),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沧州、衡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60%以上。
图4-2 京津冀各市的产业结构(按从业人员)(2013年)
虽然京津冀各地区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它们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同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均GDP的不同)。2013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93213元和99607元,河北省仅有石家庄、唐山、沧州、廊坊四市高于40000元,其余各市均在40000元以下,邢台、保定、张家口、衡水不足30000元。最高的唐山为79617元,最低的承德22277元。各城市的发展定位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条件不同造成上述差异,从人均GDP值可知,京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河北省距离京津两市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并且河北省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出现分异。
更为细致地分析(表4-2),北京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前五位的行业有制造业(16.1%)、租赁和商业服务(11.8%)、批发零售(8.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1%)、教育(6.7%);天津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前五位的是制造业(36.2%)、教育(8.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1%)、批发零售业(5.9%),北京、天津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高的行业较为类似,排在前五位的行业中京津有四个行业是相同的,主要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业邮政业、教育。有差别的行业是北京的租赁与商业服务从业人员比重高,天津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比重高。
河北各城市中从业人员比重分布较为类似,其中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是其中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高的地区有唐山(30.5%)、秦皇岛(28.6%)、石家庄(27.6%)、廊坊(27.2%),教育从业人员比重高的地区有衡水(22.1%)、邢台(20.5%)、廊坊(19.5%)、沧州(18.3%)、保定(18.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比重高的地区有邢台(19.6%)、张家口(19.7%)、衡水(19.5%)、承德(18%)。除了以上三个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也是一些地区从业人员比重高的行业。建筑业从业人员比重高的地区有保定(13.6%)、沧州(11.2%)、邯郸(1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占比高的地区有秦皇岛(12.1%)、石家庄(6.9%)。批发零售行业从业人员占比高的是石家庄(7.2%)。由从业人员占比高的行业分布来看,石家庄的从业人员比重高的行业类似于京津两地,河北其他各市也有自己的特点,唐山主要从业人口在制造业,衡水主要在教育行业,秦皇岛主要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他各市的发展较为类似,从业人员比重行业分布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异。
表4-2 京津冀各市主要行业从业人员比重(2013年)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
二、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空间格局
北京、天津以区县为单位,河北以市为单位,分别测算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
1.第一产业空间格局
总体上看,京津冀第一产业占比都很低,其中京津各县和河北各市一产比重高。北京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的三个地区是延庆区(12%)、平谷区(11%)、密云区(9.8%),其他地区都在5%以下。天津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的是蓟州区(9.1%)、宁河县(6.9%)、宝坻区(6.6%),其他地区占比在5%以下。河北省各市第一产业占比总体高于京津,其中石家庄、唐山两市第一产业占比9%左右,而其余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都在10%以上,张家口、承德、衡水、邢台第一产业占比在15%以上,分别为17.8%、16.5%、15.7%、15.8%。
北京、天津第一产业占比高的地区主要是所辖各县,河北第一产业占比高的地区集中在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和南部的衡水、邢台,总体上第一产业比重趋于下降。河北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的地区是唐山(9%),其值接近京津第一产业占比高的地区。
2.第二产业空间格局(www.xing528.com)
北京、天津主城区第二产业占比较低,城市发展新区第二产业占比较高。其中北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天津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第二产业占比在10%以下,北京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产业占比在45%以上。天津制造业比重总体高于北京,天津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宝坻区、滨海新区、静海区第二产业占比在57%以上。
河北各地第二产业占比普遍比较高,除石家庄(48%)、张家口(38%)、秦皇岛外(32%)外,其他地区第二产业比重都在50%以上。从第二产业占比来看,北京第二产业比重高的地区在经济开发区(65%)和城市发展新区,天津是以制造业为主,很多区县第二产业占比接近六成,其中滨海新区、静海县比重最高为67.3%、67.8%。河北第二产业占比也比较高,大部分城市二产比重在五成以上,其中唐山占比最高为58.6%。
3.第三产业空间格局
北京第三产业占比很高,其中除通州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头沟区、房山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外,其他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在50%上,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第三产业比重在85%以上。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在整个京津冀地区中是比较高的,尤其是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三产业占比在90%以上。天津第三产业分布与北京类似,其中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第三产业占比90%以上,河北区、蓟州区第三产业占比在58%以上,其余地区都在50%以下。河北省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的是秦皇岛(47%),石家庄、张家口第三产业占比在40%以上,其余地区占比都在37%以下。河北省各市第三产业占比普遍不高,没有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城市,可知河北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一、第二产业。从空间分布来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的地区主要在北京和天津城区。
三、京津冀三次产业内部的空间结构
从上述分析可知,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和行政区域的划分,因此本小节主要分析第二、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在空间的分布。
1.研究方法
对三次产业内部空间结构依然采用区位熵的方法,这里主要观察产业区位熵,与劳动力区位熵所选指标略有不同。区位熵指数(又称专门化率)可用来测度产业效率与效益,它能够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特定区域的专业化程度,并间接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水平与结构。计算公式为:
式中:Lij—i地区j行业的就业人数;
LQij—i地区j行业的区位熵值。
LQij值越大,所研究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当LQij>1时,表示i地区j行业具有行业优势;当LQij<1时,表示i地区j行业具有行业劣势;当LQij=1时,表示i地区j行业具有行业发展水平一般。
2.第二产业分行业空间格局
北京及周边城市第二产业中以建筑业为优势产业,其中北京(1.28)、保定(1.78)、沧州(1.75)。天津、石家庄制造业优势明显,其中天津(1.20)、石家庄(1.18)、廊坊(1.21),河北省南北两端地区采矿业优势明显,其中唐山(2.26)、邯郸(2.39)、邢台(2.52)、张家口(1.74)、承德(1.76),秦皇岛和衡水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优势明显,其中秦皇岛(1.46)、衡水(2.25),同时秦皇岛、衡水的制造业也处于优势行业,秦皇岛(1.22)、衡水(1.13)。从第二产业行业内部区位熵值看,北京优势行业是建筑行业,天津优势行业是制造业,河北省大部分地区优势产业是采矿业,另外,河北省除唐山外,其他地区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区位熵值都大于1,也存在比较优势。从优势产业分析可知,河北省内部行业同构现象比较明显,地区优势产业较为类似。
3.第三产业分行业空间格局
城市从业人员的行业构成可以看作是行业结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将第三产业划分为14个类别作为统计指标,考虑到统计的方便与数据的可观察性,本书在第三产业行业类别划分的基础上把它分为5类[161]:
行业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行业2:批发零售、住宿餐饮。
行业3: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服务。
行业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行业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用房屋。
北京第三产业中行业1(1.31)、行业2(1.32)、行业3(1.53)具有优势行业,其中行业3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服务处于主导优势地位。从第三产业中优势行业分析可知,北京优势行业发展与首都发展功能定位相符。天津第三产业中行业2批发零售、住宿餐饮(1.21)处于优势地位,其他行业发展水平一般。河北省第三产业行业结构差别不大,除秦皇岛行业1,行业4,行业5处于优势行业外,其他地区都是行业4、行业5处于优势地位,行业4的优势略高于行业5。京津冀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各有特点,河北第三产业内部的同构性比较严重,说明河北省内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各地区差异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