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勤彪 方东华 张英 孙肖波
摘要:和谐文化是应和谐社会要求、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一种文化,其内涵深广。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意义。和谐文化在宁波有着较好的基础和传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宁波市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主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导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加强话语主导权为着力点,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推进和谐文化环境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理性呈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1.和谐文化的提出
2006年5月中旬,胡锦涛同志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址。[1]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出发,从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着眼,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这就不仅明确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而且丰富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也显示了我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创新意识。
2.和谐文化建设的国际国内条件
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既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又体现了时代进步的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首先,从世界局势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以个别超级大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我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包围: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与我们抢占思想文化新阵地;抢占我国文化市场,挤压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学术交流等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对冲突,而必须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来应对,以“和谐”文化理念,倡导尊重人类文化多样化,推进不同文化之间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促进和谐世界建立,造福世界和人类。
其次,从国内形势看,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紧迫需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十多倍,平均年增9.7%,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公共文化事业等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的矛盾凸显出来。由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而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等,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印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明确了以和谐文化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方针。培育、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最后,从宁波的现状看,和谐文化建设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创新突破,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道路上迈出了积极步伐,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优势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群众文化欣欣向荣,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现代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还显得滞后,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比较还显得单薄,与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相比较还显得不足。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带来了社会阶层和利益关系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也随之涌现。单靠经济增长不但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时还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建设特别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尤为重要。建设和谐文化,旨在通过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全体人民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巨大无比的精神力量,用以调节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变动的社会关系,妥善处理和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努力实现社会各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和谐,促进宁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文化,是应和谐社会要求、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一种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价值核心,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三者协调发展所达到的和谐状态。人类社会主要由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三大要素构成,社会的和谐,也就是指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达到自身和谐以及相互和谐的状态。和谐文化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在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基础上形成的和谐氛围及和谐状态。
第二,和谐的理念和价值体系。和谐文化是以科学的方法把握和认识社会问四,从全局的立场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积极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使和谐的理念和价值体系融入每个人的举止言行,成为全社会自觉的思想意识和共同遵守的规范体系。
第三,文化本身各个内在构成因素的和谐。文化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基本层面,和谐文化提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它不是否认文化之间的特殊性、差异性,而是在承认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倡文化之间的共同促进,实现文化诸因素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先进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观贯穿于和谐理念之中,以和谐文化来影响其他各种层面的文化,使和谐文化作为和谐社会根本动力和思想源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干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社会行为、社会生活之中。它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来,成为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冲突,还会不断提出建设和扩展和谐因素的要求,从而成为和谐文化发展的动力,促进和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没有和谐的社会现实,就不会有和谐文化;没有现实对于和谐的追求,也不会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就越发达。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和支撑。和谐文化对社会和谐发挥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和力量,引领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给和谐以肯定、赞扬、褒奖和倡导,鼓励一切和谐事物的发展,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它对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构发挥着指导作用,约束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秩序,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保障现实社会在愈益和谐的轨道上运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它又能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2]
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城市,一方面积淀了深厚的优秀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又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谐文化建设既有良好的社会条件,也有厚实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使宁波充满活力、欣欣向荣,从东南沿海一个商埠小城,一跃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世人瞩目。1978年至2006年间,宁波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9%以上,分别比同期全国、浙江省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0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左右。2006年的GDP总量达2864.5亿元,相应地,人均GDP突破5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已超过66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7元。这意味着的经济水平已达到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高端。
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也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把建设文化大市列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2000年8月召开的全市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此外数量比较挤,从加大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人才高地”、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提升”、建设“平安宁波"、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不断深化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文化基础设施随着“八大文化设施”的相继竣工而日益完善,城市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市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宁波有必要、有条件、有实力进行和谐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化大市建设不断推进。200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2003年浙江省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宁波和杭州市成为省综合试点的重要城市,从此文化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我市兴起了建设文化大市的热潮。以“三江文化长廊”为核心的文化设施建设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以广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建设逐渐进入新高潮,以提升宁波文化创造力为宗旨的文艺创作取得突破性成果,以适应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文化产业改革稳步推进。政府和社会对文化的投入力度加大。“十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的总投入将近45亿元,市本级财政安排的文化、广电、体育事业经费从2000年的4888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1.08亿元,年均递增17%以上。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10个文化单位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大市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上升,产业发展特色鲜明。
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注重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从基本规范、基本行为、基本素质抓起,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市民道德教育和实践系列活动,如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周”系列教育等活动,组织了“公民道德十件新事”和“宁波文明之星”评选活动,围绕“我与文明同行”的主题,开展文明交通、文明言行、文明生活等系列活动。2005年,市委市政府设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经费,确定了为未成年人办好八件实事,并发动全社会参与。这些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文明道德风尚,并先后涌现出了嵇蓉珍、李如成、王延勤、徐义胜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文明社区遍地开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按照“整体推进特色化,创新机制市场化,以人为本人性化,资源共享信息化,科学管理民主化”的要求,创建“文明社区”、“文化社区”,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04年8月,宁波市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区市级以上文明社区的数量逐年递增,目前已占社区总数的90%以上。截至2007年4月,宁波有15个行业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行业称号,15个单位被评为省首批文明示范窗口.491个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173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7个镇被评为市级文明镇,348个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3]目前,全市已建成20多个中心文化广场和100多个基层文化广场,全市各社区都配备有10件左右的体育健身器材,设有健身路径,有1300多名体育指导员辅导群众体育活动。扎实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宁波人的索质不断提高,提升着宁波的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了宁波的综合竞争力,为和谐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社区文化建设红红火火。宁波的社区文化建设,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抓手,构建以社区为主的文化活动载体,使居民群众丰富了文化生活,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索养。多年来,各级政府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文化阵地。宁波社区文化建设的硬件、软件和活动,都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在2005年全国城区年会上,江东区百丈街道等我市四个街道被授予“全国首届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扎扎实实的社区文化建设,增强了文化气氛,融洽了邻里感情,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氛围。
农村文化建设蓬勃展开。2006年宁波农村经济总收入约714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8847元,比上年增长13.3%。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大大增长,并呈现出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综合性的特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始终把实现农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根本目的,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主要载体,坚持文化建设与农村现代化相适应,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相适应,把文化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实事工程。2005年起,我市启动了“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活动,并实行,'农民点菜.政府买单”的全新运作模式,受到农民极大的欢迎。2005年就放映电影1万余场,演出戏剧1100余场,活动遍及全市近百.个乡镇2000余个行政村,吸引农民达800万人次。2006年全市投入2.4亿元打造农村文化设施,提供200余台剧目、3000多部中外影片供农民选择,组织各种演出活动送文化下乡.1000余万人次的农民朋友享受了这次文化盛宴。农村文化建设,开阔了广大农民的视野,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乡风文明,整体推进了和谐宁波的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迅速。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市企业界逐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十多年间,经历了一个从简单模仿到积极创造,从萌生发育到发展提升的过程。企业的和谐离不开和谐文化的作用,加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如宁波保税区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就很有特色。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至2007年5月底,在该区正常经营的各类企业数有2750家,在加快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区里把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建设“和谐园区”的重要内容。在文化载体上,通过建立面向不同层次人员的文化场所以及一批图书室、台球室、电教室等文化设施,完善了文化建设的硬件配套;在文化队伍上,组建了摄影、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围棋等多个文化团体,大力推进企业工会、妇联、党团组织建设,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各类社团为纽带、覆盖全区企业的文化建设网络。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加强了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企业和谐环境。
和谐文化建设涉及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体制机制、社会环境等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宁波近年来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和谐文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和谐文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宏观审视,宁波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开放、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进步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冲突日益加深,一部分宁波人在理想信念、思想观念等方面还滞后于社会发展,导致行为方式违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些人理想信念缺失,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理想信念淡薄,缺少奋斗精神;有些人在经济发展和创业活动中,以牺牲环境、牺牲长远利益、损害他人利益而获取财富;有些人以狂躁的态度追逐金钱、追求物质享乐,而对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对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漠不关心;有些人个人私欲膨胀、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少善心,无善举,缺少社会责任感。这些现象表明,和谐文化生长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
总体上说,宁波是一个经济和文化不相匹配的城市。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信息显示,宁波市综合实力位居百强城市第18位,其中经济指标综合得分居第8位,相对而言,其社会发展、文化竞争力指标与经济差距甚远,说明宁波文化发展整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着“文化短腿”现象。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编的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宁波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六,然而文化竞争力却排在第43位,远远落后于同类城市。[4]宁波作为与苏州、杭州一样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却未能继续在全国人文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中崭露头角,这与宁波的城市地位和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影响力。经济和文化的落差是宁波和谐文化建设的严重障碍。
宁波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形成了独特的“经世致用”的实学和“以商为本”的人文精神,呈现了文教兴盛、人才辈出的优良传统.涌现出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一批文化名人.他们的学术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在历史上宁波是一个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城市,不但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一直向外输出着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相比之下,宁波当下的文化发展却出现了严重脱节。文化人才相时匮乏,城市文化创新力较低,文化的特色始终没有形成。同时,宁波处在上海和杭州这两个文化大市的夹缝中,文化发展的空间被无形挤压,文化人才外流,造成了文化的相对封闭态势。改革开放初期,宁波文化建设又一度滞后,这些都造成了当代文化的相对落后。
相对来说,城市在人才、文化资源、经济基础等方面有着乡村文化建改所不及的优势,多数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文化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总体上说,政府和村级集体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都还不够,文化活动的场所、设施十分有限,广场活动难以大范围展开;一些薄弱乡村甚至连基本的文化活动场地都没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农村文化活动,老年人和少年人参与多,中年人参与少,女性参与多,男性参与少,而且活动的趣味性和感化力还未得到充分体现,难以产生绵长的生命力和吸引力。2007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51元,已连续数年增幅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2.29:1下降到2.23:1。但是城乡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水平并未获得相应的提升,广大乡村百姓还未能更充分地共享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还未能通过文化活动更好地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另外,宁波和谐文化建设还有文化需求与文化市场不匹配、社区文化存在与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制约因素、企业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和谐文化建设,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及文化环境,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宁波的和谐文化建设,还要努力挖掘、借鉴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丰富的现实文化资源,积极化解社会的非和谐因素,最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要实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就必须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引导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市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是宁波人民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使命和要求。宁波的和谐文化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和引导人民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上来。为此,要从理论武装、思想道德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创作和演出、学术研究和传播等各方面引导舆论,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优势,渗透到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工作和活动中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挥积极的影响。宣传思想战线各有关部门、单位均要积极承担教育和帮助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使命,增强把宁波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责任感。
2.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帮助干部群众树立不断学习创新的理念,提高学习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学习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党委部门和政府机关要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动力和领头羊,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的基层组织)和学习型(政府)机关,使之成为十七大所要求的培育高素质党员、干部的载体,成为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的思想建设的载体,成为引领全社会讲学习、讲理想、讲奉献的推动力量。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区,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为居民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还要努力培育一批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及各类学习型组织,引导和促成全社会终身学习的风气,帮助人们在学习中树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努力发挥骨干队伍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师、传媒工作者、演艺人员等在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的作用,广泛开展和谐文化创建活动。
党员干部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落实这一要求,关键在于认真遵守党章,坚持党员学习制度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各级党委要严格按照党章办事,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坚持党员学习制度,正常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使广大党员讲党性、讲正气,在全社会率先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责任。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应正确理解并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学生中起到榜样表率作用。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帮助广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确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人生目标。
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的重大任务。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影响着媒体信息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把对新闻传媒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新闻媒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新闻宣传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文学艺术创作和演出活动对社会成员有着重大的教化作用。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现阶段文化工作的主题,也是演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的良知,通过丰富多彩的作品形象生动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人心。在各类文艺评奖中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出精品,用以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www.xing528.com)
1.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党和政府可以通过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和谐文化理念,传播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各类文化产品,使全体人民在享受文化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接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熏陶。
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动力。宁波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一、要从根本上实现由“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特别要实行文化立法,依法治文化,由原来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文化产业转变为依靠法制、法律来管理。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人事、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和其他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度,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自身活力,健全财务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三、要规范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着力创建大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四、要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人才发展战略、产业集聚战略、品牌带动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和项目拉动战略,抢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抢占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抢占文化产业区域竞争的制高点,使文化产业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使宁波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使宁波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强市。
2.优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宁波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一核、五圈、一网”的发展布局,这对优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意义,要抓好落实。要努力做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共享,分阶段、分层面、分类型抓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形成纵横覆盖全市、公益性与经营性设施合理布局、有机分工、优势互补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针对.目前我市文化建设城乡发展水平不一的实际,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做好“建文化”、“送文化"、“种文化”三篇文章,使广大基层群众享受更多的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优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在物力、财力上要有保证,以政府投人为主,积极引进社会资本,确保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备,不断加大农村、社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其次,要对现有的文化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贯彻执行有关法规和政策.以强有力的措施遏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被违法拆迁、挤占、挪用的现象;最后,贯彻文化共建、文化共享原则,尽快制定相关法规,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同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内部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为市民拓展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
和谐文化是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来传播的。文艺要反映生活,服务群众,通过向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广播影视、报刊图书、音乐书画、人文讲坛等),使人们在文化享受中既产生精神的愉悦,又实现心灵的洗礼。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在各类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活动中,用优秀文化作品占领阵地,发挥主旋律作品对群众的教化和引导作用。
要把优秀文化作品渗透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文化部门要履行职责,力口强对群众文化活动骨干的轴导和培训1,提高群众文化的档次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要注重培养文化人才,发挥文体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要扶持精神产品的生产,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创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富有现实意义、人民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
1.加大扶持,推进网络全覆盖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正在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对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让电脑进入普通家庭,发展网络用户,实现网络全覆盖,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的新载体.是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客观要求。
耍实现网络全覆盖,最主要的是推动网络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最大限度地发展网络用户.加快网络普及率。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国家信息发展战略重点。宁波要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出发,加快推进网络普及工程。首先在图书馆、社区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中增加电脑配备,使家庭无电脑的人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免费或低价上网,并逐步创造条件,每年投入一定财力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电脑、接入网络给予适当补贴。有关部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扶持办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争取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如5-8年)实现电脑普及化、网络全覆盖,为网络文化建设创造基础条件。
2.强势出击,嬴得话语主导权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以及传播的快速性,决定了它在信息传递、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影响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5]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网络文化中.努力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创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息平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的作用。为了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取得话语主导权,就必须主动出击,先发制人。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贯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载体、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渠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之路;其次.要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努力创造优秀文化产品,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影响力。主动出击,强势出击,以健康、文明的内容去引导广大网民.使网络成为传播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占领网络文化的制高点,在多元文化交汇和各种思想激荡中嬴得话语主导权。
3.加强互动,引导社会舆论
网络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单向传播的弱点,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聊天、发表言论。建设网络文化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主动出击,积极地引导社会舆论,取得主导的地位。耍以优秀的文化作品充实网络文化内容,使其得到广泛、充分的传播,为公众所了解和吸纳。因此,我们要有效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把互动作为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和发展重点,精心组织网上论坛,开通网上咨询热线,开办网上讲堂,创新网上教育方式,搭建社会公众评议平台等,以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线索,设置互动话题,吸引群众参与讨论,组织党务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社科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及广大知识界人士参与网民对话交流,从正面引导舆论导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我们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优势引入网络媒体,对群众进行解疑释惑、舆论引导,同时也能从中掌握舆情,获取研究问题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观点与观点的交流,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使假、丑、恶得到揭露和批判,真、善、美得以传播和倡导。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营造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和要求,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以中心组理论学习、课堂教育、公共讲坛、科普讲座等为载体,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要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和文学艺术的影响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在各类宣传报道和文艺作品中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培育和谐理念,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褒扬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同时,坚决批评各种错误思潮和不道德行为,从而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丑恶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要发挥社科理论工作者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社科理论工作者的作用,一是深入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出发,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特别是对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宁波实践的经验和规律进行研究。从宁波的实际出发,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进行实践创新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更好地推动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大力宣传普及,教育干部群众。把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和党的基本路线,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分清是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道德范畴里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理所当然地成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导向和要求。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宁波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于国民教育和各类社会活动之中,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的道德实践。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带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培育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风尚。把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企业、和谐单位等和谐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城乡志愿者服务活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慈善捐助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些活动中使广大人民受教育、做奉献,提高知荣明耻的能力和素质,提升道德境界。通过这些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中做一个好员工,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人人都要争取成为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人,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3.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群众参与的文化环境
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是文化的生命和载体。广场文艺演出、送戏剧和电影下乡等,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既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社会化、群众文化群众化”的原则,更是营造群众性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
城市社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社区发展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也就激发了人们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期盼。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进入社区,成为“社区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期待在社区得到满足。因此,社区文化活动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进步、高尚、和谐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城市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广大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最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宗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文化对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善、思想索质的提高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化建设通过提升广大乡村居民的精神境界而体现出新农村建设的品质;文化亦是生产力,文化建设可以造就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根本的动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贫金,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努力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更好地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探索演艺直通车、流动图书馆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机制,促进各类文化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倾斜。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积极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企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和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新闻媒体要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北京2006年10月18日电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严昭柱主编.中国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
[4]周文杰.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网,2007年01月05日
[5]唐惠卿.文明宁波,560万宁波人民共建共享.中国宁波网http://www.cnnb.com.cn/newgb/xwzxzt/system/2007/04/24/005277887.shtml 2007年4月24日
[6]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力。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N],人民日报,2007年1月25日,第一版
(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
注释
[1]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5月15日电
[2]周文杰.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网,2007年01月05日
[3]唐惠卿・文明宁波,560万宁波人民共建共享.中国宁波网http://www.cnnb.com.cn/new-gb/xwzxzt/system/2007/04/24/005277887.shtml 2007年4月24日.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5]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M],人民日报,2007年1月25日,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