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宁波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研究

提升宁波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研究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摘要: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是后工业时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衡量现代城市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宁波作为我国重要沿海开放城市和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如何提升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尽快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的产业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提升宁波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研究

宁波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摘要: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是后工业时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衡量现代城市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城市功能的发挥主要以产业为载体,并且主导功能往往是由城市的优势产业创造出来的。宁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积极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竞争,必须以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发展为抓手,以各类功能机构和人才资源集聚为战略核心,不断优化各类服务主体成长发展的区位因素,提升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形成服务型经济结构。

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是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衡量现代城市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之策,是缓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之举,也是提升城市品味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现实之需。宁波作为我国重要沿海开放城市和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如何提升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尽快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的产业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城市居于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地位,是具有完整社会、经济、文化功能的区域和基本社会单元,在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区域中心型城市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因其“中心”地位而对其经济腹地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区域中心城市是其影响、辐射区域的商品、资金、人才、知识、信息等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要素“流”的输入、输出和耦合交融的服务中心地。

在城市发展理论中,“比较资源吸引力”和“生产控制力”是提升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的服务功能能级的两种途径。按照“比较资源吸引力”理论,城市经济的兴衰、地位的升降,主要取决于这个城市相较于其他城市的对外部资源(人力、资金、物资、信息等)的吸引能力。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土地空间和巨大的人口规模将成为“成长的桎梏”,城市必须加强“生产控制力”的建设。“生产控制力”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金融、信息、会计法律、技术开发、产品营销等部门或环节逐渐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在社会上成为独立的生产性服务机构。这些生产性服务机构在大都市集中起来,大都市通过这些服务机构来为城市以外的工商业服务,也通过这些厂商服务机构来控制城市以外的工商业,进而控制城市以外的经济活动。这种对城市以外的厂商和经济活动的“生产控制力”越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就越强,其经济中心作用就越强。所谓中心城市就是上述服务机构高度集中的城市。纽约香港上海等国际大都市之所以繁荣并成为经济中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大。西方学者Esparza和Krmenec(1999)也研究发现:涉及到跨区域功能、规模和潜力并且能够带来高收入的服务业,特别是对于那些向国外出口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大多集中在大都市区内部,而导致这些国际大都市重新焕发活力的现实基础,就是大量从事于金融、保险、商务中介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及具有生产服务性质的跨国公司等巨型企业总部在城市的大量集聚。因此,国际大都市发展趋势表明,一个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控制力,主要取决于其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按照功能类别,大体可以将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分为金融服务功能、流通服务功能、信息与技术服务功能、商务服务功能、制造业服务功能、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公共产品服务功能等七个方面。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开展业务活动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和金融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

流通服务,是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合,包括批发、零售、餐饮、物流、信息和金融等诸多行业。狭义的流通服务业仅仅指批发、零售和物流等三个产业。

信息与技术服务,是指服务者以独特的策略和内容帮助信息用户解决问题的社会经济行为。信息与技术服务业范围包括系统集成、增值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咨询服务和科技研发等方面。

商务服务,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性服务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等其他服务。

制造业服务,是制造企业及其派生出的、与其有紧密关系的独立专业服务机构,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高的利润,通过对原有核心业务的延伸,为客户提供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服务。这些服务内容包括: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设备成套、工程承包和交钥匙工程;节约客户资源的备品备件供应;系统设备现代化改造;系统设备远程监测、维护与故障诊断;产品报废回收及再制造;为用户提供人员培训;现场测试、维修及其他服务等。

城市生活服务,是指城市为支持、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生活服务包括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各方面的服务。

公共产品服务,是指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与公共福利事业等。

服务功能主体区位选择因素具有一般性特征,其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政府激励、成本控制、商业环境、地区联系、人力资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见表1)。同时,不同职能的服务主体其成长发展的区位选择因素各有侧重,如体现城市金融服务功能的金融业倾向于选择具有强大经济基础,经济开放度高,资金需求和供给充沛,交易和融通业务频繁的城市;体现城市流通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业倾向于选择具有巨大制成品消费需求,完善的物流体系且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等等。

表1 影响服务业功能主体区位选择的一般因素

城市功能的发挥主要以产业为载体,并且主导功能往往是由城市的优势产业创造出来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服务业为主要构成内容。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影膨响力和控制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当前全球经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两个70%”的现象,即大都市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70%。1997年,东京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82.6%,华盛顿达到了79.8%,纽约为85%;1998年,首尔为82.3%,澳门为90.3%。[1]服务业产值比重的增加,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着城市向世界城市体系的高端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宁波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22.45%上升到2006年的40.06 %(见图1)。

图1 1990-2006宁波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资料来源:2007年宁波统计年鉴

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宁波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总体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为企业提供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服务比例不高,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还不相适应,服务业总量与长三角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偏小。

以服务业产值总量为标准长三角五个主要城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第一层次是上海市(5244.20亿元);第二层次是苏州(1574.22亿元)和杭州(1552.07亿元),第三层次是宁波(1151.55亿元)和南京(1130.79亿元)。

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年鉴和2006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以服务业产值占GDP总量百分比为指标长三角五个主要城市可以划分为二个层次(见图3):第一层次是上海(50.74%)、南京(46.9%)和杭州(45.1%);第二层次是宁波(40.06%)和苏州(32.66%)。总体上看,宁波目前服务业产值总量比较低,服务业占GDP比重相对较低,对GDP贡献度相对较小,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当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下面,拟对宁波金融服务功能、流通服务功能、信息与技术服务功能、商务服务功能、制造业服务功能、生活服务功能、公共产品服务功能等七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图3 长三角五城市服务业总产值占GDP总量百分比对比分析柱形图

数据来源:各市统计年鉴和2006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宁波市金融服务业现状统计描述

宁波作为开放城市,同时作为金融业开放城市之一,先后有浙江省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浙江商业银行和浙江省第一家外资银行——宁波国际银行落户,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注入了活力。宁波鄞县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全国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于2003年4月8日成立,2007年7月19日,宁波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07年12月,宁波已有25家银行类金融机构,35家证券公司营业部,32家保险机构,另外恒生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也正积极在宁波筹建分支机构。

截至2006年底,宁波市银行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00.5亿元,同比增长20.0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910.0亿元,同比增长26.56%。银行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不良贷款余额保持低位。200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账面利润93.59亿元,同比增长37.34%,不良贷款率1.98%,比年初下降0.87个百分点。2006年,宁波市证券经营机构证券成交总额3190.23亿元,同比增长243.3%,实现营业收入5.75亿元,利润总额3.09亿元;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金额2458.07亿元,同比增长40.7%,实现利润总额631万元。保险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宁波市实现保费收入59.14亿元,同比增长15.6%,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为2.06%,1055元/人,保费收入增长较快,保险功能进一步增强。

2.长三角五城市金融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我们以金融服务业的产值、增长值、产业贡献度等指标来衡量城市金融服务功能。2006年宁波市金融服务业总产值为181.56亿元,占宁波市GDP总量的6.32%,在长三角五个城市中位于上海(7.96%)和杭州(7.21%)之后,但明显高于南京(4.87%)和苏州(3.34%);宁波金融服务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44.19亿元,金融服务业产值增量占GDP年度增量比重为11.78%,在长三角五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12.47%),高于杭州(10.98%),明显高于南京(5.66%)和苏州(3.70%)。2006年宁波市服务业总产值为1151.55亿元,宁波金融服务业产值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为15.77%,仅次于杭州(15.98%),高于金融中心上海(15.74%),远高于苏州(10.23%)和南京(10.14%)。

3.宁波金融服务功能评价

近年来,宁波金融服务业在机构、品种、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总的来看,金融服务体系基本体现了金融服务功能作为现代城市服务功能核心作用。但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宁波市金融服务功能与国际化、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1)银行业龙头培育不足。尽管近年来宁波金融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银行业龙头培育不足,无法形成行业带动效应促进银行业跨越式发展。自2004年浙商银行从宁波迁往杭州之后,宁波就再也没有全国性的银行总部,银行业总部龙头的缺乏显著地降低了宁波银行业的行业聚集度和活跃度

(2)金融服务主体和平台的缺失。浙江最大的证券公司天一证券(原宁波证券)于2002年迁址上海,优质金融服务主体的流失削弱了宁波的金融服务能力,一定程度阻碍了宁波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宁波金融服务平台缺乏,既无证券交易所也没有期货交易所,相比金融主体多样、平台齐全、机构云集且近在咫尺的上海,宁波金融业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1.宁波流通服务业现状统计描述

进入21世纪以来,宁波流通服务业快速发展,流通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5.46亿元,增长17.33%。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2006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97个,实现成交额1115.7亿元,增长21.9%。连锁经营高速增长,规模以上零售、餐饮业连锁总店达28个,门店为899个,实现销售额88.7亿元,门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28.4%和18.7%,商贸物流圈规模进一步扩展,培育并形成了中山路综合商业街等22条街区,商业流通网点营业面积已经达到500万平方米。

港口发展保持强劲态势,2007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44亿吨和934.98万标箱,分别比2006年增长11.1%、32.3%,继续保持全国大陆沿海港口第二和第四位。全社会运输量稳步增长,全社会旅客运输量达到2.9亿人,旅客周转量106亿人公里。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97.3万人,增长17.4%,铁路发送量745.1万人,增长28.7%。全社会货运2亿多吨,货物周转量941.6亿吨公里,其中水运货运量为7349.3万吨,货物周转量869.7亿吨公里;公路货运量1.2亿吨,公路货物周转量71.9亿吨公里。宁波机场货物吞吐量达到5.3万吨,增长23.6%。

2006年度宁波市流通服务业总产值为387.36亿元,占服务业总产值的33.64%,GDP总量的13.47%,流通服务全行业就业人数为44.8万人,占从业人数的10.42%,在宁波市服务行业里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优质高效的流通服务业充分体现并巩固和增强了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

2.长三角五城市流通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我们以流通服务业的产值、增长值、产业贡献度等指标来衡量城市流通服务功能。2006年宁波流通服务业的总产值是387.36亿元,占GDP总班的13.47%,对GDP的贡献度低于南京(17.44%)和上海(15.42%),高于杭州(12.91%)和苏州(10.69%),考虑到南京和杭州均是交通枢纽和省会城市,上海是国际化都市,宁波市的流通服务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流通服务业产值比2005年增长59.86亿元,占同年GDP增量的14.08%,低于南京(18.11%),接近上海(14.52%),高于苏州(12.87%)和杭州(13.11%)。宁波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是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宁波市流通服务业产值占服务业总产值的33.64%,略低于南京(36.31%),高于苏州(32.72%)、上海(30.48%)和杭州(28.62%),宁波的流通服务业行业集中较高,是宁波市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

3.宁波流通服务功能评价

宁波流通服务业多年来依托国内外发展,到目前已拥有近百家大、中型物流企业,形成了数万家集商贸、物流的客户群体和相当的网络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培育了浙江中外运金星、中通、海联、大港货柜等一大批在长三角及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地物流企业,逐步发挥物流集散效应,整个物流产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商贸流通业中,新江厦、慈客隆等连锁超市企业分别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物流支撑体系。但是,作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宁波流通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和对各个行业的带动力度还有待提高。

(1)缺乏辐射能力强、配送范围广、信息技术运用先进、信息交换及时的大型物流基地,尚未形成行业依托强、聚集效应好的物流平台,浙江传化物流基地的成功彰显了宁波物流平台建设的不足。

(2)流通服务业行业聚集度低,专业程度不高,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低,34%的企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5人,近七成的企业物流专业毕业的员工不到5人,30%以上企业没有物流方面专业的员工。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行业物流种类技术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物流网络不畅,物流效率低,物流企业忽视增值服务开发,企业服务功能单一。

1.宁波信息与技术服务业现状统计描述

2006年底宁波市移动电话用户数为600万,同比增长30%;固定电话用户为362万,同比增长2.8%,其中小灵通用户为100万;互联网接入用户数达95万,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达85万户,宽带接入用户同比增长32.8%,宽带用户在互联网用户数中的比例已达89%,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服务业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宁波企业开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宁波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被科技部列入首批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共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220余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06年底,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65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63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2.长三角五城市信息与技术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以万人互联网入户数来对比分析长三角五个主要城市的信息服务功能。上海每万人互联网使用户数为6995.1人,高居榜首,杭州近年基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诸如阿里巴巴知名企业,又兼于省会城市的优势,每万人互联网使用户数为1874.1人。宁波近年来信息服务功能逐渐完善,每万人互联网使用户数已经达到1695.2人,高于临近的省会城市南京(1111.6人),也高于信息制造业发达的苏州(1276.3人),发展潜力较大。2006年宁波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专利申请量达到10413件,获专利授权6056件,分别比2005年增长34.1%和51.9%。2006年度,宁波每万人申请专利数量为18.6件,低于上海(26.3件)和苏州(20.9件),高于省会城市杭州(16.1件)和南京(11件),发展空间较大。

3.宁波信息与技术服务功能评价

近年来,宁波信息建设快速发展,信息服务日益完善,信息服务业、软件产业、企业信息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宁波市信息化水平领先于全国副省级城市。技术研发方面,2007年1-10月,宁波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4.84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12.7亿元,增长57.36%。增幅高出2005年8.93个百分点,也高于同期销售收入增幅33.32个百分点。但与上海、杭州等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宁波信息与技术服务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产业还处在成长过程,软件产业比较薄弱,人才培养引进和融资机制存在明显不足,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平台的开发建设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平台的共享性有待提高。

(2)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相对不足,2004年宁波市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人的比重仅为0.87%,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1位,2006年宁波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09%,远远低于“十五”计划1.5%的目标。

1.宁波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与统计描述

近年来,宁波城市的商务服务功能得到了较大提高,一大批商务服务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宁波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质量高,在全国的行业地位迅速提高,已经拥有一支包括300多家专业公司、近2000名从业人员的会展队伍,使宁波成为全国会展业的一匹“黑马”。宁波先后成功举办了9届浙洽会、6届消博会、11届服装节以及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等一批大型展会和节庆活动,2005年宁波市被国家权威机构评为“中国优秀会展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获得了“中国会展城市最佳管理奖”等殊荣。2006共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148个,比2005年增长74%,其中举办展会80余个;增长71%;展览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3%,标准摊位1000个以上的展会18个,同比增加一倍。在第八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共签约项目172个,协议利用外资31.2亿美元。在中介服务业方面,现有登记注册的中介服务组织7252家,涉及法律、财务、信息、技术等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2006年宁波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亿元,比2005年增长16.8%,发展态势良好。

2.长三角五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商务基础设施是商务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以每十万人拥有星级酒店的数量作为商务服务功能的衡量指标。2007年底宁波已有五星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16家,星级以上酒店共有210家,宁波每十万人拥有星级酒店3.88家,高于上海(2.32家),杭州(3.62家),苏州(2.18家)和南京(2.01家)。虽然商务基础设施优越,但宁波2006年的商业服务业产值为57.08亿元,只相当于苏州(87.25亿元)的65.42%,上海(332.98亿元)的17.14%,商务服务基础设施领先而产值严重滞后,不仅远远落后于上海,更是落后于苏州,宁波商务服务业亟须提高与发展。

3.宁波商务服务功能评价

虽然目前宁波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分布广泛的商务服务组织体系,但总体而言宁波商务服务业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1)专业商务服务人才少,商务服务规模小,服务范围小,服务能力弱。以从业门槛高、专业性强的律师行业为例,截至2006年底,宁波市共有专业律师653人,律师事务所80个,平均每个律师事务所只有8名律师。上海市仅锦天成律师事务所所拥有的执业律师就多达220余人,是宁波市所有执业律师人数的1/3强。

(2)宁波的商务服务业层次相对较低,商务服务企业主要以房产、职业等中介服务为主,商务服务存在法人多、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企业行为不够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自律差、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等问题。(www.xing528.com)

宁波在长三角共同推进世界制造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为长三角南翼和华东地区的制造业中心,某些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宁波制造”的概念,为服务全国甚至全球打下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但是,宁波制造的产品服务劣势依然十分明显,缺乏在市场联结、金融服务、技术支持、品牌效应、人力资源、物流体系、国际商贸等方面服务华东、全国和全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高端材料、关键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制造服务能力缺乏,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与市场营销手段落后,制造业的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宁波制造服务功能的发挥。

在宁波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张,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制造服务优势,宁波市半数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按照“微笑曲线”分析,宁波多数产品是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融入世界经济的,其具有竞争力的领域仍然局限于加工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序。加工制造环节位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利润最薄,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承担劳动密集型工序的国家不再限于中国,生产工序原本不高的附加值因竞争激烈而越来越低。在此情况下,“微笑曲线”的弧度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得非常陡峭,“微笑曲线”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宁波要促进制造业的战略升级,使“宁波制造”在参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将制造服务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必须尽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1.宁波市教育、文化和体育现状

宁波素有“人文渊薮”之称,教育源远流长,仅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宁波籍院士就有92名。2006年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达到96.02%,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录取率为81.4%,比全省录取率高了10个百分点。全市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占70%,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达80%。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县(市),全市133个可评镇(乡、街道),有131个被评为省教育强镇(乡、街道),257所学校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性学校。2006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4%,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较高水平。

2006年,宁波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艺精品创作取得重大突破,涌现了甬剧《典妻》、越剧《阿育王》等一批文艺精品剧目,每年举办各类高雅艺术演出300场以上,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34处、市县级240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7座。宁海平调、奉化布龙、朱金木雕、梁祝传说4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名录,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入选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宁波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6344个,全民健身路径2300多条,95%以上的社区和60%行政村拥有一个以上健身路径(点)。2006年,全市举办了25项全国、国际性赛事和活动,甬籍运动员在世界、亚洲级比赛中获9金3银5铜,在全国比赛中夺得26金17银28铜。在多哈亚运会上我市三名女将参赛,取得了4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

2.宁波市环境与医疗卫生现状

宁波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四大工程,宁波城市环境日臻优化。全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7.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1.52平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89.9%,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8.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8.3分贝,被评为全国,'市民最满意城市”、“公众首选宜居城市”。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显示,宁波生活质址排名全国第四。以衡量城市环境最重要的指标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例,2006年度,宁波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89.9%,高于“人间天堂”苏州(88.77%)和杭州(81.9%),也高于上海(88.80%)和南京(83.56%)。

宁波市现有各类医疗机构1854所,实有病床2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3.5万人,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95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初步建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2006年底,宁波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是5.4人,低于上海(7.9人),杭州(6.4人)和南京(6.1人),仅高于苏州(5.3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相对于上海、杭州、南京这些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有一定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社会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城市的文化、卫生、教育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基本上达到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但是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总体上仍然显得滞后。

“公共产品”是西方经济学用语,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来供应公共产品。

1.公共安全

2006年度,“平安宁波”建设逐步深入。安全形势稳定,重点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命案侦破率96.1%,居全省前列;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比上年下降24.4%,死亡人数下降3.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5.7%;全市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89.9%,食物中毒发生率控制在1.1/10万,继续保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基层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创建平安乡镇(街道)140个,“平安社区”355个,平安村2315个,达标率分别为95.2%、94.2%、84%,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4.66%,提高0.46个百分点。

2.社会保障

2006年度,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9.9万人,月人均养老金1139元,养老金水平居全省前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7.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61万人,参保率达94.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6万人,市县两级慈善机构募集善款2.5亿元,增长75%。以人均公共养老金为例,宁波2006年度人均养老金为1139元,仅低于苏州(1197元),不仅高于省会杭州(1076元)和南京(1109元)也高于上海(1115元)。宁波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在东部发达地区也位于前列。但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交通设施落后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全面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文化公共设施落后于经济建设等等。在宁波的政府管理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在政府部门与公民之间努力建立互信与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宁波公共服务功能的提高。

宁波现已基本具备提升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条件,以港口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撑,物流、金融、商贸、信息、会展、旅游等行业成为宁波服务业的重要支柱。服务业各类主体加快集聚、服务业载体加快建设,服务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产权结构和经营机制发生较大变化。但差距必须清醒认识,宁波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总体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服务业规模尚小且能级较低,尚未进入知识型、生产型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时期。各项服务功能发展不平衡,功能集聚能力不足,由于功能集聚能力不足,宁波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所提供的综合服务水平难以有质的提高,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功能主体在宁波的集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当前宁波的发展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进入了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新阶段,宁波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积极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竞争,需要以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发展为抓手,提升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

随着产业、人口、资本、技术等诸多生产要素等的集聚,宁波的综合服务功能需要不断扩充、丰富和完善,在服务范围上是逐步发展和升级的过程,从服务宁波都市圈到服务长三角、从服务长三角到服务全国、从服务全国到服务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当前宁波提升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战略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相办调的增值率高、辐射力强,开放度广的现代服务体系,加快构筑融集聚、创新、辐射、引领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形成与国际化城市相配套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体系,使宁波成为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服务中心,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将占全市GDP的55%左右。宁波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主要标志在于实现以下几个转变:实现城市功能从物质产品输出到以服务产品和物质产品输出并重的转变;实现城市发展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实现城市定位从地理空间到全球、区域经济网络节点的转变;实现城市文化从单一传统文化为主到多元开放文化的转变。

宁波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战略核心是服务业功能机构与人才资源的集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企业专业服务的外包化趋势加强,为进一步降低服务信息的搜集和服务产品的购买成本,企业倾向于在与现代服务业提供者地理接近的地点设立功能机构。中心城市数据分析、金融、物流、广告、会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在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流程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制造业效率,促使企业内部原来为制造业服务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部门不断萎缩,促使企业从外部购买服务。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总部也不再必须和生产基地临近,为更加有效地行使企业总部的核心决策职能,企业需要在更大范围为企业整体寻求、购买服务,假设在服务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以最低价格购买会计、法律、金融等专业服务,企业总部会向现代服务业发达的中心城市迁移。

1.功能机构集聚

现代服务业具有在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特性,其产业集聚带来的互补、共享等外部经济效应是十分显著的。充分引导服务业功能机构的集聚发展,是降低城市商务成本、发挥独占性优势、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纵观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无一不拥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服务业功能机构,如在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CBD金融区内,就集中了300多家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美国6家最大会计师公司中的4家、10大咨询公司中6家、1°大公共关系公司中的8家均集中与此。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通过服务机构的集聚实现。服务业功能机构集聚发展的优势在于: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地域品牌的形成,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认同度,进而促进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通过学习和创新效应激发了服务业企业家才能和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各类服务业功能机构之间紧密的产业关联,通过共享资源要素、丰富社会资本、有效整合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服务集群内部不同企业获取相关服务的交易成本,从而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的整体竞争力。宁波应该进一步完善“三大功能圈、八大功能亚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通过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引导服务业的集聚,利用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等特点,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

2.人才资源集聚

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要求促进各项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因此,这必然要求所在区域具有出色的人才资源条件。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和知识密集度高的特点。如软件业、信息传输、数字内容、科学研究等行业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以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作为重要支撑,注重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故技术密集度高。教育培训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则强烈依赖于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脑力劳动和智力型服务为基础,以知识的生产、应用和传播为服务过程,知识密集度高。宁波应通过引进和培育两条途径建设综合服务功能的人才高地。人才集聚和功能机构集聚是相互作用的,宁波可以通过加强对功能机构的引进力度大力吸引高素质的研发技术人才、专业服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集聚。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引进系统。构建产业引才平台,通过优势产业积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加大引进高层次、国际化和紧缺急需人才的力度,推行人才居住证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服务和保障体系,营造最适宜人才发展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引进人才在落户、安家、社会保障、子女就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为优秀人才和高端服务业人才营造优良的创业和生活环境。加快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的培养步伐,针对服务业功能机构的实际需求,在吸引一批国际著名培训组织在集聚区内建立培训机构的同时,引导各类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形成互动合作机制,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和培训。加快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紧缺人才培育步伐。加强岗位职业培训,重视职业高等教育建设,拓宽培养途径,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内岗位职业培训,提高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增强其就业、创业、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宁波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必须牢牢把握产业演进规律、城区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特色,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并重,走重点推进、特色发展之路.确定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发展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产业,作为发展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突破口,扶持发展,做大做强,着力提升服务业对创业富民的带动力、对创新强市的支撑力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11年宁波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形成六大具有国际水准的服务体系。

1.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宁波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可以以海港、空港物流快速发展为基础,重点扶持一批综合性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完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平台,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到2011年,宁波港区集装箱吞吐量比2006年翻一番,现代物流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左右,形成华东地区重要的供应链服务基地和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物流枢纽城市。

2.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配合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继续深化金融体系创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市场发展;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支付清算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和后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业持续均衡协调发展,加快建立能有力支持宁波经济发展、有机配套宁波产业结构优化、有序集聚扩散资金、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金融体系,努力把宁波建成国内一流的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巩固和强化金融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提升宁波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提高全社会金融服务水平。争取到2011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9000亿元。鼓励引进中外保险公司总部、地区总部,鼓励保险法人机构在甬建设产品研发机构、全国性培训机构及客户服务中心。大力推进保险业产品、服务和营销方式创新,扩大保险市场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3.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基于我国沿海世界级制造业中心的逐步形成和内地制造业逐步崛起的事实,宁波的国际商务活动将越来越频繁,因此在宁波形成国际化、高效率的商务服务体系十分必要。需要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法律、经济鉴证、投资和资产管理服务。加快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积极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促进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提高商务服务水平,完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保持发展现有会展品牌的同时,培育新的会展品牌,拓展和提高会展品牌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按照专业化发展方向:细分市场定位,大力拓展会展领域。

4.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

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网络设施为基础,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软件和系统集成产业发展,以科技信息资源、内容开发利用为核心,突破原有业务领域的概念,树立大行业观念,立足于整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化与信息与技术服务业产业结构,拓宽服务领域,到2011年,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240亿元,逐步建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

5.现代制造业服务体系

当前,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制造商正在迅速卷入服务当中,加入基础生产商品的服务越来越多,包括延期付款、租赁、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以通过新的服务领域来获取竞争优势;在制造业工作的员工大多正在从事服务工作,如研发、维修和设计。宁波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需要适应“制造即服务”的趋势,强化和凸显制造业的服务功能。形成高端材料、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的制造中心;形成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与市场营销中心;形成制造业的品牌培育和推广中心;促进产业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向制造业的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全过程渗透,增加制造业的附加值。

6.社会生活与公共服务体系

对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而言,社会生活环境的完备是吸引更多人才向城市所在区域集聚的物质基础。宁波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趋势,壮大消费性服务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社会生活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掘旅游业优势资源,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和社区服务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居民服务网络。将宁波打造成层次多样、特色突出、辐射力强的集购物、娱乐、休闲、生活为一体的区域性消费中心。

当前,“十一五”规划已经进入中期实施阶段,今后3—5年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将逐步凸现宁波城市新的功能特征,明确宁波发展的未来方向、初步形成内外互动循环的经济结构,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框架体系。宁波需要实现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在服务层次上,应由传统服务转向金融、信息、现代物流等为主的知识服务;在服务对象上,应由自身服务型为主转向区域服务型为主。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宁波应通过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引导服务业的集聚,优化空间布局,开发集聚一批功能区块。宁波在有意识地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应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通过经济手段进行诱导,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信息化提高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水平,以法制化创造服务型产业结构发展环境,以知识型服务业为重点,酒费型服务业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提升宁波服务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能力。要以中央商务区为载体和平台,形成以金融商务服务为主的核心集群、以娱乐高档消费为主的衍生集群、以旅游餐饮服务为主的支持集群;以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和平台,形成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服务业集群。在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使服务价值链不断延伸。

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协调发展,是加速制造业部分服务环节外包化过程,也是制造业上游(如风险投资、产品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和下游(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服务活动社会化的过程,其关键是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此,一是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着力打造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大宗工业原料采购交易平台,提高流通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加快电子商务的拓展,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加强企业外部管理,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二是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化,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以宁波支柱产业为依托,引导发展石化、能源、装备制造业、汽车等产业的上游、下游相关产业,增强服务配套能力。三是争取调整税收政策,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主要是营业税和增值税。从营业税来看,要调整征税方式,对服务外包采取增值征税的方式;在税率设计上,鼓励发展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行业。从增值税来看,要扩大增值税的实施范围;调整抵扣项目,如允许制造业企业在购买诸如专利等高端生产型服务时按照一定的比例抵扣进项税额,以鼓励这些服务项目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宁波国际融合度的不断加深,宁波对外开放的任务和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宁波必须紧紧围绕培育和提升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全方位开放,着力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一是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质量。推动服务业外资利用从外延的简单扩张转向内涵的深化拓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国际中介、商业协会和专业服务等机构招商引资作用。大力实施“总部经济”策略,吸引跨国公司来甬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检测中心、分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带动服务业整体需求和发展。二是争取建设国际服务外包基地。2006年8月,我国启动在10个国家级开发区进行发展服务外包的试点,建立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当前,各省市之间围绕被列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竞争十分激烈。宁波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开展服务外包试点,主动承接呼叫中心、数据处理、工业设计、航运物流、财会核算等国际服务业转移。三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贸易领域发展方向及相关产业政策,完善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全市物流、旅游、信息服务外包、建筑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出口。

现代服务业不仅是现代技术广泛运用的部门,而且也是自身创新的重要部门。1980年以来,大多数国家服务业的研发活动和投资急剧增长,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份额。OECD国家的企业研发支出中,服务研发所占比重从不到5%上升为1997年的15%。我国的研发投入比重本来就较低,其服务研发投入就更少了,从而无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事实上,在信息化进程中,服务创新正方兴未艾。服务创新既包括服务手段、方法、工具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也包括非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中有许多并不是技术性或者是过程的变动,而是功能性的开发。这些功能性的创新,也许并不需要大址的R&D投入,但要求有大量的学习及知识积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以及相应的制度环境。对于宁波而言,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加大服务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科技资源,构建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机制。二是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引导企业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三是服务业“品牌战略”。建立和完善创立品牌的市场培育运行机制和社会服务体系。

国际城市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国际城市服务型产业结构的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均离不开城市区域间的合作发展。宁波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发展,拓宽甬港合作渠道,深化两地在经济贸易、港口物流、金融会计、法律顾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在资源共享、国际推广、品牌互荐、专业培训、市场网络等方面,加强与上海和长三角企业城市的合作,不断扩大宁波经济腹地和影响力。利用长三角区域合作提升宁波服务能级。比如在长三角区域内推行商检标准和认证标准的互认,共同研究制定物流等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加强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协调与周边地区的物流网络建设;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资源整合,树立区域旅游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加快推进科技文献、专家库等科技教育资源的联网共享,逐步建立区域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和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东北等地区的合作交流,拓展宁波服务腹地,不断提升宁波的对外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比如加快建设浙赣铁路沿线内陆“无水港”和内河集装箱运输网络,加强对江西、安徽、闽北、四川、重庆、苏北、湖北等地周边区域的集聚和服务。

国际经验表明,在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过程中,政府管制政策的调整具有重大作用,直接决定市场进入机会,并决定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程度。宁波提升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带动服务外部化,从供给和需求方面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建立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在确定服务标准和加强行业监管的前提下放松经营管制,消除市场壁垒,扩大服务企业经营范围;打破现行的条块分管的领导模式,通过加大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消除行政垄断,按照行业归口管理和强化市场监管的原则,确立统一行业归口管理的主管部门和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改革,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左学金、陈维,《2006-2007年:上海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刘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J],《理论与现代化》,2005(6)

[4]周振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J],《开放导报》,2001(4)

[5] Krmenec,A. J. and«* Esparza,A. X,City Systems and 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tA 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 merican Geographers [J],1999(2):267-289

[6]刘志彪,《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01(1)

[7]高传胜,《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国际化:耦合性与互动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

[8]赵弘,《2006〜2007: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林崇建 吴向鹏 钱京根 龚雪姣 甘旭峰)

注释

[1]刘正:《京津冀服务业区域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载(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由于各市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以及统计资料的可得性,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制造业服务功能难以进行如金融服务功能、信息服芬功能等长三角各市之间的比较分析,故此制造服务功能部分将统计描述、各市对比分析、评价等三部分进行合并分析。

[3]生活服务功能与公共产品服务功能,我们没有按照统计描述、各市对比分析、评价等三部分进行研究,而是分别对各服务功能进行子类细分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