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环境质量与保护对策研究

宁波市环境质量与保护对策研究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稳中有升;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但水质仍普遍较差;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问题仍十分突出。全市达Ⅲ类标准的水域以及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水域:主要分布在甬江水系各支流源头和宁海境内入海溪流以及各湖库。在8个监控断面中,重度污染断面占75%,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零。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零,功能达标率为50%。

宁波市环境质量与保护对策研究

胡文翔

摘要:宁波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造福子孙后代、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民心工程,使我市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总体环境质量在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继续位居前列,继2001年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后,2007年2月15日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验收。但我市仍面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和农村面源污染产重等问题,我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渐显区域、流域型和积累性的特征,环境问题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2006年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稳中有升;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但水质仍普遍较差;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问题仍十分突出。

1.饮用水源

水质达标率:2006年市区6个主要水源地的水量加权平均水质达标率为60.2%,较2005年提高28.8个百分点,2006年7月白溪水库开始向市区供水,这是达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按达标率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白溪水库、亭下水库、横山水库、姚江梅林、皎口水库、鄞西北渡。

主要超标项目:水库类水源地主要为总氮;河流类水源地主要为石油类、粪大肠菌群、氨氮和总磷。

GB3838-2002表7中特定项目检出情况:2006年12月通过对横山、亭下、皎口、白溪、溪下等5个水库类水源地54种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磷、有机寂农药监测分析,结果均为未检出。

2.地表水

水质类别比例:2006年全市I-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39.1%,较2005年下降1.5个百分点;劣V类重度污染断面比例为18.8%,较2005年下降3.1个百分点。

2006年宁波市区饮用水源地统计GB3838-2002

2006年全市64个市控断面水质类别百分比统计

功能达标比例:为50%(按2006年调整后的水环境功能区评价,倜整后其中有12个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有所降低),较2005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项目:高猛酸盐指数、氨氮、石油类以及生化需氧量。

各水系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鄞州河网、慈溪河网、镇海河网、市区内河、象山内河、北仑河网、甬江水系、宁海内河。

全市达Ⅲ类标准的水域以及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的水域:主要分布在甬江水系各支流源头和宁海境内入海溪流以及各湖库。

与2005年比较,甬江水系和象山内河达Ⅲ类标准率有所上升;功能达标率除鄞州河网、北仑河网和象山内河保持不变外,其余均有所提高。

2006年全市各水系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比较

2006年全市各水系达Ⅲ类标准百分比统计

2006年全市各水系功能达标百分比统计

2006年全市各水系主要水质类别及主要污染项目

甬江水系:水质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氨氮、溶解氧。在20个监控断面中,水质属优、良的断面比例为65%,功能达标的断面比例为80%,主要分布在奉化江上游4条二级支流和姚江。

姚江干流水质沿程变化及年际比较

奉化江、甬江干流水质沿程变化及年际比较

姚江:以III类水质为主,水质良好。在7个监控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100%,继2005年底姚江水质全面恢复Ⅲ类的基础上,2006年全断面继续保持Ⅲ类水质。

奉化江、雨江干流:以IV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氨氮、生化需氧量。在5个监控断面中,既无优、良水质断面,也无劣V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占80%。与2005年比较,水质有所好转。

市区内河:以V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溶解氧。在7个监控断面中,既无优、良水质断面,又无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占28.6%,月湖水质完全符合景观用水要求。

鄞州河网:以劣V类水质为主,属重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石油类、高镒酸盐指数。在8个监控断面中,重度污染断面占75%,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零。

镇海河网:水质属中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零,功能达标率为50%。

北仑河网:以TV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零。

慈溪河网:以劣V类水质为主,属重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高镒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在5个监控断面中,重度污染断面占60%.水质优、良率为零,功能达标率为20%。

宁海内河:以I-Ⅲ类水质为主,‘水质良好。在6个监控断面中,水质属优、良的断面比例占83.3%,劣V类重度污染断面比例占16.7%,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占83.3%。

象山内河:以劣V类水质为主,属重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溶解氧、高镒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水质属优、良的断面比例为33.3%,功能达标率为零。

湖泊水库富营养状况:全市大中型水库近4年来基本保持中营养,其中东钱湖水质从2003年和2004年的轻度富营养降为中营养,营养状态减轻了一个级别,说明水质好转。

2003-2006年湖库富营养程度

3.近岸海域

功能达标分析:2006年,宁波近岸海域5个监控区域全为劣四类海水,超标指标主要是无机氮,该指标所有测站几乎年年都超四类海水标准,均不能满足海域功能耍求。

甬江口附近海域:陆域排放污染严重,无机氮、无机磷及化学需氧量浓度比杭州湾要低,但比象山港等其他海域普遍要高,说明我市近岸海域受钱塘江、长江口大环境的排污影响非常大,同时表明甬江流域径流及其挟带的陆域污染物对甬江口附近海域的贡献也很大。

象山港海域:水产养殖排放污染严重,其中西沪港、铁港和黄墩港等三个内港由于水动力扩散条件较差,排放的污染物难以向外海扩散,无机氮、无机磷污染EI日趋严重.2006年无机氮浓度已略超过甬江口附近海域水平。

富营养化程度:宁波近岸海域水质均属营养型,2006年以杭州湾南岸二类区营养程度最高,镇海一北仑一大榭四类区、大目洋二类区、石浦港四类区、象山港一类区依次降低。

2006全市地表水水质类别分布困

2006全市地表水功能达标状况分布图

宁波市各城市二氧化硫浓度比较

宁波市各城市二氧化氮浓度比较

2006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下降趋势趋缓;酸雨污染形势仍相当严峻,全市均为重酸雨区。

1.城市环境空气

颗粒物:2006年各城市均符合二级国标

二氧化硫:2006年宁波市区、慈溪市、余姚和奉化市符合二级国标,象山县和宁海县在一级国标范围内。

二氧化氮:2006年宁波市区符合二级国标,其他五县(市)均在一级国标范围内。

降尘:2006年各城市均在省定标准范围内,宁波市、余姚市、象山县较2005年有所下降,其他区域变化不大。

大气有机气体(VOC):2006年宁波市区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检出的主要污染物为苯系物,参照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均远远低于其标准限值。污染程度与发达国家同类城市基本持平。

宁波市区空气质量日报统计:2006年I级优87天,II级良241天,Ⅲ级轻度污染37天。与2005年比较,I级优天数减少11天,II级良天数增加9天,Ⅲ级经度污染增加2天。

各城市综合污染指数: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宁波市区、慈溪、奉化、余姚、象山、宁海。

2.酸雨

降水pH值:2006年全市单次最低为3.58,各区域年均值范围为4.17-4.47,全市平均为4.3,降水酸性化程度比2005年的4.35更严重。

酸雨率:各区域年均范围为88.3%-100%,全市平均为95.7%,比2005年的94.3%上升了1.4个百分点。

酸雨区分布:根据降水的酸性化程度划分等级,2006年全市各区域均为重酸雨区。

我市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好水平,区域环境噪声保持在56分贝内,道路交通噪声保持在70分贝内,城市噪声污染控制已取得一定成效。

1.区域环境噪声

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2006年宁波市区53.3分贝、慈溪54.1分贝,声质量为良;余姚、奉化均为55.8分贝,属于轻度污染。

2.道路交通噪声

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2006年余姚67.8分贝,声质量属好;宁波市区、慈溪、奉化分别为68.3分贝、68.8分贝,69.5分贝,声质量属较好。

1.放射源

2006年全市共存有各类放射源587枚,较2005年增加了51枚,较2001年的47枚增加了11倍多。主要增加行业是:金属板材加工、化工料(液)位计、工业探伤、纸品加工测厚等;主要分布地区是:北仑165枚、镇海139枚、余姚104枚、慈溪56枚、鄞州41枚、江北38枚,另有慈溪、北仑2家辐照中心。目前,这些放射源均处于严格监控之下,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十五”以来,全市共处置废放射源53枚。(www.xing528.com)

2.电离辐射

多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市的环境、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室内丫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甬江水系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始终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饮用水源地水体和自来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远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市的电离辐射环境质量良好。

三门核电站已经动工建设,我市处在秦山核电站与三门核电站之间,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目前,我市环保监测部门已着手进行放射性环境本底调查工作。

3.电磁辐射

目前,我市拥有移动通讯手机基站1250多个,拥有110—500千伏的高压变电所114座,高压变压器216台,高压输电线路3522.16千米,总容母1669万千伏安,监测数据表明:在公众正常活动区域内,移动通讯手机基站电磁辐射和高压输变电设施电磁辐射均符合国家标准。

宁波市区和5县(市)及鄞州区中,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的4个,面积百分比占60.3%;等级为良的2个,面积百分比占39.7%。奉化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好,排在第一位,慈溪市排在最末位。与上年比较,宁海后移2位,余姚、象山前移一位,其他县(市)排名不变。

宁波市EQI指数排列

1.历年变化情况分析

“十五”以来,市本级饮用水源地中横山水库和邺西北渡水质基本稳定,姚江梅林水质趋于好转;各县(市)水源地中梁辉水库、陆埠水库、邵岙水库水质趋于好转,梅湖水库、仓岙水库、黄坛水库水质有所下降。

2006年,宁海内河水质继续保持良好;甬江水系、市区内河、北仑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螂州河网、慈溪河网、象山内河水质持续为重度污染;镇海河网水质由重度污染转为中度污染。

2.污染特征及原因分析

饮用水源地主要受到有机污染,目前,横山水库和皎口水库总氮指标经常超Ⅲ类标准限值,其主要原因是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酸雨沉降等。

地表水除奉化江上游二级支流剡江、县江、东江、鄞江源头水体及宁海境内凫溪和白溪外,全市主要江河均受到严重的生活和农村面源污染。其主要原因:一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量大幅增加,而相应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没有跟上;二是部分区域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三是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3.发展趋势分析

到201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将达到13791万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将分别达到3.41万吨和1.87万吨;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将达到9.45万吨和0.72万吨/年,化学需氧量将比总量控制目标(4.44万吨)超出8.43万吨。因此必须增加新的处理能力和整治措施,大幅削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到2010年,预计部分城镇河段水质将会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1.历年变化情况分析

各城市综合污染指数变化趋势:2006年,奉化市和慈溪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上升较明显,象山县和宁波市区有所下降,余姚和宁海变化不大。

宁波市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十五”以来,宁波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浓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有所回落。

宁波币各区域污染综合指数变化趋势

宁波市区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图

酸雨自“九五”初以来,宁波市区、余姚、象山3个省控酸雨网点降水酸性程度均表现明显的加重趋势。根据全省环境质量公报,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宁波市区降水酸性化程度比较严重,2005年仅好于绍兴居第二,2006年好于绍兴、湖州、舟山居第四。

2.污染特征及原因分析

“十五”以来,宁波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污染负荷逐年增大,污染类型表现为典型的煤烟型和机动车尾气混合污染的特征。主要原因是一次能源中原煤的消耗量逐年渐增,而目前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绝大部分尚未建成运行,所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和其原煤消耗量呈等比例增长,2006年北仑电厂二号、三号两台机组虽然实施了脱硫,但排放量仍居高不下;与此同时,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量随之增大,也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宁波市区空气质量I级与Ⅲ级天数变化趋势

宁波市酸雨的主要污染物虽然仍是二氧化硫,但氮氧化物对酸雨的贡献大大增强,表现出硫酸硝酸混合污染型酸雨的特征。全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污染物的大幅增加和碱性颗粒成分的逐年减少是导致我市区域性酸雨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同时周边地区酸性污染物排放量的普遍增长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市的酸雨污染。

3.发展趋势分析

到2010年全市工业原煤消耗总量将达到3321万吨。在单位原煤消耗污染物排放量不变的情况下,若按照现有的脱硫水平和已立项实施的脱硫项目预测,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将达到15.61万吨,超出我市大气环境容量,因此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在“十一五”末达到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11.22万吨)。届时,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

1.历年变化情况分析

“十五”以来,宁波市近岸海域各区域富营养化程度总体呈加重趋势。

2.污染特征及原因分析

宁波近岸海域无机氮、无机磷污染严重,主要是受钱塘江、长江大环境的排污影响,局部海域如雨江口附近、象山港湾顶(铁港、黄墩港)和内港西沪港则受本地水产养殖和陆源排污影响较大。

2006年宁波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较

象山港富营养化程度历年变化图

3.发展趋势分析

虽然近岸海域化学需氧量均未超过相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各海域还有一定的剩余COD容量可以利用。但由于所有海区无机氮均严重超标,磷酸盐大部分站点也都超标,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氮、磷容量了。且临港大工业的规划和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厂的集中排污,对近岸海域(特别是规划的排污口周边海域)的局部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因此,到2010年,近岸海域的污染压力不会得到太大的缓解。

1.历年变化情况分析

自“十五”以来的这6年间,慈溪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宁波市区、余姚、奉化基本稳定。

宁波市区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在全国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名连续3年居前5名之内。

慈溪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宁波市、余姚市、奉化市基本稳定,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上升,交通噪声的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宁波市区交通噪声质量:在全国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名基本处于中等偏好水平。

宁波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变化趋势

宁波市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变化趋势

2.发展趋势分析

宁波市声环境质量近几年逐渐趋好,区域环境噪声并没有随着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和机动车等因素的增加而恶化,相反还有一定程度的趋好,说明目前所采用的环境噪声防治措施是富有成效的,预计“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仍将保持目前稳中缓降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市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普遍很低,城市内河和平原河网均受到较严重的有机污染,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时有超标;近岸海域无机氮、无机磷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仍比较突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下降趋势趋缓;酸雨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得到控制;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的经济高速发展期,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将同步增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需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末完成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1.33万吨下降到11.22万吨;化学需氧量由2005年的5.22万吨下降到4.44万吨。

要保护和改善我市的环境质量,搞好节能减排是关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污染企业有效监管来实现减排目标。

1.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是城区、中心镇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削减入海污染物总量,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氮、磷)入海量减少25%。

2.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实施甬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切实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化工、造纸、印染、电镀、食品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广泛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把好新建项目审批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

3.强化农村和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三级网络,因地制宜推广农村生态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开展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

4.加大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力度

严格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制定区域化能源政策,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集中供热工程,加强燃煤电厂等企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并推广脱硫脱硝技术;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有效遏制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的趋势。

5.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新开采矿山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废弃矿山复绿、湿地保护、河道综合治理绿色通道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6.加强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综合治理

特别是对起到饮用水源地功能的湖泊、水库,必须按《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禁止建设一切与改善水质无关的项目,让湖泊休笄生息,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

[1]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2007)》,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年

[2]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3]国家环保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作者单位: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