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交通发展报告:2007年现状与展望

宁波交通发展报告:2007年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市交通局课题组摘要:2007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5.29亿元,为全面完成“十一五”交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宁波交通发展报告:2007年现状与展望

宁波交通局课题组

摘要:2007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5.29亿元,为全面完成“十一五”交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宁波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交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前期、建设环境港口发展、运输发展、安全保障、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等。展望2008年宁波交通发展,一是交通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二是杭州湾大桥建成后,宁波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将得到增强;三是交通需求质量的提升要求加快信息化步伐,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全市交通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交通部、省交通厅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工作全局,围绕全市交通发展大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作出的工作部署,求真务实,团结拼搏,交通事业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5.29亿元,占年度计划111.03%,投资额度连续四年超过百亿元,为全面完成“十一五”交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拉动宁波经济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促进社会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交通基础设施在攻坚克难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7年是全面推进宁波“十一五”交通发展的又一个关键年,虽然受项目前期工作、土地审批和建设资金的制约,增速减缓,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仍然处于上升期。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了全线贯通,绕城高速公路西段、杭州湾大桥南连接线、杭甬高速公路宁波段拓宽工程年底将建成通车,杭甬运河改造工程年底全线建成通航,将为“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及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1)沿海港口和水运建设。根据省、市实施“港航强省”发展战略,围绕构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充分发挥深水良港和辽阔海域的独特资源优势,快速提升宁波的经济聚集和产业派生能力,推动宁波及港口腹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确立和巩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战略地位。年度建设计划重点是安排沿海港口及内河主航道建设,建设宁波港北仑港区四期国际集装箱码头配套堆场,建成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2号泊位及宁波港北二司5#多用途码头,完成杭甬运河宁波段二期及余姚东配套内河港区一期主体工程,加快奉化江方桥港区建设。全市港口水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达17.04亿元,占年度计划106.43%,其中沿海港口工程为10.94亿元,内河港口工程为7000万元,杭甬运河宁波段工程为5.4亿元。

(2)公路建设。按照“十一五”交通规划,继续加快“一环六射”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集疏运网络建设步伐。公路完成投资91.9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以及干线道77.19亿,同比增长21.1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1.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0%,年内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00公里,市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26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完成年度投资28.78亿元,占年度计划143.9%,全桥已贯通,路面铺装已完成;大碳疏港高速公路完成年度投资3.3亿元,占年度计划110%;舟山连岛工程宁波接线已实现开工,完成投资4620万元;绕城高速西段、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建成通车;绕城高速公路东段甬江特大桥11月8日实现开工建设。

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86亿元,其中作为全省首条生态公路的奉化城区至溪口生态公路建成通车。完成象山三门口大桥及接线,奉化生态公路,盛宁线郸州,东钱湖段,329国道慈溪余姚部分路段,姚东大桥及接线等一批干线公路建设。

农村联网公路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6亿元,占年度总投资的105.26%;累计完成农村公路520.9公里。

(3)铁路建设。继续加快实施甬台温铁路宁波段建设。甬台温铁路完成年度投资15.71亿元,占年度计划157.1%,累计完成29.5亿元,完成投资比例49.17%。

(4)机场建设。机场平行滑行道因工程噪音影响,工程停工4个月,现已恢复施工。完成年度投资5516万元,为去年同期117.25%物流园区一期建设进展顺利。

(5)规划和前期。积极做好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后集疏运发展思路的调整,特别是应对舟山六横、金塘等港区今后大规模开发对我市过境交通产生的压力,2007年组织完成了宁波一舟山港综合集疏运网络规划研究。高速公路方面,前期工作快速推进,绕城高速公路东段、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穿山疏港公路工程获得交通部支持性行业审查,并明确资金补助标准,用地预审正抓紧推进;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和环境影响评价、土地预审等专题已通过评审,即将获得国家批复。至此我市“十一五”计划开工的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铁路方面,11月份,铁道部与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宁波地区铁路建设与发展会谈纪要》,杭甬客运专线宁波段、铁路货运北线、铁路北站迁建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进度进一步加快。机场方面,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方案研究工作正在开展。

2.运输服务业在努力推进中发展迅速

2007年,我市交通运输量继续保持全面增长,预计全社会客运量3.8亿人次,货运量2.24亿吨,同比分别增长5.26%和12.42%。

(1)道路运输。随着公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宁波道路运输业发展迅速,道路客货运量持续增长。全市拥有营运汽车5.88万辆,开通高速客运线路33条、快速客运线路69条,基本建立从宁波市区至各县(市)区、省内重要城市和邻省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集散网络;全市行政村除海岛、高山外实际通客车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率上升到35%,农村客运水平显著提高。公路完成客运量2.9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2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24亿吨,货物周转量81.2亿吨公里,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前列。公路客、货运量分别占全社会综合运量的96%和92.33%,在宁波综合运输中占主导地位。

(2)港口水路运输。宁波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和揽货体系的逐步建设,推动港口吞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宁波港已完成货物吞吐量3.45亿吨,同比增长11.46%;集装箱吞吐量935万标箱,同比增长32.29%o集装箱航线已达190条,其中远洋干线101条,近洋支线46条,内支线19条,内贸线24条。宁波航运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2007年水路货运量8705.9万吨,同比增长20%;水路客运量127万人,同比增长5%。内河水上旅游客运逐渐成为客运发展的亮点,如三江口观光游和东钱湖水上旅游。

(3)铁路运输。铁路客运需求旺盛,2007年“4.18”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后,新增宁波至武昌南宁的固定长途直通列车,构成北上包头、吉林,南下广州、南宁,西进西安的客运网络,图定旅客列车达到24对,形成与公路客运并驾齐驱的竞争态势。铁路旅客发送量836.89万人,同比增长12.3%,铁路货物发送量1329.79万吨,同比增长8.3%,煤、白纸板、集装箱等货物增加。铁路客运运量分别占全社会综合运量5%和9%,比例相对偏低。

(4)民航运输。为发挥基地航空公司积极作用,2007年9月市政府与东航集团公司签订了新一轮宁波航空运输合作发展协议,为促进航线开辟、加快宁波航空运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已开辟宁波经由舟山方向的空中新航路,进一步改善了宁波地区民航飞行条件。新开通栋社机场至舟山、义乌、慈溪、余姚等腹地的地面客运班线,有实飞航线33条,其中国际航线1条,每周航班650余班。全年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达到330.6万人次、5.57万吨。

(5)现代物流。物流行业发展迅猛。交通部门从2006年开始评选“十佳货运企业”,围绕品牌化、网络化、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货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竞争优势,做大做强,形成了金星、富邦等一批在长三角以及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土物流企业。

3.运输装备更新加快和运力结构逐步优化

随着我市交通运输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1)客车。全市营运客车达到10019余辆,中高档豪华客车比例占85%,规模在100辆以上的客运出租车企业达到14家。客运出租车总数达到5001辆,市区出租汽车全部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出租车综合服务中心,出租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依赖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以89条高速、快速客运班线为主,构建了宁波市区至各县、省内重要城市、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客运网络,开展了中长途客运班线整合工作,促进集约化发展,10余家骨干班车客运、旅游客运企业在整个客运市场中所占份额达到80%以上。

(2)货车。营运货车4.87万辆,其中厢式货车、专用货车和重型货车比例占33.77%。交通部门管理部门鼓励和扶持大型企业发展集卡车,推动了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宁波有6309集卡车,占全省75%,平均吨位28吨,运力结构明显优化。宁波是全国危险化学品进出口集散地及华东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基地,发展危货运输非常重要,年底危运企业77家,危运车辆1576余柄,从业人员3784人。

(3)船舶。推动向大型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各类营运船舶达到720艘、262.43万载重吨,运力规模为全省第一。其中,万吨级以上船舶67艘、167.08万载重吨,占总运力的63.67%;特种船舶114艘、24.88万载重吨。船舶规模结构明显优化,省际沿海船舶平均载重吨达到5378吨,营运船舶平均船龄达到7.3年,沿海水运企业平均船队规模达到2.52万载重吨。

(4)铁路。萧雨铁路运行速度经过多次提速,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快速列车占据主导地位。

(5)航空。目前主力客机波音空客为主,地面指挥保障系统的现代化程度相当高。栋社国际机场的基地飞机运力达到11架。

4.交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技兴交”战略,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交通信息化、科技攻关、新技术应用、交通科学决策支持技术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科技创新。全年预算投入为3492万元,计划安排补助经费约740万元。截至10月份,共有29个科研项目通过各级组织的鉴定、验收和结题,其中由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承担的《大吨位7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湖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等5个项目,经交通部和省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有4个项目成果水平已达国际领先,1个项目达国际先进。同时,开展了《宁波绕城公路东段工程软土地区超长桩承载特性研究及应用》、《甬江特大桥联分幅主梁斜拉桥结构性能研究》、《宁波象山港大桥结构耐久性技术研究》等课题,并在推动交通节能方面开展了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研究。

(2)信息化。推进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与交通部、省厅、市电子政务内外网的连接。强化网站公众服务功能,推出多项便民措施,逐步实现网上许可服务,以港航行政许可审批系统为试点,完成浙江省水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试运行工作,形成“前台一门受理、后台协同处理”的行政许可办事和服务模式。提升行业管理监控水平,新建危险品码头视频监控系统试点,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为实时监控、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保障;整合96520服务中心平台,完善客运出租车GPS调度、指挥和管理功能。

5.安全保障作用逐步加强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创新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强化行业监管和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各项事故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全行业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截至10月份,交通行业安全责任事故未突破上级下达的考核目'标。一是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按照《宁波市交通局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规划》要求,在推进“一把手”负总责安全管理机制的同时,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各分管领导及其职能部门“一岗双责”的安全工作职能,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得到具体体现。二是组织开展全市交通企业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以桥隧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牢固基础防线。三是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道路、水路(港口)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在全面实施“人防”的同时,注重发挥科技功能,建立了港口、水运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并通过推广宁波公运集团公司GPS管理的成功经验,规范了运输企业GPS卫星定位系统的使用管理,营运车船的动态安全得到适时监控,促进了安全管理“人防”与技防的有机结合。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安全基础。公路方面,继续实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投入5620万元,实施全市342公里危险路段的专项整治;投入3236万元,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山区通村公路安全设施建设的扶持。水运方面,在继续加大航道、港口等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安排撤渡口补助资金50万元,用以鼓励地方政府开展撤渡工作。

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和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在港口和城市功能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对城市长远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交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2007年1-3季度,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增加值109.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1.1%,其中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48.5亿元,同比增长22.8%。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宁波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宁波是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既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又具有便捷的交通,同时又拥有相对成熟且颇具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群,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沟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的沿海大通道将逐步形成,宁波的交通枢纽地位将逐步确立。随着时空距离的进一步缩短和拉近,宁波将融入上海2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区域内以上海、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金三角”将日益显现,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2.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产业,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人员、货物、信息及技术流通的载体和纽带。首先,宁波港和宁波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宁波临港工业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宁波港的迅速发展,临港工业正在加速崛起,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石化、钢铁、能源机械、修造船、造纸六大行业为主体的临港工业体系。其次,宁波港和宁波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使了宁波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凭借港口优势和发达的民营经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7年预计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50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三成,其中出口额达到288亿美元。其三,交通运输业能够提供广泛而大量的就业机会。交通运输业产值的增加将引起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就业人数的乘数增长。根据国际通行计算,每1亿元交通运输业产值,能够直接和间接提供大约1万人的就业机会。

3.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交通运输为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交通运输的发展改善了宁波的出行条件。目前我市已经基本实现了“213”交通圈,到国内主要城市均有便捷的交通方式。发达的交通不仅缩短了宁波市区与各县市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沟通了城乡交流,更重要的是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宁波一舟山港总体规划》迟迟未能审批,给我市港口和岸线建设管理带来困难,影响了我市港口岸线管理和码头建设的前期工作。二是建设用地审批困难。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项目审批更加严格,报批程序更加复杂,建设用地指标难落实,导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缓慢,建设计划无法如期实施。三是建设资金困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由于重点项目建设集中、投资规模大、筹措社会资本难,造成市、县两级融资能力严重不足。

一是沿线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和热情下降。新一轮大交通建设的战略重点转向了“一环六射”高速网络工程和以港口为龙头的陆海空集疏运网络工程,这些工程大部分是国家重点项目,全部需要市里主持建设,各县(市)区只是配角,配合做好征迁和协调工作。随着交通“瓶颈制约”矛盾的基本缓解、路网的改善,沿线地方和群众对交通重点工程的支持和热情已明显下降。二是“征迁难”成为交通建设最大、最突出的问题,并进而导致工程造价上升、工期延误。项目业主特别是外商、外地企业财团业主对征迁工作有畏难心理,严重影响招商引资,征迁难已成为社会性问题。

一是来自周边港口的竞争越发激烈。国际、国内的大港都在加快自身发展,对经济腹地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供求关系已在局部区域出现变化,特别是原油矿石市场比较突出。今年以来,我市港口有些货种货物吞吐量增幅趋缓,主要货种除集装箱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外,矿石粮食仅有小幅增长,原油、等则有所下降。二是港口自身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改善;三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含量、高融合度的现代航运服务功能还未形成,国际化港口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四是港口管理体制还未进一步理顺,货物港务费的征收、港口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等问题,还得不到有效解决;五是口岸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六是国家土地等宏观调控政策对港口建设带来巨大影响。

我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偏低,分别低于长三角城市、全省平均水平1.2、0.1个百分点。尽管我市运输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与宁波经济、港口和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相比仍显得滞后,交通运输业对GDP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运力结构调整受到客观制约。甩挂运输是现代道路运输的先进组织方式,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道路运输的主流方式,能提高效率30%-40%,降低成本30%-40%,下降能耗20%-30%。我市甩挂运输发展缓慢,亟待进行调整。特别是近年来,油价持续高涨对交通运输业造成较大影响,运输企业普遍反映负担重,竞争力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区域运输与城市交通系统缺乏有效整合,各类场站枢纽换乘不够便捷。水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汽车高增长带来道路交通饱和度、拥挤度日益提高,地面公交运行环境趋于紧张恶化。道路运输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还处于初级水平。三是水运企业经营主体实力仍然偏弱,规模小,集中度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作为龙头企业的宁波海运总公司,也仅属于中型企业。运力规模超过10万载重吨的水运企业仅5家,缺乏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索质、较强竞争能力的大中型水运企业。四是栋社机场的国际出口货量基本在10%以下,80%— 90%货量通过其他机场运输。栋社机场迫切需要增开新航线、增加已有航班密度,特别是增开至欧洲、美国、日本或中东的全货机定期航班。五是港口现代物流中心的地位没有形成,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信息化水平较低,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物流业务上,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流服务。六是随着宁波一舟山港吞吐量高速增长,疏港交通“瓶颈”已呈现,港口生产和货物运输在能力偏紧中运行。

2007年全行业安全形势虽然相对稳定,但道路运输车辆违章违法现象居高不下,水路运输船舶重大险情不断,交通工程建设施工安全仍然不够规范,港口装卸安全监管仍有死角,机场净空安全隐患矛盾较为突出,全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交通行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道路、水路运力快速发展,交通工程建设力度也在逐年加大,随之带来了车船运输、工程施工、港口作业等事故发生的概率也不断增加,一些重大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二是行业安全监管的法制还不够健全,安全监管机制不尽完善,监管不严、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制约着安全管理的深入。三是应急救援机制还不够健全,应急救援力量薄弱,特别是事故发生后,部门与企业应急救援的联动不够,企业应急处置不够主动。

一是对如何围绕交通建设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前瞻性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二是在推进电子政务、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三是科技创新工作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尤其是缺乏领军式的高级交通科研人才。

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市交通各方面条件分析,2008年我市交通需求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港口方面。“十一五”期间,宁波一舟山港腹地经济的增长速度将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能源、原材料及产成品等货物运输量将有较大增长,作为长三角地区原油、铁矿石中转基地和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宁波一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必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08年宁波一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8亿吨,同比增长10%;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1100万标箱,同比增长17.6%。

水运方面。2007年底杭甬运河300吨级航道全线基本贯通,将为煤炭、矿建材料、钢材、水泥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开辟一条大吨位船舶的水上通道,势必促进宁波水运需求进一步发展。

公路方面。随着宁波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2008年宁波公路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加强,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预计2008年宁波市公路客运量将达3.1亿人,客运周转量120亿人公里;货运量1.4亿吨,货运周转量85亿吨公里。

2008年杭州湾大桥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宁波与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提高宁波与这些城市间的城际通勤商务、旅游休闲出行的方便性和可靠性,宁波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将得到增强。一是出行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在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继续扩大、人口流动性加大、出行距离大幅度拉长、非通勤性出行增加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宁波城市居民出行和货物流通总量将成倍增长。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与运输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将在局部地区、局部时段出现和存在。二是运输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安全保障、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客运需求将由“走得了”向“走得安全、走得便捷、走得舒适”转变;随着现代物流业的不断推进,物流组织技术的推广应用,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快速增加,货运需求将由“运得到”向“运得快捷、运得安全、运得高效”转变。三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模式。推进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发展现代道路运输服务业,实现道路运输由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综合运输无序竞争向发挥各种运输方式自身优势、实现有效衔接转变;由无能耗指标限制、不能从源头上消除或取缔高耗能车辆从事道路运输,向完善车辆能耗标准化管理、实施准入退出机制转变。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交通运输更加注重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在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网络化,加快农产品运输货运体系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的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外贸经济的高速增长仍然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应充分重视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拓展货运市场,扩大物流规模和范围。

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目的,以绩效为标准,以应用促发展,建立规划引领、联合推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实行三个转变:一是以网络建设为主转变为以深化关键业务建设为主,二是以行业主管部门内部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公众服务为主,三是以交通部门纵向信息化建设为主转变为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横向平台建设为主,不断提高交通行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同时提高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宁波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省、市十分关心和支持交通事业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港航强省”的战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市政府于2007年9月召开全市交通发展大会,提出了“优化网络、构建枢纽、提升功能、支撑发展、服务民生”的20字交通发展方针。建设大港口,构筑大交通,培育大市场,发展大产业,使宁波成为长江流域走向亚太地区、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这些部署和要求为交通部门指明了2008年的工作方向。

2008年全市交通工作的总体要求建议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工作全局,深入实施市委“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提升”,围绕到2011年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让宁波彻底告别交通末端的奋斗目标,以港口为龙头,继续加快综合集疏运网络建设;以发展运输服务业为突破,精心培育和发展交通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交通现代化水平;以建设和谐交通为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和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建议继续保持投资的高位稳步增长,全社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建议为114.4亿元,为“十一五”宁波交通发展规划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公路。安排公路建设总投资81.2亿元,继续实施以高速网络、干线畅通和农村联网三大工程为重点的公路建设及前期工作。高速网络工程安排六项,其中续建杭州湾跨海大桥、大碶疏港、宁波绕城东段、舟山连岛工程项目四项;新开工象山港大桥及接线、穿山疏港高速公路项目两项,计划总投资53.6亿元,建设总里程170公里,年底新增高速公路39公里。干线公路建设(“四自”、国省道、重要县道)计划投资24.3亿元。安排农村联网公路340公里,计划投资3.1亿元。安排农村客运停靠站数量1000个,计划投资2000万港口水运。继续实施以沿海国际集装箱码头、内河主航道及其配套港区建设为重点的水运工程,计划安排总投资22.5亿元。其中沿海项目计划投资19.6亿元,新建北仑港区五期集装箱码头工程、梅山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续建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宁波青峙化工码头二期、国华宁海电厂卸煤码头、象山西泽战备码头等一批码头工程。内河项目安排计划投资2.9亿元,全面建成杭甬运河宁波段一、二期改造工程,完成杭甬运河余姚东港区一期配套工程建设,续建奉化方桥港区等。

铁路。继续加快推进杭甬铁路客运专线、火车北站迁建、市区货运北线、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投资10亿元续建甬台温铁路宁波段工程。(www.xing528.com)

民航。继续推进栋社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方案研.究,计划安排投资6500万元扩建机场滑行道工程项目。

2.交通运榆生产目标

全社会客运量3.2亿人次,货运量3亿吨。其中,公路客运量3亿人次,货运量1.4亿吨;铁路客运量1500万人次,货运量2300万吨;机场旅客吞吐址达到3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8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00万标箱,新开航线15条;全市水运运力270万载重吨,新增万吨级以上船舶和特种船舶10万载重吨,海运企业平均船队规模达到2万载重吨,培育运力在60万载重吨以上水运企业1家。

3.安全保障目标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行业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事故的发生,紧紧围绕市政府和省交通厅安全工作的总体思路,健全制度、开拓创新,基础工作进一步扎实,行业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事故指标进一步可控,努力为交通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

4.信息化推进目标

一是交通行业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基础建立;二是互联互通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是交通运输安全监控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四是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和稳定可靠的信息化网络和应用平台基本建立;五是行业管理部门内部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行业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建设基本建立。

1.落实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宁波作为我国重耍的沿海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交通在港口城市功能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对宁波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当前宁波交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交通发展特别是交通建设中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比较突出,建设环境有待优化。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应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交通的重要地位作用,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锐意创新,努力开创宁波交通基础设施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机制。加快交通发展不只是交通部门的事情,各级各部门都要积极参与。要成立交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发改、财税、国土、规划、交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研究决定全市交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事项、协调解决交通项目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交通发展,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领导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经常研究解决交通发展问题。各级人大、政协要进一步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交通发展。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交通发展的宣传力度,提供积极的舆论引导和支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交通工作新格局。

(2)明确交通建设责任,实施责任目标考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定额补助。市本级负责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的筹资和建设管理。县(市)、区负责辖区内其他交通项目的筹资和建设管理,市按规定给予定额补助。对于列入市重点工程的交通建设项目,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专人负责,抓好责任分工和任务包干。市交通管理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要认真分解考核目标,全面实施考核工作,及时抓好监督落实。市政府把交通发展特别是交通港口重点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列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并对市级以上交通重点工程项目的征迁工作实施专项考核。

(3)推进交通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原则,落实交通建设项目业主负责制,推进交通投资、建设和经营一体化,实现行业管理与项目实施相分离。

2.创新投融资体制,保障新一轮大交通建设顺利进行

(1)在投融资理念上,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资金需求量非常大的领域,单靠政府和一个国有投资公司无法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因此,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和经营理念,自觉按照市场规律开展交通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投资巨大的经营性项目,要加强对项目的包装和推介,根据国家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大胆吸纳企业、社会团体和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管理,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筹融资渠道,减轻政府的负担。

(2)在投融资体制上,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保持对交通发展的有效投入,充分发挥市交投公司在交通建设融资方面的平台作用,坚持市场化融资取向,拓展投融资渠道,统筹和规范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适度加大信用担保力度,适度增加政府性负债以充实交通建设重点项目资本金,提高交通融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大财政对交通发展的投入力度,年度财政预算要确保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资金。

(3)在投融资方式上,对于新建和拟建项目,属于非经营性项目的,可以由市交投公司代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管理,并承担项目法人职责;属于经营性项目的,由交投公司负责按照“一路一公司”模式组建项目公司,实行项目法人投资责任制,并通过特许收费经营,吸纳企业和民间资本进行建设,以实现二次融资,进一步拓宽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对于已建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要灵活采取多种市场化融资模式运作,积极引导各方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通过对已建经营性项目交通项目实施经营权转让来盘活资产,进一步增强交通再投资能力,形成“投资建设一经营权转让(收回投资)一再投资建设”的良性循环。

3.加快交通产业转型与提升,进一步推进交通综合运输业发展

根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大力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和水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依法行政,妥善处理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创新行业管理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竞争有序、规范经营、诚信服务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运输保障能力。

(1)提高运输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一是增加有效运力,提高运输能力。鼓励和支持服务质量优、安全有保障、质量信誉好的运输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加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力度,鼓励规模化、集约化和企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先进环保运力,加速淘汰老旧车辆,特别要继续支持集装箱车辆、厢式货车和合法合规的多轴大吨位货车的发展。加强运力的组织、协调、储备和调度,挖掘运输潜力,保持充足运能。加大对甩挂运输的支持力度,促进甩挂运输快速发展。二是做好重要物资运输和重点时段旅客运输。加强重要物资运输市场的监测,及时了解煤、油、化肥、粮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的运输情况,为保障运输提供决策依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要求,切实加强春运和“黄金周”等重点时段的客运组织工作,加强客流情况的监测,及时了解客流动态,科学组织运输工具,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三是加快道路运输站场建设。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将作为我市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先予以实施。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重点加快综合客运枢纽站场、集装箱中转站、现代物流园区(中心)、公路快速客货运输站场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2)发展农村客货运输,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大政策和地方财政的扶持力度,扩大规费减免范围,加快发展农村客运,让农村客运车辆开得了、留得住、有效益。二是提高资金补助标准,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三是因地制宜制订农村客运组织方式。打破城乡客运管理分割局面,探索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四是加快发展农村货运业,逐步完善农村货运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大“绿色通道"覆盖面。

(3)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提升运输实载率。客运方面,根据客运市场供求状况和道路客运的技术特点及比较优势,把实载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运力调控体系,合理调控运力,整合客运线路,鼓励发展节点运输和干线集约经营,提高班车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货运方面,大力发展货运信息服务网络和城际快运网络,提高集疏运效率。积极引导传统货运企业拓展服务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4)突出监管重点,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秩序。重点打击非法经营、宰客、甩客行为。优化监管方式,充分利用科技设备,畅通社会投诉渠道,强化对运输市场的监控。着力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以落实道路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为契机,逐步建立道路运输市场的诚信考评体系,把企业诚信状况作为配置运输资源的重耍条件和市场引导的重要信号,激励企业加强管理,诚信经营,优质服务。

(5)加强综合服务,推进现代化国际航空港建设。按照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枢纽机场的目标,进一步增加国际、国内航线与航班,努力开辟国际直达航线,扩大辐射范围,提升栋社机场的地位和作用。吸引航空货运发展合作伙伴,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享,新增1-2家基地航空公司;空港物流园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吸引航空物流企业和高附加值加工企业航空货源;加快建设“快件监管中心”,开行航空国际快件业务;完成飞行区平行滑行道系统扩建;完善机场地面交通集疏散网络,优先考虑机场路与甬金、杭甬高速的直通机场专用连接线,提高地面运输速度;出台鼓励航空货运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吸引和回归腹地航空货运业务。

(6)稳步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水运企业规模化发展。水运运力规模超过270万载重吨,争取达到275万载重吨。新增万吨级以上船舶和特种船舶10万载重吨,海运企业平均船队规模达到2万载重吨以上。杭甬运河全线300吨通航后,结合三期工程论证.研究宁波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定位、方向和重点,提高内河航运地位和作用。

4.实施“科技兴交”战略,加快创新型交通行业建设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加快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府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企(事)业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交通建设与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科技创新的研发中,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水平;在科技评价、成果推广应用、知识传播中借助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提高我市交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2)建立稳定的科研资金渠道,保证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建立政府和项目业主、交通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交通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活动。在稳定财政性科技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广开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国外和社会资金投向交通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在增加交通科技投入的同时,通过科学立项、鼓励竞争、完善管理、强化信用、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科技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交通行业的应用基础研究、需要长期跟踪的重大交通科技问题,交通部门应给予持续性的支持和长期的科研投入。

(3)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交通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开展宁波”交通科技进步奖”和“交通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等评选活动,并结合《宁波市交通委员会人才工程建设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对在科技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科技组织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实施奖励。组织科技工作考核,切实加大交通科技创新和创新型行业建设的力度。

5.加强安全管理,深化“平安交通”创建工作

(1)完善行业安全监管体系。一是强化安全生产“一把手”负总责机制,继续推进“一岗双责”的安全工作责任。二是健全行业安全监管机制,依法健全道路、水路、港口、工程和直属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三是明确安全责任,不断完善安全责任考核体系。结合安全管理职能,理顺“条”与“块”、部门与企业、管理与监督的安全责任,制订较为科学的安全责任考核机制。

(2)完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一是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加大车辆、船舶综合性能的安全检测,不断推进车辆、船舶的更新。二是优化车辆、船舶GPS监控系统,强化GPS使用管理。三是逐步建立港口安全视频监管系统,完善港口危险货物电子申报制度,着手港口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发,做好《港口危险品集装箱堆场安全技术标准》的研发工作。

(3)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按照“网络健全、反应灵敏、救助有效”的要求,加快交通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机制。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急管理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二是扎实做好隐患的排查整改。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本区域、本单位(企业)处于不安全状态的人和物开展全面排查,做到边查边改,把整改工作贯穿于排查的全过程。三是落实责任,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四是加强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结合工作职能,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救援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

6.强化队伍保证作用,努力推动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内部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政策咨询、论证听证和公开制度,实行内部事务重大事项公示制;树立正确的宗旨观,坚持以民为本,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切实解决群众对交通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问题。

(2)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强化全局意识,站在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把握宁波交通发展;提高学习意识,重视理论修养,加强学习经济、科技、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加强交通业务学习,提高构建和谐交通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解放思想、率先垂范,以思路创新促发展、举措创新促落实。

(3)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方法和实绩评价标准,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干部充实到重要岗位上来,营造“以业绩论英雄、以作为定地位”的用人氛围。四是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重点,严格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全面推行交通建设工程保廉体系、大额资金运作保廉体系和权力运作保廉体系。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注重世界观改造、坚定理想信念,严格遵纪守法、加强自身修养,积极倡导并形成“注重小节、防微杜渐,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良好风气。

[1]《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宁波市人民政府,2006年2月

[2]《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交通部,2005年2月

[3]《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交通部,2003年

[4]《全国内河杭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交通部,2007年7月

[5]宁波市交通“十一五”规划》,宁波市交通局(港口管理局),2006年6月

[6]《宁波市高速公路网规划》,宁波市交通局、宁波市规划局,2004年3月

[7]《宁波市干线公路网规划(2003-2020年)》,宁波市交通局,2004年12月

[8]《宁波市农村公路延设规划(2003—2015年)》,宁波市交通局,2005年6月

[9]《宁波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2003-2020年)》,宁波市交通局,2006年8月

[10]《宁波公路主枢纽总体规划(报批稿)》,宁波市交通局,2005年2月

[11]《宁波地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05年

[12]《宁波一舟山港总体规划(送审稿)》,宁波一舟山港管理委员会,2007年10月

[13]《宁波栋社机场发展战略规划》,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12月

[14]《宁波市交通运输业发展规划(2005—2015年)》,宁波市交通局,2005年12月

[15]《宁波市交通现代花研究》,宁波市交通局,2002年12月

[16]《浙江省公路水路建设规划纲要(2003—2010)》,浙江省交通厅,2003年9月

[7]《宁波航空物流暨空港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研究》,同济大学,2007年9月

[18]《宁波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长安大学、宁波市公管处,2004年12月

[19]《宁波市内河集装箱发展研究》,宁波工程学院,2007年11月

[20]《宁波市水路运揄业发展规划》,大连海事大学、宁波市港航局,2006年12月

(胡本志 王新联 施勇斌 卢玉春 马国安 陈苏 常十军 余劲 魏筱雨 励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