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金融业发展报告(2007)

宁波金融业发展报告(2007)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继续稳定发展,呈现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改善的良好态势。2007年宁波市金融业不断拓展信贷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快金融业务的调整,金融运行平稳,发展势头良好。

宁波金融业发展报告(2007)

何振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金融呈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国民经济的运行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了良好区域金融生态的形成;而宁波市金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又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2007年在国家加强改善金融宏观调控背景下,宁波金融整体运行呈现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开放创新不断深入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金融加快开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宁波金融业原有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进一步显现,金融业的发展也正面临着重大挑战。因此,要加快宁波金融业的发展,必须要在“提高、创新、服务”上再上新台阶。

2007年,宁波市国民经济继续稳定发展,呈现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改善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3.08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4.8%,增幅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12.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9%,增幅比2006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为宁波区域金融运行“又好又快”运行奠定了发展的基础。2007年宁波市金融运行整体呈现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开放创新不断深入的良好态势。

金融业成为带动服务业增长的主动力。2007年宁波市金融业不断拓展信贷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快金融业务的调整,金融运行平稳,发展势头良好。1-9月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9.7亿元,同比增长21.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0%,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见图1),FIR(金融相关率,贷款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4%上升到2007年9月末的205%。

图1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金融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1978-2006宁波金融年鉴,2007年宁波金融统计月报

1.银行

截至2007年12月,宁波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308.98亿元,比年初增加608.5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961.89亿元,比年初增加1051.89亿元,同比多增221.3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6.9%,增速与上年相当。银行资金运用充分,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量存贷比93.46%,按可比口径[1]同比上升6.70个百分点;按可比口径计算,全年增量存贷比145.22%,同比上升40.71个百分点,均创2001年以来新高,且都高于杭州无锡、大连等相关城市,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促进了区域资金集聚效应的深入显现。12月末宁波市本外币贷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为19.88%,同比上升1.08个百分点;全年贷款增量占全省的21.13%,同比上升1.22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银行业实现地方税收16.69亿元,占宁波地方税收收入的6.16%,税收收入贡献率达到8.29%,已经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和对地方税收贡献最大的行业之一。

2.证券

证券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共有8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共融资64.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6%。至2007年末,全市共有33家上市公司,历年累计从证券市场融资220.90亿元。此外,2007年全市共有杉杉集团和宁波港集团等两家公司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券,合计融资17.50亿元,全市3年来累计通过短期融资券融资30.00亿元,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证券交易再创新高。2007年,全市证券成交总额达1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438.6%,其中股票基金成交额14636亿元,比上年增长507.6%。年末,全市股票开户数63.65万户[2],同比增长48.1%;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16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2.1%;托管市值9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4%。

3.保险

2007年,宁波保险业总体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7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同比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增幅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人身险保费收入3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增幅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经济保障支出增幅加快。2007年,全市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累计支出2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增幅同比提高11.5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人身险赔付支出8.21亿元,比上年增长80.1%。2007保险密度1289.6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39.1元/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险深度2.10%,比年初提高0.04个百分点,略低于上年同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已成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的一种重要补充渠道。据调查,民间借贷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用途主要为短期流动资金周转,主耍投向修造运输(渔)船及滩涂养殖、房地产、商贸,农副产品加工、种养殖业等。受2007年以来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以及信贷紧缩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市场趋于活跃,拆借利率同步提高。最新调查表明,一些地方的民间借贷利率随着民间金融活跃而上升,月利率达到2-3%,而短期周转型借贷或者说“过桥贷款”的月利率甚至高达8%以上。

1.各项存款缓慢增长,资金分流显著

截至2007年12月,宁波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308.98亿元,比年初增加608.54亿元,同比少增186.11亿元。存款同比增长12.95%,增幅较上年下降7.08个百分点,存款增速明显放缓,创2001年本外币并表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为18.27%,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全年存款增量占全省存款增量的比重为15.12%,同比下降4.52个百分点。

从存款结构看,企事业单位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已呈“三足鼎立”(见图2)。12月末,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033.7亿元,同比增长16.29%,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0.85个百分点。全年新增315.08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增量占各项存款比重52.47%,比去年同期提高14.05个百分点。随着储蓄不断分流,企事业单位存款总量已超越储蓄存款,成为最:大存款资金来源。

图2 2007年宁波市人民币存款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1978-2006宁波金融年鉴,2007年宁波金融统计月报

12月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856.15亿元,同比增长3.5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5.71个百分点,为1988年以来的最低值。其中定期储蓄存款累计减少10.64亿元,同比少增183.96亿元。储蓄分流与居民理财意识增强、资产配置日益多元化和物价持续上涨造成的实际负利率环境密切相关。2007年,宁波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净发售各类个人综合理财产品202.74亿元,银证转账累计净转出305.54亿元,两者合计共分流社会资金508.28亿元.

2.贷款增长高位运行,投向结构基本合理

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961.89亿元,比年初增加1051.89亿元,同比多增221.37亿元,同比增长26.9%,增速与上年相当。按可比口径计算,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83.75亿元,同比增长21.65%,比上年同期下降4.91个百分点,但总体上看,仍在高位运行。从时间序列看,贷款前松后紧,四季度贷款增量只占全年的2.30%。

从期限结构看,按可比口径,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593.95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67.17%,同比多增80.29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99.51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33.89%,同比少增35.54亿元;票据融资余额为137.88亿元,比年初下降64.15亿元,余额同比下降31.75%。票据融资下降的原因在于连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及特种存款使得资金相对紧张,商业银行通过压缩票据来获得流动性,满足贷款的需求。从贷款增量投向看,主要集中在个人贷款、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分布和投向与全市经济走势基本保持一致。2007年12月末,个人贷款余额88L2亿元,比年初增加302.47亿元,占总贷款增量的28.71%。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83.35亿元,比年初增加252.44亿元,同比多增36.31亿元。1-12月投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贷款分别增加90.8亿元、90.59亿元、47.07和32.07亿元,合计占总服务业贷款增量的98%(见表1)。同时,房地产业贷款得到有效控制,增幅仅为1.95%。

表1 2007年宁波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行业贷款情况单位:亿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统计月报

3.现金投放持续增加

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支出15523.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增幅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累计现金收入153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增幅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收支轧抵全年净投放220.05亿元,比上年多投放31.86亿元,增长16.9%。

4.跨境资金净流入增速趋缓,外汇支出高速增长

2007年,宁波涉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07年12月,宁波市外汇收入471.66亿美元,支出266.9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23%和34.51%,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65J.83个百分点。外汇净流入204.69亿美元,同比增长40.98亿美元,同比增长25.03%;2007年,全市外汇收入474.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05%;外汇支出269.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8%;外汇支出增幅比收入增幅高出5.13个百分点,外汇净流入204.8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5%,增幅同比下降6.51个百分点。其中经常项目外汇净流入202.03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外汇净流入2.66亿美元。结售汇方面,经济主体主动结汇意识不断增强,全年结售汇顺差不断扩大。截至2007年12月,银行结汇354.70亿美元,同比增长31.17%,售汇16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29%。净结汇193.35亿美元,同比提高49.62%,增幅创2001年以来新高,超出国际收支顺差增幅24.59个百分点。

金融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持续改善。2007年,宁波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账面利润147.11亿元,比上年增长57.19%,增幅同比提高19.78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不断改善,2007年末,金融机构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为69.55亿元,比年初下降8.0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0%,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

在金融业总资产大幅增长、资本实力、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背后,是整个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扩大的历程。

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国家开发银行改革顺利推进,宁波代表处成功升格为宁波分行。商业银行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7月19日,宁波银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批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效果初步显现,截至2007年9月末,宁波全市9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已顺利结束,票据总金额为9.42亿元。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兑付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和赢利能力,为宁波市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宁波银行正在积极组建中,将在年底挂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汇率波动幅度扩大。截至2007年9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自汇改两年多来累计升值10.19%。

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和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2007年,央行采取包括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等手段,调控商业银行资产的扩张。同时,针对不断升温的房地产市场,2007年9月调整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重点调整和细化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管理政策,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金融开放稳步扩大,随着2006年底宁波加入到按照入世约定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行列,宁波市银行业开始全面受到外资银行经营竞争挑战,金融开放步伐加快。2007第二届“甬港经济合作论坛”成功地引进了汇丰、恒生等9家外资银行。其中,恒生银行宁波分行已获银监会批准,汇丰银行正在等待银监会批准。外资保险公司也加快了进驻宁波的步伐。继民安保险公司日前获准筹建分支机构后,香港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日本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等多家保险机构分别与市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意向书

1.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创新,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多方位改善和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三农”贷款余额745.98亿元,同比增长20.06%。创新信贷支农产品,利用海域使用权抵押、林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解决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为金融支农提供了新路径。截至目前,金融机构海域使用权抵押项下的授信金额已达6070万元。年末全市农村金融,机构共有支农业务品种124个,当年新增业务品种19个。大力推进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全市新增信用村103个,新增信用农户4845户,新发放支农信用卡15206张、农户贷款证(卡)2884张。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去年9家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9.42亿元央行专项票据已全部兑付。建设农村地区反假货币宣传网络,全市34个乡镇建立了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改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POS机乡镇覆盖率达到88%,ATM机乡镇覆盖率达到80%o积极在农村地区推广票据电子交换系统、小额支付系统、支票直通车系统以及支付密码的应用,推动农村地区使用转账结算,提高结算效率。票据电子交换系统优化项目一期上线后,农村信用社电子交换业务与手工交换业务的比率由年初的13:1上升到目前的28:1,资金清算速度大大加快。

2.继续支持小企业贷款发展

12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263.89亿元,小企业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31.28%,比前三季度提高6.48个百分点,超过余额占比4.35个百分点。在新增额绝对数方面,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新增额较大,三家机构新增合计占全部新增数的44.46%。

3.下岗失业小额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

在实现经营利润的同时,宁波金融机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创业富民作出应有贡献。2007年,宁波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199笔,其中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发放173笔。12月末贷款余额698万元,其中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579万元。同时,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助学贷款余额1.42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9291万元,生源地贷款105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1.46亿元,支持贷款学生人数4242位,平均每笔发放金额34485元。到期未清偿金额455万元。总体来看,2007以来,宁波市金融业依托良好的经济基础和金融生态,规模与效益持续快速增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推动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亮点。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业作为提供金融生产和服务的部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相继被国家列为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电子化试点城市和金融对外开放城市,金融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金融功能理论认为:评价一个金融体系完善与否,不仅仅在于金融机构数量或是金融工具品种的多寡,更重要的在于能否有效发挥金融功能。概括而言,金融服务体系一般都应具有五大基本功能:支付清算功能、资金融通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分担和管理功能、信息提供功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空间集聚的现象。研究表明:在过去20年,金融企业的总部设置越来越倾向于少数大城市(Friedman,1982;Scott,2001)。区域金融的形成是经济活动地域集中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金融发展非均衡性作用的产物,区域金融业的发展正日益影响和决定区域竞争力。以下从金融功能角度分析宁波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1.支付清算功能运转高效

提供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服务是金融基础功能之一,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近年来,宁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了业务操作自动化、信息处理网络化、社会服务多元化和支付结算电子化,这为支付清算等服务功能的良好发挥奠定了基础。通过建立大额支付系统,资金实时清算,推广小额支付系统,跨行通存通兑等业务,继续保持同城资金清算系统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2007年1-9月,大额支付系统共发生业务笔数448.85万笔,业务金额22915.30亿元,日均清算笔数2.37万笔,日均清算资金121.24亿元。小额支付系统共发生业务包493314包,处理业务1565078笔,清算金额101.54亿元;日处理业务8280.84笔,金额0.54亿元。为社会提供低成本、大业务量的支付清算服务,满足社会各种支付需要。2007年银行卡交易清算额达到58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12%,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同比上升了3个百分点。

2.资金融通功能迅速提高

金融体系具有动员储蓄,聚集分散的社会资源,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近年来,宁波大力培育和发展融资功能,积极拓展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者能以合理的成本筹措资金,投资者也能找到投资回报较高的项目。不断壮大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持续扩大的金融服务能力,确保了宁波金融能够为宁波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为资金需求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融资方案,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3.资源配置功能有效发挥

金融系统通过有效的市场交易机制和储蓄动员和项目的选择,可以将金融资源分配到回报率较高的项目上,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商业银行通过对贷款项目进行科学严格的评估和选择,实现资本有效甄别,使优势企业得到支持,劣质企业被淘汰,通过引导和改变资源在经济各部门间的实现合理分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很快,这与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当然,还应看到,由于多种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还难以得到有效缓解,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金融系统的共同努力。

4.风险规避和管理功能初步发挥

金融管理层面看,各金融管理部门风险意识增强,加大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处置,合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目前,宁波市金融业已经形成了以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和宁波银监局、宁波证监局、宁波保监局为主导的金融管理体系。为合理有效地发挥金融服务功能,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维护本地区金融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从金融机构层面看,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推广金融衍生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交易避险工具。通过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便利企业锁定汇率成本,防范汇率风险。保险机构积极为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产品,农业保险、消费信贷保险、产险、寿险等许多金融产品,实现风险转移和规避。

综合来看,目前宁波市金融业的发展突出表现为金融机构数量、金融工具品种、金融市场规模等方面量的扩张。金融服务体系的支付清算功能和资金融通功能等基础功能已经基本具备,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付清算服务和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资源配置核心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有效促进宁波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增长绩效;风险管理、信息提供、经济调节、风险规避等扩展和衍生功能的发挥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扩展和衍生功能的缺失不仅是宁波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www.xing528.com)

1.金融服务能力亟须加强

近年来,宁波市金融业虽然也加强了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金融业务的创新,但总体而言,市场定位类同,业务种类仍较单一,经营品种仍欠丰富,产品层次不高。以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为例,仍然以经营传统的存、贷款银行业务为主,经营理念上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重视客户的需要,业务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金融电子化总体水平不高,不能适应跨国公司和服务类企业个性化、集成化、知识密集、准确细致的金融服务要求。个人投资理财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与运用仍处于初试阶段,无法适应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变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应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抓住当前资本市场发展较快和企业外汇避险工具需求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2.金融市场结构不平衡

金砸服务业结构不均衡,一是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规模存在明显差距,银行业居绝对主导地位,而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信托投资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区域金融风险的分散和转移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金融机构角度看,2006年底,在全市2800余家金融机构网点中,银行类金融机构占50%以上;从从业人员角度看,在全市34700多名金融从业人员中,银行业从业人员占63%,证券业与保险业合计仅占37%。二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尚不匹配,金融宽度有待拓展,金融市场发展与区域民营经济的投融资需求还有差距。三是金融服务业的业务结构存在显著差距,专业化程度低,经营同构化现象严重。例如,银行业务集中度过高,对大客户争夺激烈,适合小客户、低端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严重不足;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经纪、自营、承销等有限几个品种上;保险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同质率达90%以上。保费收入主要依靠一两个险种,如车险业务是宁波产险公司最主要的保费来源,分红型产品是宁波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首要来源。保险公司有效竞争的手段不多,业务的拓展主要依靠降低费率或提高手续费等,甚至不惜采取亏损策略,呈现以粗放式经营抢占市场份额的局面。四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显著,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3.开放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宁波作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目前的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外资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有待加强。以银行业为例,目前宁波市拥有宁波国际银行、协和银行2家法人金融机构及渣打银行宁波代表处。宁波市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力量薄弱,缺乏国际知名的大金融机构,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影响力上都与宁波市经济的外向程度不相匹配。民营资本参与金融业程度有待提高。金融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不够,与本地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不相适应,金融创新不足。根据相关调查,2006年宁波共有75项金融创新活动,其中商业银行总行层面推动47项,占62.77%,宁波分行层面的推动28项,占37.23%。开展的创新产品多数为理财业务、小企业授信、代理业务多样化及扩展担保方式等,以科技信息技术带动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的创新产品不多。新产品开发以客户需求驱动型为主,还不能主动开发新产品引导客户消费。此外,金融业的对外合作,包括业务合作、技术合作、战略合作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深入。

4.金融生态环境有待完善

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产权约束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及手段处于低水平状态和随之有可能产生的严重道德风险,仍是阻碍金融主体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能力较小、担保能力有限,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发挥较大作用。金融外部环境中的企业故意造假以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逃废债务行为,中介机构参与造假以致公信力较低行为,以及对失信行为打击过程中的地方政府保护主义行为,仍然是影响增加地方信贷投入的重要制约因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亟须建设社会信用数据系统平台,并提高开放共享程度,亟须建立和完善资信评估机制以及政府信用监督和管理机制。民间融资虽然活跃,但不规范程度较高,需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5.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风险值得关注

当前宁波经济金融运行十分稳健,但经济金融运行的潜在压力和风险有所增加,宏观调控累积效应逐步显现。2007年国家出台了包括土地、金融等一系列关于房地产调控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从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的角度加大对商业银行为第二套(含)以上住房提供信贷支持的控制力度,12月12日进一步明确了第二套住房以“借款人家庭”为单位认定,向市场进一步传递了从紧从严调控的信号。受此影响,宁波市房地产交易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07年第四季度市六区商品房住宅日均成交68套,比第三季度减少20套,降幅达23.0%[3]。由于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成交量的菱缩意味着开发商资金回笼期限拉长,从而使开发商的资金周转更显紧张,如果这种态势较长时间维持下去,很可能影响到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安全性。目前宁波各类房地产商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为15%左右,如果房地产市场发生趋势性变化,将会对区域金融安全构成威胁。另外对个人住房贷款而言,贷款利率多次上调使月供负担增加,可能超过部分贷款人还贷能力,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2007年,6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后,五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0.99个百分点,按照首套住房最多下浮15%计算,连续加息后房贷利率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利息负担增氏14.5%。购房负担的进一步提高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购房意愿,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持续升温,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和信贷风险,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看,美国次级债券危机迟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对全球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还在继续扩散,可能影响下一步宁波市的外贸增长。

2007年,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加强流动性管理,主动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积极开展窗口指导,综合采取了多项货币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国民经济保持强劲增长,总体运行平稳。但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日趋复杂,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出现,加之调控效果的显现有一个逐步传导和累积的过程,因此宏观调控还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的目标。全社会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的“三过”问题依然存在,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迹象明显。面对宏观调控的复杂形势,为了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预计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2005年、2006年第四季度宁波市六区商品房成交量分别比第三季度增长30.6%和49.1%。

表2 2007年紧缩财金政策一览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网站整理

从总量上看,尽管银行体系流动性有所趋紧,各金融机构放贷的内在冲动依然较强,但受制于资金供给不足。根据近五年第四季度贷款增量情况看,预计2007全年宁波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增量:有望突破1100亿元(剔除国开行因素,实际增加920亿元)。虽然四季度会延续近几年贷款增速减缓的态势,但目前资金面可以保障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从投向上看,由于商业银行信贷趋紧,下一阶段信贷投放的重点是,好中选优,保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资金需求。部分商业银行将对不指明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加强控制;对抗风险能力差的出口型企业,以及高污染、高能耗限制类、淘汰类以及环保违法企业实行信贷退出。积极引导企业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科技含量的发展领域,不断提升宁波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008年是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预示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趋于偏紧,根据中央经济工会议精神,2008年的调控将会是以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产业、土地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央行将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市场价格稳定,央行将适时适度地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就宁波市金融运行来看,随着宏观调控效应的显现,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压力将增大,这对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产生一定影响。虽然宁波金融生态环境位居全国前列,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宁波分支机构普遍实行政策性倾斜,但随着宏观调控效应的不断显现,将会进一步约束宁波市信贷投放的增长。考虑到宏观面和2007年以来贷款增速的走势,2008年宁波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预期增加900亿元左右,增长速度约为18%,基本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宁波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围绕满足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服务的要求,按照建设区域金砸中心的目标,加快金融业在组织、机制和服务方面的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推进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改革,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和公开发行上市;规范发展证券、保险、信托行业,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宁波,不断增强辖区内金融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建立门类齐全、功能各异、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到2010年,宁波金融业发展的分行业目标如下:

1.银行业:到2010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3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5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0%左右;到2020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1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33000亿元。

2.证券业:到2010年,力争使企业直接融资的总量达到180亿元,年均递增10%;在境内外发行上市的企业数量新增50%以上;期货代理交易额达3100亿元,年均递增10%;到2020年,使全市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1家以上,直接融资总量达280亿元。

3.保险业:到2010年,宁波市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20%左右;保险深度为3.0%;保险密度为2500元/人;到2020年,保险业务收入达到620亿元。

4.金融中介业:建成比较完备的金融中介体系,金融中介结构种类齐全,金融中介业务多元,监管有序有力。其中,金融会计、法律、评估、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等高效发达,投资银行业务比较发达,风险投资中介、信用调查征集、资信评级等新兴金融中介业务迅速发展或基本发育成熟。

实现宁波金融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关键是要把握当前历史机遇,用创新的理念和思路推动金融业开放、合作和创新,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这是发挥宁波区域和经济优势,促进宁波经济和金融业再上一个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是抓住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和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落实宏观调控,推动宁波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金融业练好内功,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宁波市金融业要以服务为主线,借鉴国际先进的规则和制度,通过经营管理制度和方式的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绩效,持续改善服务,努力为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服务,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为民生服务,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服务。

1.发挥港口优势,建设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

港口优势是宁波经济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规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多方面、多层次培育和壮大离岸金融市场主体,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共同竞争的良好局面。要以国际贸易平台、国际航运中心和即将兴建的金融服务中心为平台,打造集贸易结算、融资以及理财顾问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和配合东部新城建设,全力将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宁波的“产业金融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进一步增强区域金融的集聚性。要从组织、人才、激励等多方面出台相关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切实为宁波向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积极营造创新发展氛围

首先,耍健全创新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营造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在金砸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机,宁波应主动出击,把握有利条件,在鼓励和吸引外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落户宁波的同时,积极争取各银行总行在宁波设立后台服务中心、分中心和职能部门,强化总部金融发展。要加快金融的对内开放,给各种金融成分以公平、公正的“国民待遇”,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创造条件。其次,要抓住创新的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先进的金融产品并进行本地化研发,不断推出适合地方经济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打造良好的金融品牌形象。

3.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提升金融发展后劲

以完善投融资体制为重点,着力提升金融发展后劲。金融发展后劲取决于经济发展后劲,而经济发展后劲又取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数量、效率和可持续程度。因此,提升经济和金融发展后劲,关键在于改革投融资体制。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而投资率偏低的矛盾,要加快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疏通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融资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投融资媒介带来的多元化需求,促进金融产业与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4.切实防范信贷风险,营造和谐金融环境

一是要密切关注近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如国家宏观调控措施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房地产等重点调控领域的行业性信贷风险;小法人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汇率和利率波动的风险,以及信贷资金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入股市、进入房地产市场或者移用省外等可能造成的信贷资金失控的风险等。二是积极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提高银行业贷款定价能力,充分覆盖风险,增强风险控制和补偿能力。三是完善风险监管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维护金融稳定工作框架,加强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科学、灵敏的金融风险监督控制和预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四是密切关注外贸出口政策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企业经营发展带来的影响,做好对企业的相关辅导和培训,积极引导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5.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良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建设,推进区域金融服务业“开放、合作、集聚、创新”。进一步加快整合各种资源,构建体系科学、运作统一、高效安全的交易结算清算平台,保障支付结算体系的安全和高效运转,为辖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产品创新提供高效的综合基础平台支持。要重视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软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包括会计准则、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准则三大基础性标准,营造一个透明、公开、高标准的基础环境。继续大力弘扬“宁波精神”,着力提高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诚信度,以诚信文明支持和促进本地经济及特色金融服务的发展。在目前宁波信贷的80%以上由全国性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宁波的分支行提供的情况下,要继续打造金融生态环境,争取各行对宁波的信贷倾斜政策。要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提高征信信息的集中度和服务质量,打造高效、全面的征信信息平台,进一步建立信贷风险补偿体系,规范担保体系建设。

6.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优良金融人才队伍

现代金融服务业正逐渐变成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现代金融业中基本决定着金融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因此,必须继续贯彻落实“一号工程”,实施金融人才战略,通过产学研互动模式,多渠道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发现、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从而提高金融业整体实力与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光烈.推动金融业开放合作创新,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区域金融服务中心[R],宁波政办通报,2007.42

[2]何德旭.中国金融服务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

[3]陈雨露.金融学文献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易秋森.中国的非均衡金融[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王颖捷.金融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金融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李扬.中国金融改革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宁波市人民银行统计研究处)

注释

[1]剔除国家开发银行宁波市分行年终并表因索,下同。

[2]已剔除年内清理掉的1万多个休眠账户。

[3]根据房地产交易的季节性特征.一般来说,第四季度属于房地产交易的旺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