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文化发展总报告:回顾与展望

宁波文化发展总报告: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宁波市的文化建设和谐之风劲吹,城市文化继续在繁荣与发展的道路上快步前行。截至2007年,全市已建成20多个中心文化广场和100多个基层文化广场。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宁波市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全市有17项民间艺术入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团主要领导被评为数字出版2006至2007年度创新人物。

宁波文化发展总报告:回顾与展望

赵江滨 马振

摘要:2007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宁波城市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文化设施注重向高端内涵的拓展,注意共建共享;精神文明慈善之风的吹拂下更加突出;文学艺术创作正闯出一条“甬军”之路。但是,宁波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的内生作用仍相对薄弱,而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匹配,城市品牌的文化内蕴仍有待整合。为此,要加快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艺人才培养,构建文艺批评队伍;确立“种文化”理念,统筹城乡文化全面发展;深化城市品牌整合,凝聚东方港城、工商重镇、时尚生活的宁波城市文化精髓,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007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把文化作为“软实力”在报告中专门提出,这更加凸现了文化在中国今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宁波市的文化建设和谐之风劲吹,城市文化继续在繁荣与发展的道路上快步前行。总体来看,2007年宁波文化建设成绩瞩目,城市“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内外文化交流纵深推进,文艺创作获奖频频;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文化产业创意”突出;整个城市的文化内蕴日益深厚,文明新风弥漫城乡百姓的生活,宁波的城市文化品牌日益凸显。

在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主旋律的2007年,宁波在文化建设中自觉贯彻和谐文化的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一系列城市文化活动的举力、,营造了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了宁波市民的文化生活,使广大群众在分享文化中不断满足自身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市民在享受文化的同时,生活的满意度也日益提高。在“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中,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达91%,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市民对宁波文化建设的肯定。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宁波市“十一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宁波帮博物馆破土动工,这是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的又一重要基础性工程。“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获准建设。截至2007年,全市已建成20多个中心文化广场和100多个基层文化广场。近年来,宁波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国家返还的彩票公益金的管理和使用,陆续下拨860万元,资助宁海青少年宫、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宁波市青少年宫百艺坊等项目,有效支持了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为活动场所建设提供有效补充。据统计,6年来,全市新建了2500个全民健身路径和600余个各类球场,增加体育用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而通过市场机制兴办各类健身中心和民办非企业体育健身俱乐部增加的体育用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使全市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1.42平方米,居全国前列。

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市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宁波文物事业发展蓝皮书》、《宁波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宁波市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宁波现有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处,国家大遗址保护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34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3座,省级2座;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23项。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和质量均位列全国108座历史文化名城前列。梁祝传说、奉化布龙、宁海平调、朱金漆木雕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甬剧《典妻》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奉化布龙等屡获全国大奖;宁海耍牙、象山竹根雕多次赴境外展览,促进了宁波的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了宁波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全市有17项民间艺术入围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受到重视。举办宁波市第四届“外来务工者节”,“外来务工者节”是宁波市在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方式上的一个创举。目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总数已达330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二分之一多,这些“新宁波人”已成为繁荣宁波的重要生力军。为此市各有关部门不断改进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保障工作,通过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健康的文娱活动;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培训I,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文化大市的建没者、创造者和享有者。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在加大公共文化投放和服务保障力度的同时,专门针对“新宁波人”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在推出的“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活力宁波”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节日文化“天天演”等活动时,专门组织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表演场次或节目。全市各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文化中心户、家庭图书室等陆续对外来务工人员开放。市图书馆与宁波市重点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联手,在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选择了10个建设规模较大、人员较多、工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市级重点工程,在施工现场建立“宁波市图书馆重点工程流动服务站”,使一向处于城市边缘的“新宁波人”也能共享城市文化资源,享受“身边的图书馆”为他们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宁波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实现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剥离,获得解放的文化生产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愈来愈表现出它对社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强知识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宁波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提升宁波城市的经济发展软实力、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受邀参加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荣获“全国数字出版示范企业”称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经营管理模式入选中国报刊经营管理模式十大案例。集团主要领导被评为数字出版2006至2007年度创新人物。作为宁波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同时作为省、市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加快资源整合,探索跨行业多元化发展。近年,两大传媒集团产值持续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各种节庆产业持续发展。第11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和“青春中华”第4届“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在宁波举行,极大地促进了宁波服装文化的发展。被业界称为“中国旅游投资第一展”的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再次在宁波举行。本届旅洽会把绿色理念融入旅游投资产业,突出“展”、“洽”两大重点,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境内外资本的加入。第9届中国塑博会和中国慈溪家电博览会分别在余姚和慈溪举行。仅2007年上半年,宁波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09个,全年预计将超过200个。宁波节庆会展的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在第三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宁波再次获评“中国十大节庆城市”。

象山影视城正式成为浙江省影视柏摄基地,这标志着宁波在影视文化产业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象山影视城已成为宁波旅游的新景区之一,2007年累计接待游客将达80万人次左右,旅游直接经济收入有望达到2000万元[1]。宁波大剧院与中国百老汇院线签订合作协议,与新世纪倪德伦中国百老汇院线共同合作完成票务营销,首次将全球知名的“票王”票务体系引入宁波大剧院。通过加入院线,大剧院将学习到国际上一流的文化经营理念。同时,逸夫剧院市场化运作成效显著,演艺活动频繁。

创意产业基地开始创建。宁波首个创意产业基地——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开工建设。这个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创业基地位于镇海区,主要汇聚数码电子信息软件研发、动漫工业设计等创新创意产业,最终将打造成我市创意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孵化园区。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外滩之一,宁波江北的老外滩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着力发挥集聚效应,引进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影视传媒、网游等创意产业,培育创意市场,以打造成宁波高端的创意平台为目标。位于江东区的宁波甬江东岸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东方爱城”梁祝爱情创意产业基地,“228”创意产业园等项目陆续启动。创意产业基地的陆续上马将深刻改变宁波文化产业的规模和面貌。

宁波大型文化基础设施的相继落成,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演艺条件,演出规模日趋扩大,演出频率日益密集,演出的艺术档次也不断提高。繁多的文艺演出为宁波这个传统的工商城市增添了新的色彩,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交流,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宁波大剧院和宁波音乐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流的舞台,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联袂登场。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李坚,著名小品演员陈佩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钢琴大师殷承宗等,相继来甬演出。年初,一年一度的“2007宁波新年音乐会”在宁波大剧院隆重举行。5月,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日本冲绳歌舞剧团来甬演出大型歌舞剧《美丽的岛屿,欢喜的宴会》。“夏之风”中外精品音乐展演由瑞典北欧室内交响音乐会的举行而拉开帷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激情上演。访华巡演的法国梦幻音乐舞蹈剧《玩偶世界》在宁波大剧院上演。大型蒙古族歌舞晚会《我从草原来》让宁波观众领略了来自内蒙古“呼麦”艺术的独特风采。11月,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在宁波举行。

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宁波市文联主办,宁波美术馆承办的“静水深流——潘公凯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第3届宁波青年艺术邀请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青年艺术家用新媒体技术、绘画、摄影完成了自己“造梦”的命题创作。由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宁波美术馆和韩国k-art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中韩油画邀请展在宁波美术馆举行,韩国艺术家有100余件油画作品和100余件版画作品参展。宁波乡音艺术团赴澳大利亚演出,富有浓郁民族地方色彩的节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2007"两岸青年联欢节”浙江(宁波)行在宁波盛大举行。德国柏林交响乐团莅甬演出,在世界著名指挥家里奥·夏巴多的指挥下,70余位艺术家为宁波观众演绎了贝多芬第三交响乐《英雄》、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和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北京喜讯传边寨》。第7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特邀团队——奥地利斯特拉铜管表演艺术团在宁波大剧院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具民族风情的表演。被誉为“欧洲艺术明珠”的斯洛伐克国家歌舞蹈团在凤凰百花剧场一展斯洛伐克民族的美丽风采。

在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上,宁波市的《天地粮人》、《静静的胡杨》、《淘气宝马小跳》、《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江南杳青竹》等5部文艺作品分别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其中宁波北仑区文化馆制作的女声表演唱《江南青青竹》是浙江省四年来唯——首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优秀青年编剧王晓菁创作的越剧《阿育王》荣获第5届中国戏剧文学金奖。甬剧《典妻》入选2006至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接受国家验收。我市选送的三台参加全国第14届“群星奖”比赛的节目均获佳绩,其中青瓷瓯乐《越·瓷风》摘得最高奖——群星大奖及创作奖,广场舞蹈《象山渔鼓》获得群星表演奖,表演唱《老墙门》获得群星创作奖。

市委、市政府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暨进一步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动员大会召开,隆重表彰宁波近年来在全.国、省、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的获奖作品和单位,部署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加快文化大市建设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宁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深化对文化大市建设的认识。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沿海开放城市,在挖掘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大有资源、大有基础、大有潜力,完全可以更好地走出一条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的发展之路。推动宁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抓住文化创新这个着力点,要着力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体制创新。推动宁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形成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强大合力,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好队伍、增强活力;加大投入、提升实力。

文学创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在象山建立创作基地,将催生更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青年作家赵柏田的文化散文集《岩中花树:16至18世纪的江南文人》在由市委宣传部、中华书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艺争鸣》杂志、《文学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力、的“赵柏田作品讨论会”上受到好评。市文联、市作协先后主办了对张忌的小说和张坚军以“宁波商帮”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大商无界》的研讨,邀请专家对他们的小说进行了全方位评述,促进了文学的创作。由剧作家杨东标、张金海担任编剧的大型姚剧历史剧王阳明》上演。

精神文明建设是宁波城市文化最具有社会基础、取得的成绩也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不论是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上,还是影响广泛的慈善捐助活动中,宁波市民都表现出了让人感动的爱心情怀。几乎每年宁波的普通市民中都会以自己的高尚情操谱写出爱的动人篇章,以至于“爱心城市”成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别称。

人民网“市民最满意城市”评选活动揭晓,宁波被评为“市民最满意城市”之一。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暨创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举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在会上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让文明创建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扎实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力争在2008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一流的硬环境和强大的软实力。

慈善助学蔚然成风。市慈善总会和宁兴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行慈善助学,向海曙、江东、江北、奉化等地的50名高校贫困新生发放了20万元的慈善助学金。宁波帅特龙车辆部件有限公司举行了500万元慈善扶贫基金成立签字仪式,主要用于螂州区洞桥镇助医、助学、助老、助困活动。“同一片蓝天下”广场公益活动举行。江北区文联书画家协会8位书画家捐献书画作品参与“和爱江北,真情助学”活动。

好人好事感动社会。安徽来甬务工人员徐义胜火海救人的事迹感动无数宁波市民,宁波市总工会授予他“宁波市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称号,共青团宁波市委向他颁发了“宁波青年五四奖章”,宁波市北仑区授予他见义勇为一等奖。徐义胜火中舍己救人事迹也引起了国内各大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骄傲》栏目组对徐义胜的英勇壮举做了专题报道。徐义胜荣膺2007年度“中国骄傲”获奖人物,央视第十套科教频道《文明中国》大型媒体行动再次将镜头对准宁波,《讲述》栏目选择了救火英雄徐义胜的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宁波全城对“新宁波人”关注的热潮。《公益行动》节目聚焦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以百姓的志愿服务故事为切入点,以新老宁波人共建共享和谐宁波为内容,全面展示宁波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倡导以人为本,关爱和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提升文明素质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新宁波人”虽然是宁波普通的一员,但他们以自己的高尚风貌丰富了宁波的城市文化内涵。

近年来,宁波因其经济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收获了为数可观的先进称号,客观上为城市积累了雄厚的品牌资源,为形成城市的文化品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宁波近年相继获得的城市称号有:首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全国再就业先进城市等。宁波的城市文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城市综合品牌增添新彩。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2007年发布的国内首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品牌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宁波人选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城市前10位。“2007零点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发布,宁波入围中国宜居城市十强,位列第五。由《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幸福工程组织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宁波再次从全国两百多个地级市中脱颖而出,与杭州、厦门、青岛等9城市一起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宁波新添的又一张“国字号”名片。宁波能够当选,正是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民的幸福感节节上升的结果。

特色文化品牌又有创获。“中国梁祝文化之乡”落户鄞州,鄞州由此成为宁波首个荣膺全国性民间文艺之乡称号的县(市)区。至此,我市在梁祝文化方面已拥有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传说、中国梁祝文化之乡、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中国梁祝文化网和梁祝爱情主题公园等六个影响广泛的文化品牌。由文化部、中国演出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评选活动揭晓,宁波大剧院荣获最佳演出场所金奖。这是宁波市首次在中国十大演出盛事评选活动中获奖。宁波美术馆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美术考级示范单位。天一阁则入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

工业品牌节节攀升。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名单揭晓,宁波共有27个产品荣登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榜单,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7个。至此,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6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截至2007年,我市还成功培育出“浙江名牌”产品187个,“宁波名牌”产品387个,名牌产品数居省内城市前茅。由中国品牌研究院主持评比的第二批619个“全国重点保护品牌”揭晓,宁波维科(宁波维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罗蒙(罗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个品牌榜上有名。至此,宁波已有6个品牌入选“全国重点保护品牌,首批300个“全国重点保护品牌”产生,其中我市有4个品牌入选,分别为波导(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宁波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方太(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大红鹰(宁波卷烟厂)。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公布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初选名单,全国共有833个产品入选,我市有30个产品上榜,遥居国内城市前列。

2007年,宁波文化发展总体上和谐均衡,在持续进步的基础上更加繁荣。城市文化建设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既向着高端层次拓展,同时又加大了对民生的文化需求的关注和重视。人才的凝聚带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文艺创作获奖频频。在优化文化设施的前提下,城市的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

近几年,宁波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功能,改善了城市的文化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丰富城市文化内蕴,培育文化市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继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之后,6月9日,宁波书城隆重奠基。宁波书城是宁波文化大市建设和实施“中提升”战略的重点工程,是三江六岸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甬江东岸片区开发的首期项目。宁波书城地块隔江与宁波老外滩和宁波美术馆相望,规划中的惊驾桥建成后,将会形成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美术馆与书城文化产业区融为一体的城市新的文化中心。宁波书城以“甬江边的城市书房”为主题,涵盖文化消费、文化传播、文化生产、文化休闲等诸要素。建成后的宁波书城将成为宁波新的城市名片和新的文化地标。

建设中的宁波博物馆将于2007年底竣工,有望在2008年正式开馆。6月,宁波市“十一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宁波帮博物馆”在宁波郡发祥地之一的宁波市镇海区隆重奠基。宁波帮博物馆将汇集整合宁波帮的历史人文资源,成为弘扬宁波商帮文化的重要举措。市重点文化设施项目东部新城文化广场上马。该项目是市政府为满足宁波市民文化需求而建的实事工程,也是实施“中提升”战略的重要举措。东部新城文化广场集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服务于一体,是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及演艺剧院、群艺馆集约整合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大型文化设施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宁波城市的文化功能,对繁荣宁波文化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目前国家文化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日益增长的旺盛渴求。宁波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改善了民生的文化需求。

全国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论坛在鄞州举行。宁波市鄞州区和成都市青羊区作为公共文化建设典型作了经验介绍,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鄞州区邱隘镇的文化城、方庄社区和回龙村的公共文化建设。首届全国乡镇文化建设论坛在余姚市举行。论坛以和谐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主题,就乡镇文化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当前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状况、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交流了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经验。两个论坛在宁波的召开,不但研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而且特别指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任重道远。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扎实展开。市文化部门对各级业余文体团队进行了普查并建立了数据库,建立健全了文化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和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基层文化管理人员和文艺骨干的培训截至2007年,全市有各类业余文化团体3400多个,聘任了社区(农村)文化指导员1900多名。公共文化产品多种多样,如“欢乐春节”、“激情五月”、“时尚十月”等节庆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民读书节开展了农民工图书流动站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艺术节吸引了大量市民的参与,各县(市)区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市图书馆创新载体,延伸领域,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宁波市从2001年开始创建社区阅览室,目前已建成社区示范阅览室107家,占全市社区总数的一半以上,平均每个阅览室有藏书3000册,报纸20种,期刊100种,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分享到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加大技术手段创新,开通网上借书和流动图书馆。目前,流动图书馆的服务点已增至45家,涵盖了社区、福利院、劳教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重点工程施工工地以及许多企事业单位。大力整合图书资源,实现馆际互借共享。积极拓宽办馆思路,创新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市图书馆协同全市公共图书馆共同推出文献借阅“卡卡通”服务,实现文献的通借通还,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宁波市图书馆积极参与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形成了以宁波市图书馆市级中心为主干,市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线电视、远程教育辅助网站和教育城域网络“四驾齐驱”的共享工程服务格局。全市累计建成基层服务点3358个,基本实现了共享工程对农村、城市社区和学校的全面覆盖。进一步扩容“天一讲堂”,由“名家论坛”、“市民大课堂”等主题系列讲座组成,并且做到周周有讲座,周末到图书馆听讲座已成为市民一项新兴的文化选择。

文化产业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支柱,在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而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含量高、资源占有少、经济效益高,被公认为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创意产业已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大大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创意产业的迅速成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趋势。

国家文化部出台的政策显示,文化创意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被列为以建设和谐文化为目的的文化体制改革的两个重要的方面予以大力推动。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布局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化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这对于资源要素制约日趋紧张的宁波经济来说,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形势所迫,也完全可以成为产业发展摆脱困境的新的增长点。发达的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将促进宁波成为具有城市智慧和城市灵魂的创新型城市。近几年,宁波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快速、持续的增长势头。据统计,2006年宁波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22.7万人,比2005年增长7.1%,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3%;资产总额达636.5亿元,增长15.1%;完成总产出445.3亿元,增长19.4%;实现增加值113.9亿元,比2005年增长25.5%,高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8.5个百分点。[2]从2007年的情况可以看出,宁波正试图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与主动权。

1.宁波第一个上规模的创意产业基地——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已在镇海庄市兴建。这是宁波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性举措,它无疑将促进宁波文化产业核心要素的生长。宁波创意产业协会成立,旨在推动宁波创意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促进创意产业企业的迅速成长。中国宁波世界创新工业设计展览会(WIDF2007)组委会吸收宁波市创意产业协会为本展执行承办单位之一。

2.“2007甬港经济合作论坛”上,创意产业成为实质性内容之一。宁波发展创意产业吸引了香港设计师浓厚兴趣,香港设计中心、雅历设计有限公司等20多家创意企业表示将与宁波开展产品创意设计合作。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和市经委签订了宁波市工业设计创意街区合作协议,浙江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国际设计中心与镇海区签约在宁波建设工程基地。宁波工业设计创意街区项目启动。宁波市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是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项目,街区位于甬江东南岸,属于宁波市中心最繁华的三江口核心区域,交通便利。项目用地共计约117亩,总投资超过10亿元,街区开发将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建设模式。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核心功能为:设计与创意机构集聚区,展示与交流,教育与培训。

但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状况来衡量,宁波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具体表现在,宁波的文化企业大多积聚在创意产业的下游产业链,大多处于生产复制环节,普遍存在上游原创不足,中游生产环节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下游市场营销能力不强的问题。根据国际惯例,文化创意支柱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应达到10%以上,而目前宁波的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只有4%左右,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影响力都表现微弱。

慈善事业是充满人性关怀的高尚事业,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宁波的慈善活动一直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据宁波市统计局的调查,宁波市民对“扶贫帮困”等方面的满意度超过九成,这体现了宁波慈善事业深厚的社会基础。宁波市获得的两个沉甸甸的称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首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宁波城市文化的突出风貌总是和人的精神和谐相关,这充分说明慈善爱心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和煦暖流,深深积淀于世道人心,一年一度的“慈善一日捐”成了激扬市民爱心的道德舞台。

从1999年开始,宁波市慈善总会每年举行一次“慈善一日捐”活动。8年来,“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善款6.3亿元,占市慈善总会募集善款总额的68.5%。据统计,2007、年“慈善一日捐”市本级(含宁波高新区、大榭开发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共募集善款1029.9万元,与2006年同比增加22.7%,其中单位和个人捐款587.7万元,建立冠名慈善基金的企业单位捐赠资金316.1万元,企业和单位定向救助捐款126.1万元。“和谐宁波·万人助学”活动从8月6日到31日,全市共助学结对19593名贫困学生,助学总金额达565.37万元。与2006年相比,2007年助学人数新增2843名,资金增加了117.96万元。助学规模也从1.6万人增加到1.8万人。截至11月3日,全市慈善助学共资助各类贫困学生14091名,助学金额累计达2100.08万元。通过慈善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善良,弘扬了爱心,另一方面也培植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了市民精神的升华。

2007年宁波的文化建设在高端和低端两个维度上表现突出。一方面大型的高层次文化活动促进了高“雅”文化的传播,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品位;另一方面低端的通“俗”文化的普及则满足了更广泛大众的文化需求。两者的兼顾不但不相冲突,更实际演绎了文化和谐、和谐文化的生动图景。

1.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演出面逐步扩大。如海曙区文化馆举办了广场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和“送戏进社区”等各类群众文艺活动459次,形成了“广场文化周周演、社区文化日日有”的良好氛围。江北区积极创新载体,通过搭建“田园城市大舞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展现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以文化促发展,打响现代“田园城市”品牌,展示现代“田园城市”风貌。镇海区各个村建成了“五个一”工程(一个灯光球场、一个露天戏台、一条健身路径、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室、一支特色文体队伍),让外来务工人员有得玩、玩得好。一个个文化阵地的建立,以及政府出资、企业赞助等灵活多样的“送文化”服务,让新镇海人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螂州区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魅力鄞州,共享和美》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举行。北仑区首届大港文化节《相约大港,和谐北仑》开幕。宁波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前三年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2007年放映目标比2006年增加1.5万场,达到2.5万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高层次的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也日趋活跃。中国交响乐团、日本冲绳歌舞剧团、瑞典北欧室内交响音乐会、法国梦幻音乐舞蹈剧、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等众多国内外艺术团体频繁来宁波献演,各种风格、各种形式和不同民族情调的艺术作品让宁波观众大开眼界,陶冶了情操,增进了艺术修养。宁波市政府将一对南宋文臣、武将石刻复制品赠送给佛罗伦萨市政厅,在大卫雕像的故乡佛罗伦萨安家落户。而继大卫雕像落户宁波之后,美丽的“朱丽叶”铜像又从意大利维罗纳市远渡重洋,落户宁波,作为两市文化交流的新使者被安放在宁波梁祝文化公园。

3.服装节也成了文化交流的舞台。在宁波第11届国际服装节期间举办了德国文化周,举行了中德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德国品牌服装服饰展览、德国电影展等一系列相关活动。本次服装节文化活动增添了市民广场社区活动,由俄罗斯和德国的表演团队共同演出一场极具欧陆风情的文艺晚会,同时德国民间艺术团队也将到场进行助兴表演。在此期间,安排到访演出的外国演出团队有德国策勒军乐团、圣彼得堡巴雅青年手风琴团和模范儿童舞蹈团,是历届服装节以来人社区演出的国外演出团队最多的一次。(www.xing528.com)

宁波市的文学艺术创作队伍人数不少,但长期以来文学创作的整体规模和质量与蒸蒸日上的城市地位和影响却很不相称。打造文艺“甬军”,繁荣文艺创作,创作文艺精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已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起码要求。宁波自2001年成立文化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后,相继制订了《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条例》,建立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责任制,修订完善了《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奖励办法》。在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宁波本土的文学艺术创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综观宁波2007年的文艺创作,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1.一批中年文艺家已成为文艺创作的中坚,在全国、省级文艺评奖中摘金夺银,成果卓著。以荣荣的诗集《看见》获鲁迅文学奖,艾伟的长篇小说《爱人有罪》入选第七届中国小说排行榜,谢志强获第三届小小说金麻雀奖等为标志,宁波的文学创作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他们已经成为各文学门类的领军人物。

2.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艺术群体。宁波市文联下属各艺术团体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前提,以文艺沙龙等形式,组成各类松散的文艺兴趣团体,共同探讨交流创作心得,举办各类活动。得益于这种氛围,他们中的部分作者和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以参赛为契机,鼓励会员创作。如文学方面连续组织五届“春天送你一首诗”主题诗歌征文,今年配合省纪委举办全国廉政小小说征文,结合迎接十七大、纪念建军80周年等重大节庆开展文学征文等。各种文艺赛事为文艺创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为激励他们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改革开放后的宁波,经历了一个先经济后文化的宏观发展历程。这个历程一方面昭示了宁波文化发展的后来居上的强劲势头,但也鲜明体现了宁波城市文化发展的先天不足。宁波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索,即文化的创新能力、公民的文化素质、文学艺术创作的规模和档次的内生作用仍相对薄弱,而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匹配。城市文化品牌的文化内蕴仍有待整合强化。

公共文化服务是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演进,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实现政府职能转换的结果。它体现了一个现代政府对自身功能的定位和责任的确认。文化权是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寓含着对公民“文化权利”的尊重,是对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包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任务。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培育长远消费需求,为产业发展奠定深厚基础的重大功能,而且将从根本上保护文化创造力,解放文化生产力。

城市的整体文化建设要进入大发展阶段有赖两个条件的实现:一个是经济的发展为民生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一个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有了充分的闲暇。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群众的文化需求就日益高涨,发展文化的社会基础就非常坚实。以宁波的现状而言,人均CDP已经接近8000美元,远远超出了文化消费的启动底线。实际的休闲时间也早已超过了正常的工作时间[3]。这昭示宁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应该说,宁波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并不落后,如从2002年宁波就开始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累计投入近5600万元用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投入134万元用于部分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其中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800多万元。这些举措使宁波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宁波市形成了有线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辅助网站、教育城域网络和配送服务器“四驾齐驱”的共享工程服务格局。

但宁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文化服务未能有效覆盖社会各个层次。当今社会阶层分化日趋复杂,不同社会阶层因物质生活条件、知识水平差异和文化教养不同,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也有所差别。从目前宁波宏观文化决策的倾向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致力于社会下层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带有“文化扶贫”和“文化救济”的性质。高端的文化服务则基本上留给了市场,对大量城市主流社会阶层——中产阶层的文化服务基本空缺。按照中国社会阶层的实际状况,中产阶层已成为城市人群的主体之一。[4]口果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还没有将这部分社会人群的文化需求提到议事日程,无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缺失。其次是,由于城乡及区域的隔阂,宁波的文化资源分布一向存在不平衡现象,农村或偏僻山乡的文化设施明显不足,宁波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仍不完整,甚至无法享受基本的文化服务。第三是,从文化大市建设的目标来看,宁波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较为薄弱,机制不够健全,公共产品不够丰富,服务机制较滞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文化的创造力未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转移支持力度,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对社会文化事业的投入。当然,文化事业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因此要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入,使得城市的文化事业变成全民共享的盛事[5]政府部门在致力公共文化服务向“下”的同时,应当加大对城市主流社会阶层的文化需求的重视。认真研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出发点,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以政府采购、补贴的方式,在农村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等活动。在城市继续完善“高雅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机制,向社会提供低价或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其次,要重点通过文化信息工程建设,普及文化知识,共享文化成果。充分保障和维护每个人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权益,帮助其提升文明素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第三,要努力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机会均等,文化资源占有的均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普遍提高,维护文化公平,使文化共享工程真正成为宁波基层文化建设中科技含量最高,信息资源含量最丰富,对群众吸引力最强的公'益性服务项目。上海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深圳市为了更好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门出台了《深圳市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并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定了基本的实施目标。这些都值得宁波借鉴。

文学艺术创作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因素之一,它是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成果,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风格,文学艺术的繁荣也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文化氛围的浓厚。宁波的文学艺术创作在近几年来稳步前进,文艺家总数和作品获奖数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共有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3014名,省会员895名,全国会员218名。单纯从数量上看,这个文艺队伍并不小,但从创作实践和整体水平上来看,还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少名家大作。尽管近年我市各文艺创作涌现出了一批引人注目的人才,一些作品也相继获得全国和省级奖项,但是还缺乏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艺术家,缺乏能提升宁波城市地位的名家大师,缺乏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尤其是令观众或读者耳熟能详的传世之作、经典之作。

2.文艺创作与宁波现实生活相游离,宁波本土的文艺家还没有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谱写出与宁波的历史和现实相称的伟大作品。宁波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宁波这方水土都造就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产生了为数可观的足以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土,形成了贯穿历史长河的独特人物群体。“宁波帮”的商业文化现象更使宁波地域文化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然而,以晋商、徽商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已出现不少,可是宁波的文艺工作者却没有将自己身边的这一深具内涵的题材化为艺术创作的对象。

3.相比于相对薄弱的文艺创作,宁波文艺批评的队伍几乎处于缺失的状态。创作和批评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因索,文艺创作的繁荣有赖于艺术家们的辛勤创作,这当然没错,但提升创作水平却寓不开高质量的鉴赏眼光的监督。同时,作为文艺市场主体的读者或观众群体也离不开批评舆论的培植,一个游离于批评状态之外的文艺创作必然会陷于创作的盲动之中。

要想改变宁波文艺创作的窘迫现状,推动我市文艺创作的进一步繁荣,首先必须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不但要在体制机制上强化管理,而且要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提出具体的目标,最终形成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艺甬军,为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文化精品创作离不开高索质的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利用外地人才的智慧,更要注意培养宁波的本土人才,合力打造文艺精品工程,使我市的文化大市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次,要加大文艺创作和人才培养的激励力度,鼓励出作品、出精品,出人才、出名人。要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加大“产前”投入,继续抓好对重点作家、艺术家创作的扶持,完善创作签约制,为他们开展创作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对有潜力的作家艺术家和创作题材,要舍得花本钱,帮助他们多出精品力作,鼓励成名成家。要改革文艺作品奖励办法。现行的两年一度的文联和协会两级评奖办法要进一步完善,不搞照顾,不搞平衡,要以作品说话。要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支持,逐步提高奖励力度,对优秀作品要予以重奖。第三,要培育和组织一支活跃的批评队伍,使批评成为繁荣文艺创作的有生力量。近两年,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先后在外省市组织著名批评家和知名学者研讨宁波作家艾伟、赵柏田等人的作品,借此提高宁波本土作家的创作水平并有效提升本土作家的文化知名度,这充分说明了创作和批评的依存关系。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力,是一个城市的魂魄。但城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不均衡性,往往城市中心文化资源集中,而城市边缘和周边乡村地区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种城乡文化的差别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整体的和谐稳定发展。从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来说,宁波已经完全可以将农村的文化发展纳入城市文化的整体进程加以统筹规划,先于全国一步使全体城乡民众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

总体上,宁波农村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城市文化还有某些滞后性,连续多年的送文化下乡其实也是一种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补偿,但在这当中也出现了某些不足与无奈。一是送文化和办文化的过程中,大多走的是城市文化的路子,与农民的文化需求不相符,常常出现“叫好不叫座,吃力不讨好”的现象。二是在节庆之日“送”去文化大餐,轰轰烈烈办文化活动,而平时的农村文化还是一片萧条之象,总体上农村文化依然很单调。三是农村文化部门的人才匮乏,文化的长效发展严重受阻。以乡镇(街道)文化站为例,全市14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在职人员为247人,平均每个乡镇(街道)仅1.7人,离文化站原有编制相差甚远。

要从根本上解决宁波农村文化的不足,必须培育好农村的文化土壤,唤起农村文化的活力。“种文化”的理念是值得推行的,把农民自主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使农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样农民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文化产品的享受者。

具体而言,让文化真正在农村生根发芽,还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

1.从外在环境来看,“种文化”既需要良好的农村“土壤”,还需要外界的扶持引导。“种文化”首先是从源头挖掘,让古老并处于湮没边缘的民间文化之脉得以延续。“种文化”也要善于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寻找文化的因子,因地制宜。政府部门应该把本乡本土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样式发掘出来,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并给予扶持,为农民搭建展示的平台,率先建设一批公共文化设施,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时要帮助农民们整理、选择、提高民间的初级文化形态,逐步升级升华乡土文化。

2.从内容上来讲,“种文化”时“种子”的质量很重要,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培养文化人才是关键,创新文化样式是源泉。要从农村中发掘文化人才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有地方特色的演出团体。比如慈溪市宗汉街道金堂村威风锣鼓就是金堂村从外地引来的一颗“文化种子”,如今它已经扎根于这块新的土壤,并让洒下汗水的人们收获了快乐。慈溪市长河镇垫桥村的巾帼铜管乐队、戏迷俱乐部等都很有特色。这样,在文化节目样式上就会有更高的艺术力量,不会出现单调划一的形式,而且也激发了农村文化的创造力。

3.“种文化”的过程还需要注意几个“结合”,形成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一是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形成文化产业化,让文体活动良性运转。“种”是生产,也应有经营的意义。文化种到市场里,就能获取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其二是本地农村文化与外来文化包括城市文化的互动和结合。支持农民“送文化”进城,形成城乡文化“唱对台戏”的对流,以及乡与乡之间的交流,使得种起来的乡土文化,在交往交流中,增强活力,得以不断提升。

4.形成一套“种文化”的激励措施,推动农村文化的大繁荣。一要形成农村文化人才成长机制的相关激励措施,在相关作品的评比、展演,以及如春晚、中秋文艺晚会、迎奥运等重大节庆文艺活动中,对“种文化”给以适度倾斜。二要开掘多渠道,购买农村文化产品。现在的文化经济政策,一般实行奖励、专项补助扶持等,这些渠道仍然必要,但应该适当推行“政府购买文化产品”的方式,并积极宣传推介农村文化产品走出去。乡村的文化之舟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根基性的,农民的愉悦和幸福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它的成长会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提升的良性循环。

美国著名品牌专家科勒(K.L.Keller)认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6]

近年来,宁波获得的城市品牌已为数不少,诸如首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全国再就业先进城市,再加上为数众多的“中国知名”和“中国驰名”商业品牌等等。可以说,宁波正在凭借这些品牌从一个区域性的工商城市跻身中国二线城市佼佼者的行列。据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宁波在“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等指标上的出色表现,入选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城市前1。位。这充分说明,宁波城市的品牌经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宁波拥有众多的城市品牌意味着在城市文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宁波在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宁波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却未尽如人意,外界对宁波城市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程度上。据媒体的随机调查,外界对宁波的了解仅限于三个方面:1.宁波人比较富裕;2.宁波的食物有特点(宁波汤圆、宁波海鲜);3.宁波出产服装。[7]这基本代表了宁波在外地人心目中的全部印象。

作为“品牌之都”的宁波与外地人心目中对宁波的一般认知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实际上揭示了宁波当前的城市文化仍处于弱势的“洼地”状态——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耍远大于它对外的文化扩散。文化的最终功能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促进创新,即体现人的发展;另一个是塑造生活,即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如果把宁波的已有城市品牌与杭州、青岛两市简单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宁波城市文化影响力的不足,主要是上述两个因素的弱化或缺失的所致。

宁波与青岛都是“中国品牌之都”,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国知名”和“中国驰名”品牌。从数量上看,宁波的“国字号”品牌并不逊色于青岛,如“雅戈尔”、“罗蒙”、“太平鸟”、“洛兹”、"BEIFA”(贝发)、“广博”、“海天”、“方太”、“奥克斯”等等,然而,要论到品牌的价值,宁波的中国知名品牌的含金量就明显显出不足了,如2006年仅一个“海尔”的品牌价值就达712亿元人民币,而宁波同年品牌价值最大的雅戈尔仅为91亿元人民币。一个“海尔”几乎是宁波众多知名品牌价值的总和,更别说青岛还拥有“青岛啤酒”、“海信”、“澳柯玛”和“双星”等品牌大鳄了。深藏在“海尔”的巨大价值背后的是城市的巨大的文化创新因素,这使青岛通过产业品牌占据了城市影响力的“制高点”。

而宁波与杭州比较,则从另一个方面提示了宁波城市品牌的文化不足。宁波城市的工商性质突出,尽管环境“宜居",但务实功利的传统并没有在历史上为城市打造出适于生活的精致方式。而杭州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称,南宋以来,杭州就是一个悠闲安逸的城市,富庶、优美、娴静,远离战争和贫困。杭州的山水美景历代都是文人骚客赞不绝口的吟诵题材。自然山水、人文故事把杭州雕琢成当仁不让的休闲之都。“西湖观光、宋城怀古、杭州乐园度假、杭州城里城外休闲娱乐”营造的精致优雅的生活方式的确是对杭州“休闲之都”城市品牌的最好诠释。

城市品牌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文化内涵和不可交易的专有功能。城市品牌以高度浓缩的形式,集中了一个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精惯1。在一定程度上,品牌是城市文化的旗帜,没有品牌的城市是文化力应匮乏的象征。概而言之,与杭州的城市品牌相比,宁波的城市品牌缺少独特性;与青岛的城市品牌相比,宁波的城市品牌缺乏文化的含金员。那么,塑造宁波的城市品牌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呢?

首先,从城市地理的禀赋来说,天然的深水良港是宁波无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凭借港口的优势,宁波也成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历史上宁波是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新时期宁波港的发展更为迅猛,是我国重点开发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拥有5000吨级至25万吨级泊位61座。2006年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已经突破3亿吨,位居中国内地港口第二位,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个港口有运输贸易往来。2006年8月,国务院批复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正式确定把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定位。东方大港的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从城市的文化传统来看,工商文化是宁波从诞生到现代,贯穿始终的城市灵魂。历史上随着唐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宁波对外贸易频繁,发展迅猛,兴盛的经济活动孕育着厚重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折射出来的精神就是务实守信、兼容开明、灵活变通。明清时期黄宗羲的“新四民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为工商活动的社会合理性作出了全新的诠释,这也成为近代宁波帮兴盛的文化先导。新时期宁波人正是凭着这种开放务实的工商文化引导,灵活变通,善于敏锐地把握发展节奏,从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快而有序的发展之路。工商文化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已成为宁波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追逐时尚是宁波当代城市的鲜明风格。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宁波开放的城市风格和逐步完善的文化设施,不断吸纳流行而富有活力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充满时尚的气息。宁波国际服装节期间已经连续几届举力、“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活动,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宁波的时尚风格。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全国复赛、总决赛于11月在宁波举行。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是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全国唯一常设的音乐综合性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新增奖项,它的成功设立将掀开流行音乐史上新的一页。大赛期间还举行了一系列音乐文化活动,国内著名音乐人李海鹰、金兆钧和付林将分别走进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宁波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举办音乐学术讲座。同时还将举办“中国首届酒吧音乐高峰论坛”,探讨中国酒吧音乐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酒吧音乐的公众关注度,为酒吧音乐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这些无疑为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繁荣注入无限生机,也为宁波这座现代化城市增添文化的时尚在素。

东方港城,工商重镇,时尚生活,这才是宁波城市品牌的文化精髓,从这三耍索整合宁波城市品牌,宁波的城市品牌才能树得住,叫得响,才能屹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之林,产生应有的影响。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注释

[1]这是以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所作的全年推论。

[2]宁波市政协,〈关于加快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东南商报.2007年11月30日(A3版)。

[3]据1997年对全国40个城市的调查,当年中国城市人口工作时间为301分钟/日,休闲时间为366分钟/日。10年后的今天,中国城市人口的休闲时间无疑只会增加。见王雅林、董鸿扬,《构建生活美》[M]第105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0年内中国内地中产阶层规模将达1亿》,http://news.sohu.com/20071208/n253870317.shtml,搜狐网,2007年12月08日。

[5]如宁波利时集团赞助“利时之约”高雅音乐会,就是企业对社会公益文化事业投入的一个代表事例。仅07年春季'利时之约"就在宁波音乐厅赞助演出了26场,共有13000余名市民欣赏到了高雅的音乐盛宴。

[6]转引自余明阳、姜炜,《城市品牌》[M]第39页,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

[7]卢磊、唐慧卿、沈朝晖,《北京街头的宁波印象》[N],宁波日报,2007年10月19日(A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