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失恋33天》投资1500万却创造3.5亿票房奇迹

《失恋33天》投资1500万却创造3.5亿票房奇迹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失恋33天》在中国首次将“索罗门营销”运用到电影营销当中,并取得了极大成功。“索罗门营销”由著名风投、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于2011年2月提出。

《失恋33天》投资1500万却创造3.5亿票房奇迹

【案例简述】

《失恋33天》在中国首次将“索罗门营销”运用到电影营销当中,并取得了极大成功。“索罗门营销”由著名风投、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合伙人约翰·杜尔于2011年2月提出。“索罗门营销”由“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三个单词的开头两个字母组合而成的,连起来说就是“社交本地移动”,即社交+本地化+移动。

当初《失恋33天》这部低成本小制作的电影,没有靠大名气的明星和大量广告投入,主要是靠前期微博上的口碑传播,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票房奇迹。

在这个国产电影每逢好莱坞大片必成炮灰的环境里,总投资不到1500万的《失恋33天》在四部好莱坞大片围追堵截之下,一举斩获了令人乍舌的3.5亿票房,是当初预估票房数的十倍还多。《失恋33天》的成功无疑给电影营销界打了一针兴奋剂,用不到1500万投入带来3.5亿票房,其中病毒化营销起到了关键作用。

《失恋33天》在网络世界大肆推广之前,做了一个主题名为《失恋物语》的系列病毒视频。制片方在全国7个城市分别拍摄了14个有关“我失恋了”的短片。让选中的年轻人亲述自己的失恋经历,作为病毒种子,以求引发共鸣。

这些短片引发了80、90后年轻人的热情互动。短片发到微博之后,赢来网友自发拍摄上传了20多个不同城市、不同方言、不同版本的《失恋物语》。网友的积极参与,让失恋物语成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流行话题,从而带动了大家对电影的关注。

加上《失恋33天》的剧本本身是网上的一个热门帖子,拥有150多万忠实粉丝,所以预告宣传很快就引爆了。

制片方趁热打铁,又策划了一个“失恋博物馆”的落地活动。在微博上征集各种分手信物,失恋后的心情感受,疗伤歌曲等,前后连贯的主题,令“失恋”话题深入群众,“失恋物语”系列在各大视频网站的播放量超过2000万,百度指数从13万被拉高到17万。其中,失恋信物“猫小贱”一度在网上卖疯了。

【营销亮点】

病毒在网上引爆,目标定位是关键。因为是小制作电影,所以《失恋33天》制片方最初的最低预期是2500万到3000万票房。宣传团队根据这个目标,圈定了两个范围——大学生和办公室白领。(www.xing528.com)

当时,大片深得传统渠道的青睐,更容易赢得报纸的大版面、电视栏目的邀约,以及门户网站的重要位置,小片的日子很难过。《失恋33天》宣传团队发现,年轻人其实对这些主流渠道并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就决定不和大片争夺常规渠道,而是选择了年轻人活跃度较高的新浪微博和人人网。

仅在微博平台,《失恋33天》除了打造官方微博,还打造了很多像失恋33天经典语录、失恋33天心语等微博号,这些号粉丝量都超过10万。通过庞大的微博矩阵,展开了同80、90后的话题互动。

后来的效果证明,《失恋33天》的人群定位非常精准:所有往院线打电话来订票的人,都对这个片子非常了解,是清一色的80后和90后。

【痛点解析】

该案例的爆品驱动因素:宣泄——情绪。

失恋是古老的话题,是年轻人的“硬需求”。年轻人在恋爱选择上相对开放,失恋成为了“国民现象”。但是,失恋的痛苦对于任何时代的人来说,都是绕不过的痛苦体验。失恋的人都需要宣泄,《失恋33天》抓住了这群人,第一次在网上营造平台,供大家释放情绪,一起笑着哭,一起互相治愈。

陈/轩/点/评

《失恋33天》前期宣传选的时机很好——2011年11月11日,这一百年一遇的世纪光棍节,在这一天发布失恋话题特别应景。《失恋33天》成功的意义还在于,它打破了国产电影“海报+售票窗口”的原始营销模式,成为后期电影宣传效仿的标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