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述】
游戏”Take This Lollipop(拿走这个棒棒糖)”是由恐怖片编剧&导演Jason Zada开发,开发初始目的是为万圣节预热,并通过此游戏给大家敲响注意隐私的警钟。
游戏“Take This Lollipop”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当你进入该家神秘网站,授权其连接你的Facebook账号,允许其读取个人资料后,就会看到令人尖叫的画面:小黑屋里一个面容极度扭曲的男子,正坐在电脑前浏览Facebook页面,他紧紧盯着你的主页,而且不断被你Facebook里面的照片、发文内容刺激着,当你在Facebook中透露出你居住的城市,这个男子便会在Google Map搜索,然后开车去找你,而且他车上后视镜的照片竟然就是你的Facebook大头贴。
在“Take This Lollipop”发布后对公众开放的24小时内,就有超过30万人授权其连接自己的Facebook账户,它也是至今为止Facebook史上成长最快速的应用。
【营销亮点】
“Take This Lollipop”广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预热时机选在了圣大节日。万圣节在国外属于重要节日之一,年轻人尤其喜欢在这个节日刷存在感。
万圣节有两个主题元素:小孩子要糖吃和以恐怖装扮吓人。“Take This Lollipop”集合了这两种重要元素:用棒棒糖吸引人关注,然后用恐怖片吓人。
棒棒糖是源自于西班牙的零食,广受孩童欢迎,口味众多,从甜到咸,是童年的经典甜点之一。几乎每个西方孩子都有吃棒棒糖的记忆,所以用可爱的棒棒糖做噱头很容易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而且,让一个人自己主导一个恐怖片,则让年轻人大呼过瘾。(www.xing528.com)
【痛点解析】
该案例的爆品驱动因素:猎奇——刺激。
“Take This Lollipop”重点关注的人群是喜欢浏览大量的新奇网页、玩新奇游戏、寻求新刺激的年轻群体,代表人群是80、90、00后这样的网民,他们比起上一代人更容易接受新信息。
可以说,“Take This Lollipop”成功的关键,在于足够惊悚刺激,提供了最有用的信息——保护好你的个人隐私。浏览个网页,居然让自己成了被追杀的主角,这成功引起了年起人的好奇:这是什么样的网页?
陈/轩/点/评
制造意外,是猎奇类爆品营销的精髓。该案例利用的是反差手段,与传统视频营销的主题不同,“Take This Lollipop”通过诱惑性的标题,塑造了极大反差的感官效果。它让关注者接受到了极大的反差刺激,陷入困惑、惊悚、刺激的情境中。很多人看了这一视频后表示:“先是被吸引,然后被吓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