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会计的基础要素的分析介绍

财务会计的基础要素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会计在其核算中必须对交易或者事项按不同的经济特征进行归类,并为每一个类别取一个相应的名称,这就是会计要素。它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也是财务报表的基本项目。资产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

财务会计的基础要素的分析介绍

1.财务会计要素定义及特征

财务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构成会计客体的基本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会计在其核算中必须对交易或者事项按不同的经济特征进行归类,并为每一个类别取一个相应的名称,这就是会计要素。它是财务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也是财务报表的基本项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列示了六类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按照它们各自反映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静态方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它们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所以又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另一类是从动态方面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它们构成利润表的基本框架,因此又称为利润表要素。

(1)资产。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资产必须是现实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即由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现实资产,未来交易或事项以及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现实资产,不得作为资产确认。例如,企业签订一份购销合同,计划购进材料一批,但材料交易尚未发生,不符合资产定义,不能将其确认为存货资产。

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一般来说,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对于企业来说,要拥有其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对于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对其不拥有所有权,但是能够被企业实际控制的,也应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企业对资产的拥有权或控制权,表明企业能够从该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如果企业既不拥有也不控制该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则不能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

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例如,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再如,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要将其转为其他会计要素。

(2)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在法律意义上需要强制执行,例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形成应付账款、企业向银行贷入款项形成借款、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当交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经营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相关责任,这些责任的承担将使企业履行合理的推定义务。例如,企业承诺的售出商品保修服务就属于推定义务,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②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③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是负债的本质特征。企业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形式偿还或以实物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以部分实物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

(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①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所有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的金额,即股本(或实收资本),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③留存收益,是指由企业利润转化而形成、归所有者共有的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是企业按规定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它一般又分为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进行各种分配以后,留在企业的未指定用途的那部分净利润。

(4)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收入把所有的经营和非经营活动的所得都看成是收入,就是说企业净资产增加的部分都看作收入,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以及资产收益等。狭义收入则仅仅把经常的、主体性的经营业务中取得的收入作为收入,即营业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和建造合同收入。企业营业收入按照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会计上通常所指的收入是狭义收入,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安装公司提供安装业务、软件公司为客户开发软件、租赁公司出租资产、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等都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明确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区分开来。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确认为利得。

②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但又不是所有者的投入。不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能确认为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也导致了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

③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应当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应当收到现金或者有权在未来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但是,并非所有的经济利益流入都是收入,比如投资者投入资本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但它只会增加所有者权益,而不能确认为收入。

(5)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费用认为费用包括各种费用和损失。而狭义的费用只包括为获取营业收入而提供商品或劳务而发生的耗费,也就是说,凡是同提供商品或劳务相联系的耗费才作为费用,狭义费用不包括损失。狭义费用和损失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会导致业主权益即资本的减少。所不同的是,狭义费用仅仅指与商品或劳务的提供相联系的耗费,但损失只是一种对收益的纯扣除。会计上通常所指的费用是狭义费用,主要包括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这里的日常活动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是一致。将费用定义为日常活动形成的,其目的是将其与损失相区别。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

②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不符合费用定义,不应当确认为费用。例如,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该购买行为虽然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但是并不会导致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减少,它使得企业的另外一项资产(存货)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就不能确认为费用。

③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虽然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是,该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显然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当确认为费用,应当排除在费用定义之外。

(6)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的大小代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通常情况下,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企业发生了亏损(利润为负),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滑坡。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利得和损失在会计处理中有两种计入方式:一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比如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一般都是通过“其他综合收益”账户进行核算的。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比如企业接受的财产捐赠、债务重组收益等计入营业外收入,导致利润的上升,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而税收罚款、滞纳金等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导致利润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是通过“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账户核算的。

2.财务会计要素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即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主要解决某一个项目应否确认、如何确认和何时确认三个问题,它包括在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和在会计报表披露中的最终确认。

第一阶段,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初始确认条件有:有关项目要确认为一项会计要素,必须符合该会计要素的定义;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这里的“很可能”表示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在50%以上;该项目具有的成本和价值以及流入或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不能可靠计量,确认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的项目就能够确认为某一会计要素。

第二阶段,会计报表披露中的最终确认。经过确认和计量后,会计要素必须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在报表中列示的条件是: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会计要素确认条件的项目,才能列示在报表中。会计最终确认的主要任务是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的数据来自日常记录;第二,对会计要素的表述既用数字表述,也用文字表述;第三,把账簿记录转化为报表的要素,有一个挑选、分类、汇总或细化的加工过程;第四,在财务报表中的表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www.xing528.com)

(1)资产要素的确认条件及列示。符合前述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2)负债要素的确认条件及列示。符合前述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在实务中,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于大量的估计。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如果企业承担了现时义务,但是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很小,就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与法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可以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以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通常在未来期间,有时未来期间较长,有关金额的计量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企业应当根据履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考虑有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3)所有者权益要素的确认条件及列示。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例如,企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资产定义且满足确认条件确认为资产后,就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当该资产的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也就可以确定了。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4)收入的确认条件及列示。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很多,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就存在差异。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即收入的确认至少符合以下条件:

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5)费用的确认条件及列示。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费用的定义外,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费用的确认条件是:

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是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予以确认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6)利润的确认条件及列示。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再加上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符合利润定义和利润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3.财务会计要素计量

所谓会计计量是指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且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纯粹的会计确认,也没有纯粹的会计计量,因此,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意义。计量是一个模式,它由两个要素构成,即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

(1)计量单位。任何计量都必须首先确定采用的计量单位。对会计计量来说,计量必须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单位的货币通常是指某国、某地区的法定货币,如人民币、美元、日元等。在不存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般都以名义货币作为会计的计量单位。名义货币计量的特点是,无论各个时期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发生变动,会计计量都采用固定的货币单位,即假设币值是稳定的。

(2)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种计量模式区别于另一种计量模式的标准就是计量属性。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会计计量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①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企业取得或建造某项财产物资时实际支付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是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②重置成本。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③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又称预期脱手价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

④现值。现值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减去为取得现金流入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现值,即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该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最能反映资产的经济价值。

⑤公允价值。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4年)第四十二条第五项修改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上述五种计量属性存在着一定关系。在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但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