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一地区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为人们所喜爱的,知名度较高地方风味饮食,人们依地域、风味特色将其称为某菜系。其中,鲁菜、川菜、苏菜、粤菜、徽菜、湘菜、闽菜、浙菜并称“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一、八大菜系的简介及发展
(一)湘菜
湘菜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浓,讲究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在长沙市郊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中,不仅发现有鱼、猪、牛等遗骨,而且还有酱、醋以及腌制的果菜遗物。唐宋以后,由于长沙曾是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因而湘菜系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套以炖、焖、煨、烧、炒、熘、煎、熏、腊等烹饪技术,成为我国著名的地方风味之一。解放以来,湘菜特色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湘菜的主要名菜有“东安子鸡”、“红煨鱼翅”、“腊味合蒸”、“面包全鸭”、“油辣冬笋尖”、“板栗烧菜心”、“五元神仙鸡”、“吉首酸肉”等。其中“红煨鱼翅”又名“组庵鱼翅”,是湖南地方名菜。烹调方法是用鱼翅加鸡汤、酱油等,用小火煨制而成,汁浓味鲜,以清鲜糯柔著名。清代光绪年间进士谭组庵十分喜欢吃此菜,其家厨便将黄煨鱼翅的制法作了改进,加上鸡肉、五花猪肉和鱼翅同煨,使鱼翅更加软糯爽滑,汤汁更加醇香鲜美。谭进士食之称赞不已,从此闻名天下。因此,菜为谭家家厨所创,故称为“组庵鱼翅”。清初明末此菜传到长沙,成为湖南名肴。
“五元神仙鸡”又名“五元全鸡”,古已有之。清代《调鼎集》曾有“神仙炖鸡”的记载。其制法是“治净,入钵,和酱油,隔汤干炖,嫩鸡肚填黄芪数钱,干蒸更益人”。这是以黄芪炖鸡,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故名“神仙鸡”。在同治年间已有“五元神仙鸡”,据传为曲园酒楼所制。开始也是用全鸡加黄芪蒸制,后来改加荔枝、桂圆、红枣、莲子、构杞子,入体加调味蒸制,名为“五元神仙鸡”。1938年日寇轰炸长沙,酒楼迁至南宁,李宗仁曾在该店大宴宾客。
1949年后曲园酒楼搬迁到北京,至今仍是首屈一指的湖南风味菜馆,“五元神仙鸡”仍是该店的特色名菜。
(二)鲁菜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山东水果产量居全国之首,仅苹果就占全国总产量40%以上。猪、羊、禽、蛋等产量也是极为可观。水产品产量也是全国第三,其中名贵海产品有鱼翅、海参、大对虾、加吉鱼、比目鱼、鲍鱼、天鹅蛋、西施舌、扇贝、红螺、紫菜等驰名中外。酿造业历史悠久,品种多,质量优,诸如洛口食醋、济南酱油、即墨老酒等,都是久负盛名的佳品。如此丰富的物产,为鲁菜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资源。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尚书·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说明至少在夏代,山东已经用盐调味;远在周朝的《诗经》中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渊远流长。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
鲁菜中的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独具风味,可能是继承古代善于做羹的传统;而胶东菜以海鲜见长,则是承袭海滨先民食鱼的习俗。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夫子,还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张,如“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馁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说明当时的鲁菜已经相当讲究科学、注意卫生,还追求刀工和调料的艺术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
秦汉时期,山东的经济空前繁荣,地主、富豪出则车马交错,居则琼台楼阁,过着“钟鸣鼎食,征歌选舞”的奢糜生活。根据“诸城前凉台庖厨画像”,可以看到上面挂满猪头、猪腿、鸡、兔、鱼等各种畜类、禽类、野味,下面有汲水、烧灶、劈柴、宰羊、杀猪、杀鸡、屠狗、切鱼、切肉、洗涤、搅拌、烤饼、烤肉串等,各种忙碌烹调操作的人们。这幅画所描绘的场面之复杂,分工之精细,不啻烹饪操作的全过程,真可以和现代烹饪加工相媲美。北魏的《齐民要术》对黄河流域,主要是山东地区的烹调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不但详细阐述了煎、烧、炒、煮、烤、蒸、腌、腊、炖、糟等烹调方法,还记载了“烤鸭”、“烤乳猪”等名菜的制作方法。此书对鲁菜系的形成、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历经隋、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锤炼,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的代表,以至宋代山东的“北食店”久兴不衰。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吴苞、崔浩、段文昌、段成式、公都或等,都是著名的烹饪高手或美食家,他们对鲁菜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到元、明、清时期,鲁菜又有了新的发展。此时鲁菜大量进入宫廷,成为御膳的珍品,并在北方各地广泛流传。清高宗弘历曾八次驾临孔府,并在1771年第五次驾临孔府时,将女儿下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同时赏赐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给孔府,这更促使鲁菜系中的奇葩“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鲁菜系逐渐形成包括青岛在内,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内的济南派两个流派。并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胶东菜擅长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鲜夺人,偏于清淡;选料则多为明虾、海螺、鲍鱼、蛎黄、海带等海鲜。其中名菜有“扒原壳鲍鱼”,主料为长山列岛海珍鲍鱼,以鲁菜传统技法烹调,鲜美滑嫩,催人食欲。其他名菜还有蟹黄鱼翅、芙蓉干贝、烧海参、烤大虾、炸蛎黄和清蒸加吉鱼等。
济南派则以汤著称,辅以爆、炒、烧、炸,菜肴以清、鲜、脆、嫩见长。其中名肴有清汤什锦、奶汤蒲菜,清鲜淡雅,别具一格。而里嫩外焦的糖醋黄河鲤鱼、脆嫩爽口的油爆双脆、素菜之珍的锅豆腐,则显示了济南派的火候功力。清代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将猪大肠洗涮后,加香料开水煮至软酥取出,切成段后,加酱油、糖、香料等制成又香又肥的红烧大肠,闻名于市。后来在制作上又有所改进,将洗净的大肠入开水煮熟后,入油锅炸,再加入调味和香料烹制,此菜味道更鲜美。文人雅士根据其制作精细如道家“九炼金丹”一般,将其取名为“九转大肠”。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撒火腿片、姜片及汆好的青菜叶,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旧时此菜上席即开锣唱戏,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听戏,热闹非凡,也奢侈至极。
(三)川菜
川菜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蜀国则“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在战国时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种青铜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见一斑。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四川为“蜀都”。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烹饪业的进步和发展,使蜀中的专业食店、酒肆增多。“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则是进步和变化的佐证。这时专业烹饪人员增多,烹饪技术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聚居于城市的达官显宦、豪商巨富、名流雅士越来越讲究吃喝享受。他们对菜的式样、口味要求更高,对川菜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川菜特别重视鱼和肉的烹制。曹操在《四时食制》中,特别记有“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黄鱼“大数百斤,骨软可食,出江阳、犍为。”还提到“蒸鲇”,可见当时已有清蒸鲶鱼的菜式。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对1500多年前川菜的烹饪技艺和宴席盛况描绘为“若其旧俗,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
唐代诗仙、诗圣都和川菜有不解之缘。诗仙李白幼年随父迁居锦州隆昌,即现在的四川江油青莲乡,直至25岁才离川。在四川近20年生活中,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厨师宰鸭后,将鸭放入盛器内,加酒等各种调料,注入汤汁,用一大张浸湿的绵纸,封严盛器口,蒸烂后保持原汁原味,既香且嫩。天宝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供奉翰林。他以年轻时食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用百年陈酿花雕、枸杞子、三七等蒸肥鸭献给玄宗。皇帝非常高兴,将此菜命名为“太白鸭”。诗圣杜甫长期居住四川草堂,在他《观打鱼歌》中唱出了关于“太白鸭”的赞美诗歌。
宋代川菜越过巴蜀境界,进入东都,为世人所知。无独有偶,宋代也有两位大文学家、词人同川菜有千丝万缕的情思,那就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陆游。苏轼从小受川菜习惯的影响,在苏轼的诗歌中,写以蔬菜入馔的特别多,如“秋来霜露满冬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白菘类羔羊,冒土出熊掌”。这些诗作写出了诗人对川菜的怀念,真不愧为著名的美食家。苏东坡不但撰写了脍灸人口的《老饕赋》,还创制了东坡肉、东坡羹和玉糁羹等佳肴,为川菜作出可贵的贡献。享年85岁的陆放翁在为官从政与爱情生活方面皆不如意,但其高寿应当是受益于豁达的气度和合理的饮食。陆游虽是浙江人,却奉皇命在46岁时人蜀,54岁出川。其间九年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时期,虽“孝宗念其久外,趣召东下,然心固未尝一日忘蜀也”。尤其是四川的饮食使他难忘。从唐宋两代文豪遗篇中可见在此期间川菜的风味。
元、明、清建都北京后,随着人川官吏增多,大批北京厨师前往成都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地方菜系。明末清初,川菜用辣椒调味,使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香辛”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清乾隆年间,四川罗江著名文人李调元在其《函海·醒园录》中就系统地搜集了川菜的38种烹调方法,如炒、滑、爆、煸、溜、炝、炸、煮、烫、糁、煎、蒙、贴、酿、卷、蒸、烧、焖、炖、摊、煨、烩、淖、烤、烘、粘、汆、糟、醉、冲等,以及冷菜类的拌、卤、熏、腌、腊、冻、酱等。不论官府菜,还是市肆菜,都有许多名菜。清同治年间,成都北门外万福桥边有家小饭店,面带麻粒的陈姓女店主用嫩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烹制的佳肴麻辣、鲜香,十分受人欢迎,这就是著名的“麻婆豆腐”,后来饭店也改名为“陈麻婆豆腐店”。
贵州籍的咸丰进士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因镇守边关有功,被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他很喜欢吃用花生和嫩鸡丁肉做成的炒鸡丁,流传入市后成为“宫保鸡丁”。晚清以来,川菜逐步形成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的特征。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类菜肴组成完整的风味体系。其风味则是清、鲜、醇、浓并重,并以麻辣著称。对长江上游和滇、黔等地均有相当的影响。现在,川菜的踪迹已遍及全国,以至海外,有“味在四川”之誉。
川菜以成都和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所用的调味品既复杂多样,又富有特色;尤其是号称“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葱、姜、蒜,醋、郫县豆瓣酱的使用频繁及数量之多,远非其他菜系能相比。特别是“鱼香”、“怪味”更是离不开这些调味品,如用代用品则味道要打折扣。川菜有“七滋八味”之说,“七滋”指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即是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烹调方法共有38种之多。在口味上川菜特别讲究“一菜一格”,且色、香、味、形俱佳,故国际烹饪界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川菜名菜还有灯影牛肉、樟茶鸭子、毛肚火锅、夫妻肺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300多种。
其中“灯影牛肉”制作方法与众不同,风味独特;是将牛后腿上的犍子肉切成薄片,撒上炒干水分的盐,裹成圆筒形晾干,平铺在钢丝架上,进烘炉烘干,再上蒸笼蒸后取出,切成小片复蒸透。最后下炒锅炒透,加入调料,起锅晾凉,淋上麻油才成。此菜呈半透明状,薄如纸,红艳艳,油光滑,放在灯下可将牛肉片的红影子映在纸上或墙上,好似演灯影戏。“夫妻肺片”是成都地区人人皆知的一道风味菜。相传本世纪30年代,有个叫郭朝华的小贩,和妻子制作凉拌牛肺片,串街走巷,提篮叫卖。人们谑称其为“夫妻肺片”,沿用至今。
“东坡墨鱼”是四川乐山一道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的风味佳肴。墨鱼并非海中的乌贼鱼,而是乐山市凌云山、乌龙山脚下的岷江中一种嘴小、身长、肉多的墨皮鱼,又叫“墨头鱼”。相传苏东坡去凌云寺读书时,常去凌云岩下洗砚,江中之鱼食其墨汁,皮色浓黑如墨,人们称之为“东坡墨鱼”;并将其和江团、肥浣称为川江三大名鱼,成为川菜的特色名菜。“清蒸江团”人称嘉陵美味,上等佳肴。抗战期间,四川澄江镇上的韵流餐厅名厨张世界、郑祖华烹制的“叉烧江团”、“清蒸江团”等菜肴名闻遐迩。冯玉祥将军赴美考察水利之前也曾到韵流餐厅品尝江团,食后赞扬说“四川江团,果然名不虚传”。
(四)徽菜
徽菜由安徽省的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地方菜构成。沿江菜以芜湖、安庆的地方菜为代表,以后传到合肥地区,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沿淮菜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方风味菜肴构成。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即古代的徽州。后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旺,饮食业发达,徽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屯溪,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高宗曾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额。徽菜系在烹调技艺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其名菜有火腿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无为熏鸡、符离集烧鸡、问政笋、黄山炖鸽等。其中“火腿炖甲鱼”又名“清炖马蹄鳖”,是徽菜中最古老的传统名菜。采用当地最著名的特产“沙地马蹄鳖”炖成。相传南宋时,上至高宗,下至地方百官都品尝过此菜。明、清时一些著名诗人、居士都曾慕名前往徽州品尝“马蹄鳖”之美味,因而享誉全国成为安徽特有的传统名菜。相传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无为县的厨师将鸡先熏后卤的独特制法,使鸡色泽金黄油亮,皮脂丰润,美味可口,独具一格,称为“无为熏鸡”。
后来渐传至安徽其他地区,到清末已传遍全省。“符离集烧鸡”源于山东的德州扒鸡,最早叫红鸡,是将鸡加调味煮烧后,搽上一层红米曲,当时并无很大名气。本世纪三十年代,德州管姓烧鸡师傅迁居符离集镇,带来德州五香脱骨扒鸡的制作技术。他改进红鸡选料,并增加许多调味品,使鸡色泽金黄,鸡肉酥烂脱骨,滋味鲜美,符离集烧鸡逐渐成名。其中以管、魏、韩三家烧鸡店最为出名。于是,符离集烧鸡遂与德州扒鸡齐名,享誉中外。
(五)闽菜
闽菜亦是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兼顾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新、和醇、荤香、不腻的风味特色,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隅,依山傍海,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其山区地带林木参天,翠竹遍野,溪流江河纵横交错;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辽阔。地理条件优越,山珍海味富饶,为闽菜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烹饪资源。这里四处盛产稻米、糖蔗蔬菜、瓜果,尤以龙眼、荔枝、柑桔等佳果誉满中外。山林溪涧有闻名全国的茶叶、香菇、竹笋、莲子、薏苡仁米,以及麂、雉、鹧鸪、河鳗、石鳞等山珍美味;沿海地区则鱼、虾、螺、蚌等海产佳品丰富,常年不绝。据明代万历年间的统计资料,当时当地的海水产品计270多种,而现代专家的统计则有750余种。清代编纂的《福建通志》中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青齐”的记载。
闽菜历来以选料精细,刀工严谨,讲究火候、调汤、佐料,和以味取胜而著称。其烹饪技艺,有四个鲜明的特征,一是采用细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质地的原料,达到入味透彻的效果。故闽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如凉拌菜肴“萝卜蜇”,将薄薄的海蜇皮,每张分别切成2~3片,复切成极细的丝,再与同样粗细的萝卜丝合并烹制,凉后拌上调料上桌。此菜刀工精湛,海蛰与萝卜丝交融在一起,食之脆嫩爽口,兴味盎然。
“鸡茸金丝笋”是将冬笋切成三根头发丝粗细的“金丝笋”,每100g冬笋要切500g~600g条细丝,切得长短一致,粗细均匀。这样冬笋才能和鸡茸、蛋液等料拌成的糊融为一体。经巧妙烹炒后,鸡茸与笋丝之味特佳。此菜经历百年,盛名不衰。二是汤菜居多,变化无穷。闽菜多汤由来已久,这与福建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密切相关。闽菜始终将质鲜、味纯、滋补联系在一起,而在各种烹调方法中,汤菜最能体现原汁原味,本色本味。故闽菜多汤,目的在于此。
闽菜的“多汤”,是指汤菜多,而且通过精选各种辅料加以调制,使不同原料固有的膻、苦、涩、腥等味得以摒除,从而又使不同质量的菜肴,经调汤后味道各具特色,因而有“一汤变十”之说。如干鱿鱼味腥,须经水发之法去除,否则也不适应烹制脆嫩菜肴所需。但一经水发,又失去鱿鱼的本味,必须另行调制鱿鱼汤,使之达到质量和味道俱存的效果。
“鸡汤汆海蚌”时,鲜海蚌汁咸,要经过加工处理。但如洗净,又过于清淡。所以,将蚌肉经细腻的刀工片成大薄片,在沸水锅里汆成至八成熟,盛入汤碗,再冲入咸淡适宜的热鸡汤。这样的蚌肉清鲜脆嫩,且有鸡汤醇香美味,二者相得益彰。细嚼缓呷,香鲜融为一体。三是调味奇异,别具一格。闽菜偏甜、偏酸、偏淡,这与福建有丰富多彩的佐料以及其烹饪原料多用山珍海味有关。偏甜可去腥膻,偏酸爽口,味清淡则可保其质地鲜纯。闽菜名肴“荔枝肉”、“甜酸竹节肉”、“葱烧酥鲫”、“白烧鲜竹蛏”等均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偏甜、偏酸、偏清淡的特征。四是烹调细腻,雅致大方。闽菜的烹调技艺,不但蒸、炒、炖、焖、汆、煨等法各具特色,而且以炒、蒸、煨技术称殊。在餐具上,闽菜习用大、中、小盖碗,十分细腻雅致。“炒西施舌”、“清蒸加力鱼”、“佛跳墙”等名肴都鲜明地体现了闽菜的特征。其中尤以“佛跳墙”为甚,其选料精细,加工严谨,讲究火工与时效,以及注重煨制器皿等特色,使之成为名扬中外的美馔佳肴。
闽菜起源于福建闽侯县,由福州、闽南的厦门、闽西的泉州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其中以福州菜为主要代表。福州菜清鲜、淡爽,偏于甜酸,尤其讲究调汤。另一特色是善用红糟作配料,具有防腐、去腥、增香、生味、调色的作用。在实践中,有炝糟、拉糟、煎糟、醉糟、爆糟等十多种,尤以“淡糟炒香螺片”、“醉糟鸡”、“糟汁汆海蚌”等名肴最负盛名。闽南菜除新鲜、淡爽的特色外,还以讲究作料,善用甜辣著称。最常用的作料有辣椒酱、沙茶酱、芥末酱、桔汁等。其名菜有“沙茶焖鸭块”、“芥辣鸡丝”、“东壁龙珠”等均具风味。闽系菜偏咸、辣,多以山区特有的奇珍异味为原料,如“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有浓郁的山乡色彩。
“佛跳墙”是闽菜中最著名的古典名菜,相传始于清道光年间。百余年来,一直驰名中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特色菜之一。“东壁龙珠”是一道取用地方特产烹制的特殊风味名菜。福建泉州名刹开元寺中有几棵龙眼树,相传已有千余年历史;树上所结龙眼,是稀有品种“东壁龙眼”,其壳薄核小,肉厚而脆,甘冽清香,有特殊风味,享誉国内外。
“炒西施舌”采用福建长乐漳巷的特产海蚌烹制。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其妻派人偷偷将西施骗出来,用石头绑在西施身上,把她沉入海底。从此沿海泥沙中便有种类似人舌的海蚌,传说是西施的舌头,故称其为“西施舌”。福建地区很早就有人用此蚌来做美味佳肴。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闽时,曾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的神品。西施舌无论汆、炒、拌、炖,都具清甜鲜美的味道,令人难忘。
(六)粤菜
粤菜也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而且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出不同的口味已相当了解。唐代诗人韩愈曾被贬至潮州,在他的诗中描述潮州人食鲎、蛇、蒲鱼、青蛙、章鱼、江瑶柱等数十种异物,感到很不是滋味。但到南宋时,章鱼等海味已是许多地方菜肴的上品佳肴。在配料和口味方面,采用生食的方法。到后来生食猪牛羊鹿已不多,但生食鱼片,包括生鱼粥等的习惯保留至今。而将白切鸡以浸熟,大腿骨带微血为准,则于今仍是如此。将粤菜的刀工精巧,配料讲究相得益彰,口味注意清而不淡诸特点,表现具足。
粤菜还善于取各家之长,常学常新。苏菜系中的名菜松鼠鳜鱼,饮誉大江南北,但不能上粤菜宴席。虽粤人喜食鼠肉,但鼠辈之名不登大雅之堂。粤菜名厨运用娴熟的刀工将鱼改成小菊花型,名为菊花鱼。如此一改,能一口一块,用筷子及刀叉食用都方便、卫生,苏菜经过改造,便成了粤菜。此外,粤菜烹调方法中的泡、扒、烤、氽是从北方菜的爆、扒、烤、汆移植而来。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类方法改进之后形成的。但粤菜的移植,并不生搬硬套,乃是结合广东原料广博、质地鲜嫩,人们口味喜欢清鲜常新的特点,加以发展,触类旁通。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将原料调味后,烤至酥烂,推芡打明油上碟,称为清扒。而粤菜的扒,却是将原料煲或蒸至腻,然后推阔芡扒上,表现多为有料扒。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鸭、鸡丝扒肉脯等。广东的饮食文化与中原饮食文化一脉相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上曾有多个另立王朝的中原人。历代王朝派来治粤和被贬的官吏等,都带来北方的饮食文化,其间还有许多官厨高手或将他们的技艺传给当地的同行,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设店营生,将各地的饮食文化直接介绍给岭南人民,使之成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以后,广州成为中西海路的交通枢纽;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商船结队而至。当时广州地区的经济与内陆各地相比,发展较快。
较为著名的有贵联升的满汉全席、香糟鲈鱼球,聚丰园的醉虾、醉蟹,南阳堂的什锦冷盘、一品锅,品容升的芝麻球,玉波楼的半斋炸锅巴,福来居的酥鲫鱼,万栈堂的挂炉鸭,文园的江南百花鸡,南园的红烧鲍片,西园的鼎湖上素,大三元的红烧大裙翅,蛇王满的龙虎烩,六国的太爷鸡,愉园的玻璃虾仁,华园的桂花翅,北国的玉树鸡,旺记的烧乳猪,新远来的鱼云羹,金陵的片皮鸭,冠珍的清汤鱼肚,陶陶居的炒蟹,菜根香的素食,陆羽居的化皮乳猪、白云猪手,太平馆的西汁乳鸽等。
粤菜系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隶属广东之后,又受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故潮州菜接近闽、粤,汇两家之长,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鲜见长,汤类、素菜、甜菜最具特色。刀工精细,口味清纯。东江菜又名客家菜,因客家原是中原人,在汉末和北宋后期因避战乱南迁,聚居在广东东江一带。其语言、风俗尚保留中原固有的风貌,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有独特的乡土风味。
粤菜还有一派海南菜,菜的品种较少,但具有热带食物特有的风味。粤菜系在烹调上以炒、爆为主,兼有烩、煎、烤,讲究鲜、嫩、爽、滑,曾有“五滋六味”之说。“五滋”即香、松、臭、肥、浓,“六味”是酸、甜、苦、辣、咸、鲜。同时注意色、香、味、形。许多广东点心是用烘箱烤出来的,带有西菜的特点。粤菜的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猪、龙虎斗、太爷鸡、护国菜、潮州烧鹰鹅、猴脑汤等百余种。其中“烤乳猪”是广州最著名的特色菜。早在西周时代,烤乳猪即为“八珍”之一。清代烤乳猪传播各地,但如今却在广东闻名。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烹调制作方面不断有所改进,真正达到“色如琥珀,又类真金”,并皮脆肉软,表里浓香,适合南方人的口味。
(七)苏菜
苏菜即江苏地方风味菜。江苏是名厨荟萃的地方,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和第一座以厨师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这里。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铿,又名彭祖。夏禹时代,“淮夷贡鱼”,淮白鱼直至明清均系贡品。“菜美之者,具区之菁”,商汤时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时齐国的易牙曾在徐州传艺,由他创制的“鱼腹藏羊肉”千古流传,是为“鲜”字之本。专诸为刺吴王,在太湖向大和公学“全鱼灸”,其中之一就是现在苏州松鹤楼的“松鼠鳜鱼”。汉代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上发明了豆腐,首先在苏、皖地区流传。汉武帝逐夷民至海边,发现渔民所嗜“鱼肠”滋味甚美,南宋时期的明帝也酷嗜此食。其实“鱼肠”就是乌贼鱼的卵巢精白。名医华佗在江苏行医时,与其江苏弟子吴晋均提倡“火化”熟食,即食物疗法。梁武帝萧衍信佛,提倡素食,以面筋为肴。晋人葛洪有“五芝”之说,对江苏食用菌影响颇大。南宋时吴僧赞宁作《笋谱》,总结食笋的经验。豆腐、面筋、笋、蕈号称素菜的“四大金刚”。这些美食的发源都与江苏有关。南北朝时南京“天厨”能用一个瓜做出几十种菜,一种菜又能做出几十种风味来。此外,腌制咸蛋、酱制黄瓜,在1500年前就已载入典籍。
天下名城号称“扬一益二”,益州即今日的四川,繁荣的市场促进了苏菜系烹饪技艺的发展。隋唐松江的“金齑玉脍”,糖姜蜜蟹;苏州的玲珑牡丹齑,扬州的缕子脍,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肴。苏菜系的主食、点心在五代时即有“健康七妙”之称。其米饭粒粒分明,柔而不烂,可以擦台子;面条筋韧,可以穿结成带而不断;饼薄透明,可以映字;馄饨汤清,可注砚磨墨;馓子既香又脆,“嚼得惊动十里人”,足见技艺之高妙。宋代以来,苏菜的口味有较大的变化。原来南人菜咸而北方菜甜,江南进贡到长安、洛阳的鱼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城,中原大批士大夫南下,带来了中原风味的影响。苏、锡今日的嗜甜,由此而滥觞。
江苏人素有“吃草”之名,高邮王盘有专著,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也有所反映。江南食馔中增加了满蒙菜点,有了“满汉全席”。饮料中则是香露崭露头角。《红楼梦》中宝玉所食木樨香露,董小宛手制玫瑰香露;虎丘山塘肆所售香露均为当时滋神养体,又能使人齿颊留芳的美食。在酒楼之外,又出现大量的茶馆,乾隆以来茶风更盛。1840年后,通商口岸出现了西餐,且有中西合璧的餐厅。据杭州徐珂所辑《清稗类钞》中记载“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十个名城,”半数在江苏。
苏菜系由淮扬、苏锡、徐海三大地方风味菜肴组成,以淮扬菜为主体。淮扬地处苏中,东至海启通泰盐阜,西至金陵六合,南及京口金坛,北达两淮。淮扬菜的特点是选料严谨,注意刀工和火工,强调本味,突出主料,色调淡雅,造型新颖,咸甜适中,口味平和,故适应面较广。在烹调技艺上,多用炖、焖、煨、焐之法。其中南京菜以烹制鸭菜著称,镇、扬菜以烹鸡肴及江鲜见长;其细点以发酵面点、烫面点和油酥面点取胜。苏锡菜包括苏州、无锡一带,西到常熟,东到上海、松江、嘉定、昆山都在这个范围内。上海菜专指上海人自称的本帮,不算其他海派菜。苏锡菜与淮扬菜有同有异,其虾蟹莼鲈,糕团船点味冠全省,茶食小吃,尤优于苏菜系中其他地方风味。其菜肴注重造型,讲究美观,色调绚丽,白汁清炖独具一格,兼有糟鲜红曲之味,食有奇香;口味上偏甜,无锡尤甚。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味。徐海菜原近齐鲁风味,肉食五畜俱用,水产以海味取胜。菜肴色调浓重,口味偏咸,习尚五辛,烹调技艺多用煮、煎、炸等。
近年来,三种地方风味菜均有发展和变化。淮扬菜由平和而变为略甜,似受苏锡菜的影响。而苏锡菜尤其是苏州菜口味由偏甜而转变为平和,又受到淮扬菜的影响。徐海菜则咸味大减,色调亦趋淡雅,向淮扬菜看齐。在整个苏菜系中,淮扬莱仍占主导地位。
苏菜的名菜众多,如淮安的长鱼席,即黄鳝席,品种达百种之多。扬州的三套鸭、溜子鸡、卤鸡、清炖甲鱼、火煮干丝、糖醋鳜鱼、双皮刀鱼、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镇江的水晶肴蹄、清蒸鲥鱼,靖江的肉脯,宜兴的汽锅鸡,南京的金陵盐水鸭、炖菜核、板鸭、松子肉、凤尾虾、蛋烧卖,苏州的松鼠鳜鱼、三虾豆腐、白汁元鱼、莼菜塘鱼片、胭脂鹅、八宝船鸭、雪花蟹汁、油爆大虾,常熟的叫花子鸡,无锡的镜箱豆腐、樱桃肉、梁溪脆鳝,徐州的狗肉,板浦的荷花铁雀等等。
其中三套鸭系传统名菜,清代《调鼎集》曾记载套鸭制作方法,为“肥家鸭去骨,板鸭亦去骨,填人家鸭肚内,蒸极烂,整供”。后来扬州的厨师又将湖鸭、野鸭、菜鸽三禽相套,用宜兴产的紫砂烧锅,小火宽汤炖焖而成。家鸭肥嫩,野鸭香酥,菜鸽细鲜,风味独特。
扬州煮干丝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乾隆六下江南,扬州地方官员聘请名厨为皇帝烹制佳肴,其中有一道“九丝汤”,是用豆腐干丝加火腿丝,在鸡汤中烩制,味极鲜美。特别是干丝切得细,味的渗透较好,吸入各种鲜味,名传天下,遂更名“煮干丝”。与鸡丝、火腿丝同煮叫鸡火干丝,加开洋为开洋干丝,加虾仁则为虾仁干丝。文思豆腐也始于乾隆年间,狮子头相传始于隋朝。隋炀帝到扬州观琼花后,对扬州的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命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佳肴,即松鼠鳜鱼、金钱虾饼、象牙鸡条、葵花献肉。皇帝赞赏不已,赐宴群臣。从此,这些菜传遍大江南北。
在唐朝,郇国公府中名厨受“葵花献肉”的启示,将巨大的肉圆制成葵花状,造型别致,犹如雄狮之头,可红烧,也可清炖;清炖较嫩,加入蟹粉后成为“清炖蟹粉狮子头”,盛行于镇扬地区。水晶肴蹄又名镇江肴肉,相传300多年前,镇江酒海街有家小酒店的店主在大热天买回四只猪蹄,欲用盐腌制,结果却误用其岳父用以制鞭炮的硝。谁知肉质未变,反而腌得更硬结味香,肉红蹄白。用清水泡后,焯水过清,再入锅后加葱姜、花椒、茴香、桂皮,加水焖煮。本想高温去毒,不料香气扑鼻。香气吸引了神仙张果老,变成白发老翁来购,四只肴蹄吃了三只半,店主食了剩下的半只,只觉得味极鲜美,此后便用这种方法来制作肴肉。金陵盐水鸭是南京的名菜,当地盛行以鸭制肴,曾有“金陵鸭馔甲天下”之说。明朝建都金陵后,先是出现金陵烤鸭,接着就是金陵盐水鸭。此菜用当年八月中秋时的“桂花鸭”为原料,用热盐、清卤水复腌后,取出挂荫凉处吹干,食用时在水中煮熟,皮白肉红,香味足,鲜嫩味美,风味独特,同明末出现的“板鸭”齐名,畅销大江南北。梁溪脆鳝是无锡名肴。梁溪是苏南名城无锡境内的一条河流,因南朝萧梁曾加以修复而得名,梁溪也是无锡的别名。明末清初,无锡名厨将活鳝划丝后,入油锅炸脆,在用酒、酱油、糖、味精、五香粉制成的浓卤烩制,使鳝丝紧包卤汁,吃时甜而松脆,是上等佐酒佳肴。后来驰名江苏,成为无锡的传统风味特色菜。
(八)浙菜
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为代表,成名较早。浙菜的历史也相当悠久。京师人南下开饭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过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响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当时京师的名厨在杭州经营的名菜有“百菜羹”、“五味焙鸡”、“米脯风鳗”、“酒蒸鲥鱼”等几百种,后来又出现了“南肉”。
浙菜与众不同的是因时因地而异。如杭州是全国著名风景区,宋室南渡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游览杭州风景者日益增多,饮食业应运而生。其制作精细,变化多样,并喜欢以风景名胜来命名菜肴,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清鲜爽脆。宁波地处沿海,特点是“咸鲜合一”,口味“咸、鲜、臭”,以蒸、红烧、炖制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滑,注重大汤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富有乡村风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赛蟹羹”、“家乡南肉”、“干炸响铃”、“荷叶粉蒸肉”、“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杭州煨鸡”、“虎跑素火煺”、“干菜焖肉”、“蛤蜊黄鱼羹”等数百种。
其中的“西湖醋鱼”是杭州传统名菜,相传宋朝时西湖附近有位姓宋的青年,平日里以打鱼为生。有次生病时,他嫂嫂亲自到湖里打鱼,用醋加糖烧成菜给他吃,吃后病就好了。后来此菜名即成“西湖醋鱼”,杭州地区各家菜馆均有供应。过去孤山楼外楼墙壁上曾留有“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的诗句,慕名而来品尝的日益见多。清康熙皇帝南巡时,也指明要品尝西湖醋鱼,可见此菜在清朝初期即名扬全国。
“龙井虾仁”因取杭州最佳的龙井茶叶烹制而著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为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据传此茶起源于唐宋、明清以来,经当地人民精心培育,品质独特。有史载“龙井茶真品,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过后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齿颊之间,此无味乃至味也”。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当时安徽地区用“雀舌”、“鹰爪”之茶叶嫩尖制作珍贵菜肴,杭州用清明节前后的龙井新茶配以鲜活河虾仁制作炒虾仁,故名“龙井虾仁”,不久就成为杭州最著名的特色名菜,遐尔闻名。
“新风鳗鲞”是浙江宁波地区的风味名菜,鱼鲞是东南沿海渔民最喜欢食用的佳品,用黄鱼制作的叫“黄鱼鲞”,用鳗鱼制作的“鳗鲞”。相传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与越国交战,带兵攻陷越地鄞邑,即现在的宁波地区,御厨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麋肉、猪肉外,取当地的鳗鲞,代替鲜鱼作菜。吴王食后,觉得此鱼香浓味美,与往日宫中所吃的鲤鱼、鲫鱼不同。待到回宫,虽餐有鱼肴,但总觉其味不如鄞邑的可口。后来他差人到鄞县海边抓来一位老渔民,专为他制作鱼肴。用鳗鲞加调味品后蒸熟,夫差吃后赞不绝口,鳗鲞从此身价百倍。清代鳗鲞也在民间流行,当时浙江台州温岭县松门地区出产的“台鲞”,闻名全国。袁枚在《随园食单》上曾提到“台鲞好丑不一。出台州松门者为佳,肉软而鲜肥。生时拆之,便可当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鲜肉同煨,须肉烂时放鲞,否则鲞消化不见矣。冻之则为鲞冻。绍兴人法也。”宁波当地每当冬令及过春节时制作的“新风鳗鲞”,略微风干,即可食用。“干菜焖肉”是绍兴名肴,是用绍兴特有的霉干菜和五花肉同煮,焖至酥烂时为佳。同时,肉油渗入霉干菜,霉干菜香味透人肉中,相得益彰,酥香糯软,鲜美可口。
二、餐馆必备的家常菜
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饮店,首先需要了解各种菜式的做法,大众的家常菜非常多,一般餐馆都会有。这里介绍一些家常菜的原料及做法,仅为参考。
豆豉排骨
原料:小排骨900克,玉米粉5汤匙,豆豉2汤匙,小葱5根,姜4片,辣椒粉2汤匙,酱油3汤匙,冰糖1汤匙,酒1茶匙。
做法:小排骨洗净剁成小块,裹玉米粉备用;起火放油后将豆豉、小葱、姜、辣椒粉爆出香味取出,与酱油、冰糖、酒、水一起拌匀后备用;
取大盘将排骨装入后淋上调料,以旺火蒸10分钟,改小火蒸20分钟。出锅时挑出葱和姜片即可。
鱼香肉丝
原料:青椒丝,胡萝卜丝,黑木耳,肉丝,笋丝,豆瓣或辣酱,水淀粉。
做法:炒肉。另起油锅,放辣酱,炒开加胡萝卜丝。加木耳炒,加肉,青椒丝。水淀粉里加盐,糖,酱油,醋。
诀窍:青椒要晚放,调料要放足。宁多勿少。
京酱肉丝
原料:猪瘦肉200克,大葱100克,酱油1汤匙,面酱2汤匙,绍酒1茶匙,盐、味精、糖各适量,水淀粉1汤匙。
1.将猪肉洗净,切成丝;将大葱摘洗干净,切成丝后平铺在盘里。
2.将猪肉丝放入碗内,加入少量盐、绍酒、水淀粉拌匀上浆,再拌上少许油。
3.炒锅里倒入油5汤匙,置火上烧热,下肉丝炒散,加入面酱、酱油、糖,炒出酱香味后,加入绍酒、味精,翻炒均匀离火,把炒好的肉丝倒入铺有葱丝的盘里,吃时把肉丝和葱丝拌匀即可。
榨菜肉丝
原料:猪瘦肉,榨菜,生油,酱油,料酒,味精,淀粉。
制法:将猪肉切成丝,榨菜,葱洗净均切丝;肉丝用盐,湿淀粉浆好;锅烧热放油烧至六成热下入肉丝炒散即放榨菜丝,葱丝,酱油,料酒,味精,汤收汁即成。
特点:此菜见油无汁,咸鲜适口。
豆腐煲
原料:豆腐,盐,虾仁。
做法:
1.豆腐切成小方块,放入沸水中捞一下,沥水待用。
2.将肉末用干淀粉,少许盐和五香粉拌匀;虾仁用蛋清,少许盐拌匀,待用。起油锅,倒入肉末,虾仁和青豆,小炒片刻。
3.将豆腐放入锅中,翻炒,加清水,盐,炖至水快烧干,加白糖,味精,湿淀粉旺火收汁,撒上胡椒粉,即可出锅。
麻婆豆腐
原料:豆腐10两,牛肉末、青蒜苗段各适量,豆豉、县豆瓣、辣椒粉、花椒粉、盐、酱油等少许。
制法:
1.用嫩豆腐、牛肉末烧制而成。成菜色泽红亮,豆腐嫩白,具有“麻、辣、鲜、烫、嫩、捆、酥”的特色。
2.选石膏豆腐切四方丁放碗中,用开水泡去涩味。烧热炒锅下菜油,烧至六成热,将剁细的牛肉末炒散,至色呈黄,加盐、豆豉、辣椒粉、郫县豆瓣再炒,加高汤,下豆腐,用中火烧至豆腐入味。
3.再下青蒜苗节、酱油,略烧片刻即勾芡收汁,视汁浓亮油时盛碗内,撒花椒末即成。
狮子头
原料:猪肉馅350克,荸荠3个,鸡蛋2个,香菇几个,生菜适量,淀粉2勺,姜,盐,白糖,老抽,芡粉适量。
做法:
1.将荸荠切成绿豆大的颗粒,香菇水发后也切成小颗粒,与肉馅、鸡蛋和淀粉混合,单向多撹一会儿,加盐适量。
2.锅中多放油,热后将肉馅团成直径六厘米左右的丸子下入油锅炸,至表面深红色捞出,肉丸子刚入油锅时需不时翻动,让它保持球形。
3.取鸡架熬汤,将洗净生菜在汤中烫过,铺在盘子底部。鸡汤中放盐、糖少许,加入姜片,适量老抽,下入炸好的肉丸子,大火开后,中火收汁,汤快收完时将丸子捞出,码放到生菜叶上。然后往锅中加入芡汁,大火收汁,均匀浇在肉丸子上即可。蒜泥白肉材料:猪后腿肉400公克。
调味料:A:酒1大匙,葱2棵,姜2片,蒜4瓣;
B:蒜4瓣,糖1小匙,醋1小匙,酱油2大匙。
作法:
1.肉洗净后和A调料品共煮20分钟,用筷子能戳动就行了.煮熟后,将猪肉切薄片摆在盘里冰凉;
2.将大蒜捣成泥后和B调料品混合均匀成沾料,和薄片猪肉一起上桌。梅菜粉丝红烧肉五花肉一块;
3.开水烫好后在锅里炒出油来,出油程度视喜好而定;放黑酱油,大料,糖等调料。如果是甜梅菜就少放点糖,加水煮一会儿后下梅菜,再煮一会儿下粉丝。
红烧排骨
原料:猪小排骨一斤,酱油一两,土豆两个,精盐二分,葱一根,白糖一钱,姜二片。
制法:
1.将猪小排骨洗净后斩成一寸长的段,土豆切成一寸长的滚刀块,葱打结。
2.锅放炉火上,放入食油烧热,投下排骨炒至变色时,加入土豆块、酱油、精盐、白糖和水五两烧开,再放入葱结、姜片,盖好锅盖,改用小火烧焖至肉烂即可以。
黄豆排骨
原料:小排骨即猪肋骨600克,黄豆200克,酱油1杯,精盐少许,绍酒半杯,色拉油3大勺,冰糖两大勺,姜片若干,葱1根。
制法:将小排骨剁成3厘米见方的小块,高火3分钟后取出洗净,将黄豆用水浸泡两小时,取一器皿,放入3大勺色拉油及切好的葱段、姜片,高火3分钟后加入小排骨、黄豆及所有调料,先高火10分钟,后改中火20分钟,取出后撒纱布即好。
咖哩鸡
主料:鸡半只。
配料:洋葱1/4颗;蒜头1/2瓣;姜1小块;咖哩粉2大匙,辣椒粉1小匙;肉桂粉少许;盐少许。
做法:
1.先将洋葱、姜、蒜头洗净,洋葱去皮切薄片,姜洗净,先切成片后再切末。蒜头拍碎去皮切末,鸡剁成小块。
2.起油锅爆香配料。
3.加入鸡肉,翻炒至肉变色后再加入咖哩粉、辣椒粉、肉桂粉、盐和少许水,盖上锅盖一直焖煮至鸡肉变松软即可。
怪味鸡
用料:鸡翼600克切段,罐装蘑菇切片,姜、甘笋各数小片,炒香芝麻二汤匙,葱二条切短度。
做法:
1.鸡加入沙律酱、芝麻酱、芥辣酱、水各适量,腌制十分钟,泡油。
2.下油爆姜、磨菇,下调味料兜匀,慢火焗至鸡翼熟而汁又干时,下葱、甘笋兜匀上碟,洒上芝麻即好。(www.xing528.com)
宫保鸡丁
原料:嫩仔鸡脯肉250克。
调料:花生米、白糖、醋、酱油、味精、肉汤、湿淀粉、花椒、姜、蒜、葱末、盐、酱油、料酒。
制法:
1.取嫩仔鸡脯肉,将肉拍松,剞上3毫米见方的十字花纹,再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加盐、酱油、湿淀粉拌匀。
2.花生米炒熟晾凉后去皮,将去籽干红辣椒切成2厘米长的段,把白糖、醋、酱油、味精、肉汤、湿淀粉一同放在碗中调成芡汁。
3.净锅加底油烧热,先下入花椒,炸出香味后捞出花椒,再下入干红辣椒段迅速炒成棕红色,放入鸡丁炒散,烹入料酒炒一下,再加入姜、蒜、葱末炒出香味,速倒入调味芡汁,汁沸加入花生米,颠翻炒匀即成。
肉饼蒸蛋
材料:鸡蛋2~3个,肉末半斤,红酒或黄酒适量。
调料:葱、姜末、黄酒少许、酱油、糖盐(少许)。
做法:
1.把鸡蛋打入肉末中,搅拌均匀;
2.加入酱油,使其色泽红润,加入葱末、姜末,糖、盐少许,味道咸淡按个人口味,最后放少许黄酒,可以去腥;
3.将调好的肉糜与蛋加入水,一般水加到碗口即可;
4.然后隔水蒸,大约20~30分钟即可。
冬菇蒸肉饼
用料:肉230克、冬菇六只。
做法:冬菇浸软切粒,肉剁碎,加调味料及水搅匀,加入冬菇又搅匀蒸熟。
洋葱蒸排骨
材料:排骨、洋葱(切碎)。
调料:冰糖、盐、酒少许。
做法:
1.将排骨洗净、切块,放入滚水中烫熟后取出。
2.油锅加热後,放入洋葱拌炒,待洋葱炒软后,再加入排骨同炒。放入盐、冰糖等调味料,继续拌炒。
3.从锅中取出洋葱排骨,置于大碗或电锅内锅中,在电锅中蒸约十至十五分即可。
蒸排骨
排骨斩件洗净后,放入调料腌制2小时左右,上锅蒸15~20分钟即可。
调料可根据个人口味而定,以下配量仅作参考:
500克排骨的配量:
酱油2匙、盐1匙、鸡精少许、白糖少许、料酒少许、葱姜蒜适量、豆豉少许,用微波炉也可以,大火微15分钟即可。
啤酒鸭
主料:整鸭一只;
配料:姜,蒜,红辣椒,啤酒;
做法:
1.将鸭子剁成块,放入锅里翻炒,鸭子比较肥的话,会出很多油,将油去除些;
2.姜、蒜、红辣椒切丝切快,放入和鸭子同炒;
3.放点酱油使鸭子变色;
4.加啤酒,将鸭子整个盖没;
5.大火煮开后,调至中小火,煮至汤还剩三分,就可以起锅了。
注意事项:
最好放有辣味的红辣椒,干的也行;不要心疼放啤酒,在整个煮的过程中,不要加入任何的水。
咖哩碎牛肉饭
材料:牛肉馅(半斤)、洋葱(2个,切碎)、胡萝卜(5-6条,切成小块)、马铃薯(1~2个,切成小块)。
调料:咖哩粉1汤匙、盐、酒(少许)。
做法:
1.油锅烧热后,放入洋葱拌炒,待洋葱炒软,放入牛肉馅拌炒。等牛肉馅炒熟,续加入咖哩粉同炒。
2.将马铃薯与胡萝卜倒入锅中,加入盐、酒及约一碗水。并将锅盖盖上,转小火闷煮15分钟,待马铃薯与胡萝卜煮烂,便可出锅。
肉片粉丝汤
原料:牛肉100克,粉丝80克,虾米25克,精盐、黄酒、淀粉、味精、麻油备适量。
制作过程:
1.牛肉切薄片,加淀粉、黄酒、精盐和味精拌匀;
2.锅里水滚后,先放牛肉片,盖上锅盖略滚即加入用开水发好的粉丝,盖上锅盖煮5分钟左右。开盖加精盐、味精后再烧沸,盛入汤碗,淋上麻油即可。
家常豆腐汤
原料:熟笋片75克,豆腐500克,水发香菇、豆腐酱、青蒜、绍酒各少许,姜末1.5克,酱油100克,味精4克,菜油250克,鲜汤1100克。
做法:
1.将豆腐切成0.5厘米厚、3.5厘米长的片。用沸水焯去生味;
2.炒锅放旺火上,加入菜油,放入豆腐、笋片、香菇和味精,煮5分种,加鲜汤,煮沸后,加入青蒜,味精,淋入香油,装盘上桌即可。
酸菜粉丝汤
主料:粉丝1把,酸菜1包,姜1小块;酸菜把外面的老叶子剥下,里面的嫩叶切成韭菜叶宽的丝;姜4克切片;粉丝用冷水泡软。
做法:锅中加油20克,烧热,加姜片略炒,放入老酸菜叶煸炒一会,加汤或水至半锅,烧开后小火熬10分钟待酸菜出味,捞出酸菜不用,将嫩酸菜丝放入,煮2分钟,将粉丝放入,煮开后再煮3分钟即可,基本上不用放盐。如果有嫩豌豆,用手掌取一把,和酸菜同炒,再加汤煮,其它一样。
冬瓜虾米汤
原料:冬瓜1斤,虾米一小撮,葱1根。
做法:虾米用刀剁细,锅里加一点点油,把虾米炒一炒,切好的葱花放入炝一下,冬瓜片放入,略炒,加入2碗鲜汤或开水,烧开,煮至冬瓜软烂,加点盐调味即可。
猪蹄黄豆汤
原料:猪脚500克,黄豆50克。
调料:姜,葱花,盐。
做法:
1.猪脚在开水中焯一下洗净。黄豆在水中泡一会儿。
2.高压锅内放入黄豆,猪脚,姜片同煮20分钟。
3.放入葱花,调味可食。
夫妻肺片
原料:牛肉,牛杂,盐炒花生仁,卤水,酱油,芝麻粉,花椒粉,味精,八角,花椒,肉桂,川盐,白酒,辣椒油。
做法:将鲜牛肉、牛杂洗净,牛肉切成500克重的块;将牛肉、牛杂放入沸水锅内煮净血水捞起,置另一锅内,加入老卤水和香料(内装花椒、肉桂、八角)、川盐、白酒,再加清水,用旺火烧沸约30分钟后,改用小火煮90分钟,煮到牛杂熟而不烂,先熟的先捞出,晾凉待用;将卤水用旺火烧沸约10分钟后,将味精、辣椒油、酱油、花椒粉、卤水放入碗中调成汁;将熟花生米拍碎待用,再将晾凉的牛肉、牛杂等切成片约6厘米长、3厘米宽的薄片混合在一起,淋上味汁拌匀,分盛若干盘,分别撒上芝麻粉和花生仁末即成。
毛肚火锅
原料:黄牛毛肚、青蒜苗、葱白各250克,牛肝、牛腰、牛脊髓、醪糟汁各100克,背柳肉150克,鲜菜500克,干辣椒、姜片、豆豉各40克,料酒15克,花椒、精盐各10克,豆瓣125克,鸡蛋清6个,味精、香油各2克,牛肉汤2500克,牛肉200克。
做法:
1.毛肚切3厘米宽片,凉开水漂洗,牛肝、牛腰、牛肉切成薄片。葱和蒜苗切成8厘米长段,鲜菜撕成长片;
2.牛油75克烧至六成熟,放豆瓣炒酥,加姜末、辣椒、花椒炒香,加牛肉汤烧沸,放料酒、豆豉,醪糟汁烧沸成火锅卤汁;
3.牛脊髓、毛肚、肝、腰、牛肉及其青蒜苗、葱段、鲜菜、精盐、牛肉分别盛入小盘,荤素原料随吃随烫,根据汤味浓淡加入精盐和牛油;香油加味精调料供醮食用。
清拌海蜇
原料:海蜇250克发好,香菜、白菜、香油,酱油、醋适量,芥未面30克。
做法:
1.海蜇洗净切细丝,白菜切细丝,香菜切段烫一烫后均放入盆中,芥未面加开水搅匀,盖十几分钟;
2.勺加香油烧热,酱油、醋烹,随倒入盛海蜇的盆中,加芥末拌匀,即可食用。
芙蓉蒸双脆
原料:主料:鸡蛋3个,墨鱼100克,海蜇100克,菜心100克。
调料:盐,糖,鸡精,葱姜蒜末,花雕酒,海鲜酱,胡椒粉,生抽,水淀粉,色拉油各适量。
做法:
1.鸡蛋打发,加盐、鸡精调味待用;墨鱼洗净,切小片;海蜇洗净切片。
2.调好味的鸡蛋倒入盘中,上笼蒸熟取出。
3.炒锅上火,留少许底油,投入葱姜蒜末煸锅,放入墨鱼片、海蜇片,加盐、糖、鸡精、花雕酒、海鲜酱、胡椒粉、生抽调味,勾芡,淋在鸡蛋上即可。芙蓉蒸双脆的制作要诀:海蜇不可加热时间过长,不然会收缩。
香芹泡菜牛肉丝
主料:牛腱肉,芹菜,朝天椒,四川泡椒,四川泡菜泡,蒜片,花椒,姜丝,小西红柿各适量。
调料:油,黑胡椒粉,生抽,白酒各适量。
做法:
1.牛腱肉切成细丝,放入一个稍大的容器内,调入生抽、白酒、姜丝、黑胡椒粉,充分调匀(建议用手抓揉使其更入味),腌制10分钟。
2.鲜朝天椒、四川泡椒和四川泡姜切丝;芹菜洗净后和四川泡菜一起切成小段。
3.大火加热炒锅中的油,待油温6成热时(锅中有明显油烟)放入花椒后蒜片。待蒜片变黄后同花椒捞出弃掉。
4.炒锅原油,改中火待油极热时放入牛腱肉丝,快速煸炒,捞出待用。
5.改大火加热炒锅中剩的油,朝天椒、四川泡椒、和四川泡菜,翻炒,立即将炒过的牛肉丝放入锅中,并加入芹菜段,继续翻炒约2分钟即可芹菜叶、红椒丝、小西红柿切开装盘。
皮蛋豆腐
原料:嫩脂豆腐一盒,皮蛋两个。
辅料:香油,香菜,葱花,酱油。
做法:
1.内脂豆腐一大块用开水烫过放凉,皮蛋切小块;
2.皮蛋放在豆腐上,撒上鸡精、盐、葱花,淋酱油、香油放香菜即成;
3.吃时搅拌。
西湖醋鱼
原料:主料:草鱼1条约900克,姜300克,葱2条,酒1茶匙,糖3大匙,黑醋2大匙,酱油2大匙,胡椒粉,生粉,香油各适量。
做法:
1.将葱洗净切段分成2份。姜半份拍裂,半份切丝。
2.将草鱼剖净,由鱼肚剖为两片(注意不可切断),放进锅中,注满清水,加葱1份、拍裂的姜、酒,煮滚后,用小火焖10分钟,捞起,盛入碟中,将姜丝遍滤鱼身。
3.烧热油锅,放葱爆香,然后把葱去掉,将葱油倒入碗中。注2杯清水入锅中,加糖、盐、黑醋、酱油、胡椒粉料煮滚,用生粉水勾芡,再注入葱油,盛起淋在鱼上,洒上香油即可。
鸡汁野山菌
原料:主料:老母鸡半只,野山菌350克,西兰花10朵,枸杞子适量。调料:色拉油,葱,姜,盐,味精,鸡精,胡椒粉各适量。
做法:
1.老母鸡斩块,调成浓鸡汤;野山菌泡发,洗净,用浓鸡汤煨透,西兰花焯水,枸杞子泡发。
2.油锅中放入葱、姜煸香,倒入浓鸡汤、野山菌、西兰花、枸杞子烧开,调味即可。
蟹黄焗年糕
原料:主料:年糕400克,蟹黄适量。
调料:(1)葱,姜,黄酒,色拉油各适量(2)高汤,盐,味精,鸡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
1.年糕切成菱形块,下油锅煎至表面淡黄色。
2.蟹黄、葱、姜、黄酒入油锅煸炒香。
3.原料入锅,加调料调味,烧至成熟即可。
蟹黄焗年糕的制作要诀:成品汤汁不宜过多,年糕不能焗得过烂,否则会粘连失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