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湖南科技创新战略力量

培育湖南科技创新战略力量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企业应针对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外部市场、信息环境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制定适应湖南省的绿色创新战略体系,明确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并从宏观上、整体上调节绿色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组织创新密切结合起来,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明确产权界定和股权配置,进一步推进产权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湖南科技创新战略力量

(一)确立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企业来讲,地方政府有必要提供适当的支持,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绿色创新行为主体,单靠输血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自己,这就需要企业成为真正的绿色创新的行为主体。企业要具备创新精神,要积极地投入到绿色创新活动中去,同时还要与区域绿色创新体系内其他要素紧密结合。[42]

强化企业在绿色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地方政府应适当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将创新活动的决策权、采纳权以及利益分配的权利归还给企业,促使绿色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企业应针对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外部市场、信息环境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制定适应湖南省的绿色创新战略体系,明确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并从宏观上、整体上调节绿色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组织创新密切结合起来,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需要,明确产权界定和股权配置,进一步推进产权结构优化升级。第三,绿色创新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科技资源,创造新的产品潜力,打造新的绿色品牌优势。因此,强化企业在绿色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要从绿色创新战略体系、绿色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切入,促使企业积极投入到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中,在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其重要的主导作用。[43]

(二)提升高校院所创新能力

提升高校创新发展能力,首先要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继续实施协同创新“2011 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基地产学研用结合创新平台。引导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高地。其次,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培训基地。鼓励高校深度融入企业创新,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最后,建设创新型科研院所。对科研院所实行“有破有立”式改革,优化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功能定位,落实科研院所法人自主权。完善公益类研究机构支持机制,稳定支持一批公益类科研院所,加强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种质资源等基础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面向行业技术创新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组建一批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

(三)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制定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各级政府、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大型骨干企业组建企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机制,建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应用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更加聚焦产业发展、更加贴近科技前沿、更加突出开放创新,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产品和装备。完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政策,推动制定资金、用地、期权税收等配套政策,在能力建设、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科研仪器设备配套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率也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构建湖南省绿色创新体系,提高湖南省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全面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制定和落实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分配等改革措施,建立健全技术转移组织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发展壮大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入渠道,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资本化、产业化。

【注释】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7.

[2]S.C.Solo.Innovation in the Capitalist Process:A Critique of the Schumpeterian Theor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1 (8):124-127.

[3]Enos J.L.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petroleum refining industry.I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ed.,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USA,1962:27-35.

[4]Abernathy W.,Utterback.A dynamic model of proc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J].Omega,1975(3):639-656.

[5]Freeman C.The econom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M].New York:The MIT Press,1971:37-65.

[6]Mueser R.Identifying Technical Innovation [J].IEEE Transaction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85(4):158-176.

[7]Lynn G,Moron JG,Paulson A S.Marketing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M].London:Pinter,1982:25-85.

[8]汪应洛,贾理群.技术创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20-23.

[9]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6-18.

[10]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3-51.

[11]徐政平,黄钢.循环经济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工业经济研究,2004 (6):60-69.

[13]陈国玉.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08.

[14]彭毅.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初探[J].中国煤炭,2008 (4):61-63.

[15]袁清和,任一鑫,王新华.煤炭产业与煤炭城市协同发展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3):84-86.

[16]蒋艺博,孔亮,闫翔宇.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2):118-119.

[17]王久伟,李士金.基于绿色理论的煤炭开采技术研究[J].煤炭技术,2013 (6):63-64. (www.xing528.com)

[18]崔占峰.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子分离测算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5 (1):16-20.

[19]减旭恒.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67-368.

[20]张敦杰.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 (2):16-17.

[21]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

[22]湖南统计年鉴(2008—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12.

[23]高强.浅析我国煤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 (30):25-28.

[24]黄向春.我国煤炭产业环境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1.

[25]湖北省科技发展报告(2008—2012)[R].湖北省科学技术厅,2012.

[26]曾小蕙.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

[27]汪娟.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8]刘芹,张永庆,樊重俊.中日韩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中国上海张江日本筑波和韩国大德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8 (8):122-130.

[29]张嘉誉.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发展的借鉴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0]杨发庭.国外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实践经验[J].党政视野,2016 (3):42.

[31]刘思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10-211.

[32]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85-187.

[33]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24-225.

[34]项烁雅.区域创新体系中政府的作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5]赵威.提升东北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我见[J].北方经贸,2006 (11):26-27.

[36]吴铮.东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6.

[37]陈红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38]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39]林凌,刘世庆.四川工业强省战略若干问题研究[J].四川经济研究,2006 (9):14-15.

[40]柳卸林,刘建兵.为什么东北工业落后了:基于创新能力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11):40-44.

[41]张国旺,李柏洲.黑龙江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 (7):67-68.

[42]陈红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43]吴良挣.东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