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社会机制是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社会民主和公共参与来推动制度的调整改革和重新塑造,从而推动移民社会制度结构的变迁。将移民的社会融合逐步纳入公共政策议程,在社会实践中推动改革,从而使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逐步向更加整合的社会结构转变,有利于移民社会融合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宏观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具体落实。而依靠行政意志,往往表现为由上到下的政府规定的过程,但是其本质应该基于社会群体的对话和共识。社会成员的制度参与、制度反馈和制度修补,他们意愿的表达,尤其是具有一致性的个体行为构成群体性的社会行动,将对制度变迁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群体通过社会行动推动移民社会融合,要重视利用传统的公共政策机制,增加移民的话语权,将社会意愿和公共需求纳入公共政策议程。移民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话语权是推动制度变革的关键。实际上,在当前的公共决策中,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求往往缺乏足够的表达,需要将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已有的公共政策渠道。例如,人大、政协将流动人口吸纳进入政党活动、社区选举等地方政治过程,吸纳进入工会、妇联、团委等,使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制度框架表达其社会利益。这些民意表达和公共政策决策的社会机制的构建,对于扩大公共政策的影响力非常重要。国家和城市的人大代表中已经有了流动人口代表,但是与流动人口的巨大数量和快速增长相比,流动人口在城市公共民主中的参与还非常不足。需要扩大移民在社会民主、协商民主中的参与性,更全面地表达他们的利益和诉求,在公共决策的相互讨论中,推动制度环境的改变。通过社会行动推动公共政策和制度变革的过程,依赖于社会精英和企业家更多地讨论移民社会融合问题。这些社会精英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塑造媒体议程,引导移民社会融合问题成为公共政策,使其有效和公共政策机制相衔接,从而推动政策变迁。例如,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关系到流动人口融合与发展的人大提案和政协议案,对推动社会融合的城市发展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社会行动推动制度改革也依赖于理性的社会对话和形成社会共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本身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议题,需要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博客、专栏等社会媒体平台传播知识,影响社会,通过积极的公共参与,有利于将社会讨论转化为政治议程(王向民,2015)。特别是随着整个社会的教育程度提高,对公共问题讨论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随着中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形成,媒体人士、法律人士、专家等构成了公共讨论的社会联盟,能为理性的社会讨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提供支撑力量。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空间,扩大了社会公共讨论的空间。由于社会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通过社会讨论来形成社会共识是非常困难的过程,但也只能通过更加理性的社会讨论来促进共识的形成,才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整合,有利于政策制定,保障所有人口(或者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公共利益。
在通过社会行动来促进更加融合和和谐的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另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是不同群体的社会抗争乃至社会冲突。实际上,人类社会的诸多进步往往是依靠社会抗争和维护权利得以实现的,社会抗争在这个意义上是利益的表达和意愿的沟通。良性的社会抗争有利于平衡矛盾、寻求妥协,实现新的社会契约。而恶性的社会抗争会造成矛盾的激化和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事件和社会冲突能够改变社会成员和参与者的制度认知,改变对于改革优先度的衡量判断,建构新的制度。可以预见,移民在不断实现社会融合、重塑社会结构的过程中,国家发展和一个城市管理所面临的群体性事件与社会抗争是不可避免的。城市部门不是要消除这些抗争,而是要建设完善的机制来管控社会冲突,并从社会冲突中发现社会改革的方向,从社会冲突中引导社会进步。在各种上访、群体性事件中,都需要有一种可以施行的冲突表达和冲突沟通的机制,并建立规范的流程来管控冲突,通过社会冲突和抗争将社会利益引导到公共政策讨论中,促进公共政策理性决策,并因此使得社会进步得以可能。(www.xing528.com)
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制度改革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我们都能观察到社会民主、社会动员和实际冲突对推动改革的积极力量。例如城市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对流动人口从教育排斥发展到逐步进入公办学校,允许民工子弟学校的建立,流动人口进入公办学校后逐步从分班教学到混合教学,流动人口进入高中以后可以进入城市的职业教育体系。流动人口教育融入问题的变化和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而这样的社会进步也正是依靠不断的社会对话乃至社会冲突得以实现。
社会力量是推动制度变革的根本性力量。在推动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相当多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对话交流和利益调解,不断推动社会民主和协商民主,不断发育社会讨论和管控社会冲突,才能推动制度结构的不断科学化。合理有效地发挥社会力量,形成社会改革机制,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多元融合的城市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