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部发展不协调,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明显较少
我国医疗区域规划欠缺合理性,大城市医疗资源云集,而中小城市、乡镇医疗资源不足。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27587家医院中三级医院共有2123家,二级医院7494个,一级医院8757个,未定级医院9213个。东部占比较大,中西部地区医生严重匮乏。到2020年要推动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城市和农村、东部和中西部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高度聚集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四地;占中国国土面积近80%,人口占近六成的中西部地区,优质医疗资源较少。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21名,注册护士2.36名,医护比仅为1∶1.07,护士配备严重不足;注册护士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10%。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1张,每万人口全科医生仅1.38人。
(三)优质医生资源缺乏
中国医生群体中,本科及以上占30.6%,大专占38.9%,中专占28.2%,高中及以下占2.3%。具有高级职称(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占7.6%,中级职称(主治医师)占21.3%,初级职称为60.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医生学历差距较大,层次不齐,医疗服务的质量难免受到影响。病源往大型医院和公立医院潮涌的现象本质上是对医疗水平的选择,也是对优质医生资源的选择。(www.xing528.com)
(四)老年医疗康复发展缓慢
我国老年医学起步晚,但就社会需求看,老年医学无疑是一个朝阳学科,其发展既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当前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现实需求。
老年病常具有多种疾病共存、多重用药、长期慢性过程、常伴有认知和情感障碍等特点,涉及脑血管、心血管、呼吸、肾脏甚至骨科等一系列问题,还涉及老年人诸多特殊问题,这些都会影响疾病转归。比如,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医疗费用处于上升阶段,全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超过2.9亿,但目前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仍不足,多数患病老年人就诊时被收治在分隔严谨的专科,且治疗、康复也不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
目前,我国的老年医学尚处于第二代“多学科管理、中间照料、老年康复”与第三代“全面评估、整合管理、注重功能与生活能力”的过渡阶段,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第四代“健康促进和老年病亚专科诊治”。
以英国为例,英国老年医学专业医生人数仅次于内科和外科医生,位居第三;而我国从事老年医学的医生却凤毛麟角。另外,老年人缺少专门的就医场所,专业人员和研究机构也严重不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老年病医院的思路,仍较多停留在老年病护理和临终关怀的层面;对老年人所患疾病的深层研究与诊治尚未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老年医学的发展。
社会大众对老年康复认知不足。“轻康复”的现象依然严重,需要康复的病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自我意识强烈,持续康复理念尚未形成。尽管康复需求很大,但是人们尚未给予充分认知,康复行动未能落地,导致身体体质变差、功能恢复较慢,健康状况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