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和江苏省昆山市、太仓市,积极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于2018年5月,签订了《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近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示范区将不改变现行的行政隶属关系,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系统化、集成化角度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按照中心区、全域、全国等层次,推广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制度经验。为了进一步释放示范区带动作用,受嘉定区财政局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开展促进“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与示范区联动发展的财税政策和财政体制研究。本课题基于嘉定区,也跳出嘉定区,从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高度,聚焦重点领域的跨区域财税政策和财政体制研究。
第一节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进展和面临问题
一、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进展
2018年5月,嘉定区、苏州市共同签订《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战略框架协议》,并联合发布了《江苏省苏州市 上海市嘉定区共同打造嘉定区、昆山市和太仓市协同创新核心圈行动方案》。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重点以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共赢为突破口,聚焦“规划同圈、科创同圈、产业同圈、交通同圈、生态同圈、民生同圈”等6个同圈建设,积极探索党建联建工作,并率先围绕科技、产业、资源、市场、人才等7个大类共15个项目展开合作,合力打造协同创新核心圈。签约一年多来,三地政府围绕框架协议和行动方案,积极开展沟通合作,目前在多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规划领域互融互动
合作协议提出以协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为先导,同时有序实施协同推进生态治理、重点城镇圈等专项规划。按照合作协议,目前已编制完成《嘉昆太产业协同发展规划》,从三地产业基础、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方面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规划将“协同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网络的重要节点,成为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主要板块,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作为嘉昆太的总体定位,并提出全面构建“四链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未来产业协同发展重点项目清单。
(二)科创领域互促共享
合作协议提出,依托嘉昆太雄厚的产业基础、浓厚的创新氛围、丰富的平台载体、良好的营商环境、强大的人才储备等方面优势,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探索合作举措、丰富合作方式,加快融合协同发展。在合作协议中,科创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合作内容。
一是嘉昆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机制建设。2018年发放首张沪昆通用通兑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内率先实现两地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联合上海“牵翼网”和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科学仪器共享—上海行”科技创新资源系列对接活动,推动沪昆科技资源共享共用。2019年4月29日,嘉定区科委与太仓市科技局签订《嘉太“双创券”互通合作框架协议》;发布《关于嘉定区科技双创券科技服务机构入库申报的通知》;组织召开机构入库评审会,共279项服务项目入库,其中嘉定区245项,温州市28项,太仓市6项,上半年嘉定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申领双创券1050万元。
二是探索建设“科创飞地”——“嘉昆太科创产业园”。2018年11月嘉昆太科创产业园揭牌,核心园位于太仓市城厢镇,核心园拓展由嘉定张江园、昆山高新区、昆山开发区、太仓高新区等组成,目前该园区的建设推进相对较慢,不论是昆山还是嘉定,2019年都还没有明确的项目推进情况。
三是探索嘉昆太市场信用体系共享机制,联合打造嘉昆太企业诚信圈。目前,已升级为嘉昆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2018年三地签署了《共同推进嘉昆太协同发展创新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三地合作聚焦产业发展、视频安全、产品质量、旅游等重点领域,以企业诚信圈建设为核心和契机,不断拓展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合作范围,探索创新信用惠民便企举措,打造“信用嘉昆太品牌”,实现“一地失信,三地受限”。2019年,三地初步确定在环保、产品质量两个重点领域签署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推进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方面,2018年昆山市与嘉定区实现信用“黑名单”与失信被执行人定期更新共享,2019年三地明确黑名单认定标准,完成三地红黑名单信息的交换,并已开展三地信用平台实时联通和信息交换的技术论证工作。2018年,开展嘉昆太市场监管共建合作,建设长三角市场监管体系合作机制,签订《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市场监管合作方案》协议。在2018年基础上,2019年三地继续举办各类专题研讨及科普交流等活动,促进嘉昆太三地市场监管合作交流,开展长三角异地消费维权活动等。
四是探索建立嘉昆太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及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联盟。2018年签订了《嘉昆太人社工作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搭建人社交流和信息通报机制;同时,签订了《嘉昆太地区高技能人才合作发展协议》,构建就业职业培训领域资源共享机制。在2018年基础上,2019年嘉定将嘉昆太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纳入最新制定的《嘉定区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1年)》主要举措中,明确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单位;同时开设嘉昆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培养项目,鼓励嘉昆太三地学员参与报名,教授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课程,对于经考试合格的学员颁发相关结业证书。
(三)产业领域互补共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嘉昆太聚焦各自优势领域加强合作,强化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构建有分有合、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聚焦汽车产业、聚焦错位发展。合作项目中提出建立嘉昆太产业链创新联盟,目前已升级为长三角汽车产业链创新联盟。2019年5月16日,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成立仪式举行,发布《长三角汽车产业联动发展倡议》。
(四)交通领域互联互通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要加快完善嘉昆太之间内外部交通网络,为加快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提供重要保障。三地要加快建设跨区域对接道路,提高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提升能源设施保障水平,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在此基础上,2018年昆山市与嘉定区联系签订了《沪昆道路运输一体化执法监管协议》,开展交通联合执法20余次;2019年城北路—岳鹿公路对接工程如期推进,同时嘉定与太仓交通部门已确定公交线路在太仓市内线路走向、站点位置,公交线路调整计划已面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此外,花桥至安亭公交线路方案设计,也正在对接开通事宜。
(五)生态领域互治互保
协议指出要把生态保护摆上重要位置,全面建立保护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应急演练等各项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推动污染协同治理。加快提升三地区域生态能级,推动嘉北生态涵养区、昆山旅游度假区、太仓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等重点生态功能片区建设,探索建设共同生态区及浏河生态走廊。在此基础上,目前已制定《嘉定区共建浏河生态走廊工作机制建设方案》,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大力维护区域环境质量。
(六)民生领域互惠互助
协议提出统筹协调公共服务需求,重点在教育、卫生、文体、养老等方面求突破,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民生互惠。建立职业教育院校、职教集团联动机制;推动深化医疗合作水平,充分发挥落户嘉定的三甲医院龙头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嘉昆太医疗联合体;加强嘉昆太养老机构合作交流;深化文旅合作水平,共同打造“嘉昆太精品文化旅游目的地”;深化社会共治水平,建立“长安”嘉昆太建设共享联动工程。主要的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职业教育院校、职教集团联动机制。2018年建立了院校联动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三地院校优质资源信息共享,举行2018年嘉昆太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人才共享研讨活动,开展三地院校工作交流,推动三地联盟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和职业技术人才共用。2019年,持续开展三地校企合作经验线上分享,推进三地校企合作基地建设。
二是联合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2018年举办首届嘉昆太疾控论坛,三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签署《嘉昆太疾控机构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嘉昆太中医药传承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中医联传、人才联培、学科联创、发展联动、民生联惠、制剂联用“六联”模式合作机制;举办“首届医疗服务综合监督论坛”活动,签署《防范和打击无证行医工作合作协议》,促进嘉昆太医疗服务综合监督工作协同创新发展。2019年,嘉定区22家、昆山市39家、太仓市3家医疗机构开通长三角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举办第二届嘉昆太医疗质量管理论坛;举行首届嘉昆太三地疾控应急业务实训;嘉定区中医医院正式加盟“长三角首个结直肠外科协作组”,安亭、花桥、白鹤、华新开展防范和打击无证行医联合行动;开展跨区域设防联防工作。
三是打造嘉昆太精品文化旅游目的地。三地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旅游活动,2018年签订了《嘉昆太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并联合主办“太仓新版旅游宣传片发布活动暨南园雅集·嘉昆太戏曲文艺交流展演活动”;联合推广嘉昆太城市形象和旅游亮点,三地旅游公共服务中心互换宣传资料,并进行相互展示陈列,编制三地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地图,增加旅游资源的相互宣传以及宣传品资料的发放。2019年举行的“上海嘉定·F1一千站”主题园活动中首次增加“远亲近邻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城市”,全面展示了昆山太仓等地的长三角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推进旅游一体化发展。此外,旅游联票、联合年票等多种类型旅游产品也正在对接中。
四是建立“长安”嘉昆太建设共享联动机制。加强相邻街镇公安派出所等部门的日常沟通,协作强化交界区域图像监控布设、入户卡口联守;协调配合健全重大案(事)件和重点人员联查联控、大型活动安保联动配合、紧急警情联动指挥处置、省际公安检查站联合执勤、边界地区监控系统联网共用等协作机制;共同应对跨区域治安突出问题。
五是建立“智慧公安”协同机制。2018年,围绕首届进博会安保,完善跨区域警务协作,签订《警务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警务对接。2019年进一步深化警务合作,统一标准开展人像识别、车辆抓拍、WIFI嗅探等信息化装备升级改造;定期组织开展毗邻区域集中清查整治,统一协查三地关注人员在对方辖区的活动轨迹;建立情报共享机制;开展“智慧警务联盟”建设,推动科技装备设施建设、使用、管理标准统一。
(七)区域化党建联建共建
围绕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分层构建完善高效、顺畅协调的嘉昆太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聚焦资源整合、聚焦组织结对、聚焦难点问题、聚焦常态长效、聚焦规范组织生活,不断拓展区域化党群共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享活动阵地和相关资源,搭建党群共建交流平台。2018年,制定嘉昆太基层党组织结对联建、党组织书记结对培育、党建阵地结对联用,在职党员“同城”管理、组织生活同频联动、红色资源同向引领计划,促成三地基层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形成结对,开展党务干部培训班互跟互学、党建工作互看互学。
2019年2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与上海嘉定、江苏苏州和浙江温州共同成立“长三角区域城市党群建设创新发展研究院”,并将推出首期研修班。嘉定、苏州、温州三地还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城市基层党群共建联席会议办公室”。全面加强三地党组织联动力度,在2018年推出系列党建项目和党群协作项目的基础上,将“班长工程”“基石工程”等纳入干部共育体系,探索实施三地基层党组织书记“月度联合提升计划”,稳步推行后备干部异地挂职培养计划。例如,昆山高新区与嘉定新城马陆镇开展两地青年干部双向挂职活动;千灯与南翔启动“古镇通联握红绸”党建共建项目。
二、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发展问题
嘉昆太三地虽处于一小时经济圈,但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沪苏两地,加之其他先天因素,导致三地协同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三地区位和产业结构差异不大,区域发展的同质性比较高
一方面,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方向差异不大。另一方面,昆山、太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运输、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成本无明显比较优势,只有在房价、日常生活成本、居住环境等方面略有差异,再加上户籍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政策影响,要素自由流动并不通畅。
(二)行政割裂利益分化,缺乏竞合统筹机制
由于行政区划不同,加之现行制度安排,在涉及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税源落地等与产业协同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时,各地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整体意识和协作思维,且往往会在区/市级自主事权范围内比拼政策优惠和展开盲目竞争,导致资源分散浪费、功能碎片化、形不成合力,也造成三地产业一定程度同质化现象,比如机器人产业、精密机械产业。这也是嘉昆太协同发展的主要瓶颈。
由于各种原因,嘉昆太三地存在产业布局部分同质化、同构化倾向,同时,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总量匮乏和结构分化并存,既有开发强度较高的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也有部分工业集建区(比如上海195区块、198区域)土地利用低效,且有部分街镇商办楼宇空置率过高,一方面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导致经济密度不高。放在产业协同发展乃至区域一体化的大框架下,着眼于大格局和大版图,整合功能资源,优化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升嘉昆太三地土地开发的集约程度和经济密度是推动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
(四)创新协作存在壁垒,动力共享机制欠缺
当前,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缺乏一体化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如地方政府R&D 投入具有排他性,不愿意其他区域共同分享由R&D 投入带来的技术外溢和既有成果;又如各地对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成果、人才资质认定、企业研发机构设立等均存在不同评判标准;再如对创新生态的共育共建缺乏有效抓手,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创新成本的上升和创新资源的浪费,也阻碍了科技创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降低了科技创新效率。
(五)项目进度差异较大,利益共享问题突出
对七大类中15个项目的合作情况进行梳理,可以看出三地在民生领域、生态领域、党建共建等方面合作机制较为顺畅,成效也较为显著;而在市场行为比较突出的产业领域、科创领域等,则进展相对缓慢。这主要是由于三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属沪苏两地,因此涉及产业转移政策、优惠扶持政策、财政资金分配、税收利益分配等不明确,导致企业异地注册、园区共建等方面进展较为缓慢。例如嘉定区2019年15个项目进展中,设立嘉昆太科创产业园被列为推进缓慢的项目,利益共享问题也是调研中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在未来发展中,亟需加快建立税收分享机制。
第二节 嘉昆太三地发展状况分析
一、区域资源禀赋分析
嘉昆太地缘相近,紧邻上海大都市,同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温、日照、降雨、生物大致相同,区位相当。嘉定区位于上海西北部,西与昆山毗邻,北与太仓接壤,总面积464.2平方公里。昆山处江苏省东南部,东北与太仓市相连,南与嘉定接壤,总面积927.7平方公里。太仓市东濒长江、南邻上海,距上海、苏州市中心均约50公里,市域面积823平方公里。从自然资源条件来看,嘉定、昆山、太仓三地,江南水乡成为三地自然资源的最大公约数。从人文资源条件看,嘉定原属于江苏省,1958年1月,原江苏省松江专区所属的上海县、宝山县、嘉定县划入上海市,嘉定、昆山、太仓三地,吴文化是三地合作的最重要的人文资源。江南水乡和吴文化是嘉定、昆山、太仓三地资源禀赋研究的重点,也是三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精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共同基础。
嘉昆太三地土地资源紧缺,利用结构和潜力有一定差异。具体而言:一是总量规模上,昆山市要高于嘉定区、太仓市。2017年昆山市建设用地为401.57平方公里,是嘉定区的1.45倍,太仓的1.67倍。二是从增长潜力来看,昆山市、太仓市还有少量的建设用地增量。从表1可以看出,昆山市、太仓市到2020年建设用地分别有4.7平方公里和3.54平方公里增量,而嘉定区建设用地呈现负增长,要减少10.78平方公里。嘉定区建设用地更多依靠存量调整,土地利用效率也相对高于太仓市。目前,嘉定区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78.9平方米/人,低于太仓市的185平方米/人。
表1 嘉昆太土地使用结构分析 单位:平方公里
(续表)
数据来源:嘉定、昆山、太仓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嘉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规划数据为2020年,现状数据为2017年。
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一)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1.嘉定区经济发展分析
制造业雄厚,汽车产业集聚优势明显。2018年嘉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2.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1∶68.1∶31.8,第二次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8.1%。其中,汽车产业集聚优势明显,2018年嘉定区汽车产业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4405.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9%。其中汽车零部件业实现工业产值2122.0亿元,占全区属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4%。
产业转型不断推进,打响“智能制造”品牌。目前,嘉定区正在培育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四大新型产业。2018年嘉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58.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62.3亿元,占属地工业产值的52.2%。
科研实力雄厚,创业载体不断丰富。一方面,依托上海区位优势,嘉定区开展多项院地科技合作。上海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牵头的张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区二期重大项目,聚焦专业技术转化平台建设,上海工研院8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完成量产客户导入14个,温度传感器产品累计出货超过350万颗。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已完成安装及设备调试等工作,联合北京市器检所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工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载体进一步丰富。2018年,新入库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立项市“三化”众创空间引导培育项目3家,各级众创空间(含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52个,提供39.6万平方米孵化空间,有8684家创业企业入驻孵化空间创业。
2.嘉定区社会发展分析
2018年嘉定常住人口150.89万。
嘉定区交通便捷,区内公共交通道路总长度达到666.5千米,有轨道交通11号线和13号线,与市中心联通便捷。嘉定区是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测试场景突破200个,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增至11.1千米,是中国首个发放示范应用牌照,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街道上运客送货的地区。
嘉定区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中科院光机所、中国科学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科院上海分院产业化基地等“11所3中心2基地”以及7所科技型高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8%(2017年数据),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拥有国家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和国家级汽车风洞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医疗资源丰富,嘉定区拥有22家公立医院,包括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7家,一级医院14家;其中21家公立医院完成了一体化技术接口改造测试,可以直接进行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并与市级三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四个区域性医联体,如瑞北—嘉定医联体、仁济—嘉定医联体、东肝—嘉定医联体和市一—嘉定医联体。
(二)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1.昆山市经济发展分析
昆山市是外资及台资集聚地,加工贸易、外包服务等外向型经济发达。近年来,昆山市经济转型较早、成效明显,并在科技创新领域积极布局。主要特征有: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多项指标居于三地首位。2018年,昆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7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8∶54.14∶45.06;地区生产总值是嘉定区的1.64倍,太仓市的2.91倍。同时,昆山市经济发展呈现高集约,人均GDP和地均GDP都处于领先水平。2018年,昆山市人均GDP达到23.03万元,地均GDP为9.65亿元/平方公里,分别高于嘉定区(人均GDP 14.87万元,地均8.86亿元/平方公里)、太仓市(人均GDP 18.55万元,地均5.52亿元/平方公里)。
制造业发达,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优势明显。2018 年,昆山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1719.52亿元,按可比价年增长6.1%。其中形成了1个千亿级IT 产业集群,主要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等产业。全年生产计算机整机4496.98万台,移动通信手持机3958.77万台。
科技创新活跃,凸显特色科技创新“高峰”。立足于昆山实体制造业产业链完整、配套实力强的特点,在产业链、创新上凸显昆山的特色,重点在光电、半导体、小核酸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具有昆山特色的科技创新“高峰”。目前,昆山正在全力推进国家超算中心以及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其中,超算中心建成后将再夺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先地位,预计可满足昆山、上海等长三角区域各研究单位对计算资源的需求。
2.昆山市社会发展分析
2018年昆山常住人口达到190.88万。
昆山市交通便捷,首个实现跨省际轨道交通通行。昆山市有昆山南站、昆山站、沪宁高速公路出入口形成综合的交通枢纽优势;同时,拥有跨省际轨道交通上海地铁11号线安亭至花桥,是全国首个实现跨省际轨道交通。
昆山市是我国著名百强县市,获得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2018年11月,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投资潜力100强,获中国最佳县级城市第1名。2018年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区)。
昆山市企业创新活跃,拥有众多科技平台。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1%。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3家、民营科技企业27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正在积极推进G60科创走廊、阳澄湖科技园(杜克智谷小镇)、花桥国际科技创新港“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建设,并出台了“631”科创人才计划。2018年,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1家、苏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大中型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比例为94.97%。
(三)太仓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1.太仓市经济发展分析
太仓市是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港口功能突出,生态环境优美,中德合作抢眼,民营经济发达。具体体现:
产业基础雄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强劲。2018 年,太仓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6∶50.8∶46.6。太仓市产业主要以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总部3 个千亿级产业和500亿级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主。2018年,“两新”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55.8%和47.7%。太仓市还依托上海汽车产业、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和航空产业。
开放特色突出,深层次开展中德合作。太仓市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深层次对德合作,被授予“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现有300多家德资企业在太仓发展,年产值超500亿元人民币,有近50家所属行业为全球“隐形冠军”,400多家本土企业与德资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建成全球第八个、全国第三个德国中心,拥有中德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德国留学生创业园等一系列载体平台。2018年新批外资项目66个,其中德资项目23个。
2.太仓市社会发展分析
2018年太仓市常住人口为95.43万。
太仓市交通便捷,拥有多条城际快线。太仓正迈入高铁时代,沪通、南沿江铁路太仓段建设进展顺利,“5+1”铁路网加快构建。同时,太仓与上海交通便捷,开通多条城际快线。如拥有上海地铁11号线嘉定北站到太仓市区的太嘉快线连接,用时只需20分钟;上海地铁7号线美兰湖站到太仓市浏河镇也有沪浏快线连接,用时40分钟。此外,太仓市公共交通卡可在长三角范围内的上海、无锡、苏州、昆山、常熟几市通用,亦可在安徽省阜阳、淮南两市使用。(www.xing528.com)
太仓市濒临长江,拥有太仓港。太仓市拥有38.8公里的口岸线,包括25公里的深水岸线,港口境内开阔、稳定,能允许50000吨级别的轮船通行调头。太仓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共有各类型泊位91个、国际国内航线200条。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2.4%;货物吞吐量22884万吨,增长6.4%。其中,煤炭及制品、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分别为5973 万吨、5704万吨、1427万吨,增速分别为17.9%、-19.5%和89.9%。
民营科技创新活跃,科技贡献不断加大。2018年,太仓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拥有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太仓园区、同济大学高新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49家,并着力实施“1123”行动计划、科技创新“五百工程”和“1115”产业计划。2018年,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61家,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累计达31人。
表2 嘉昆太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8年三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三、区域优劣势和区域分工分析
基于嘉昆太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概况,三地区域优劣势和区域分工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当,昆山发展水平较高。从表2可以看出,嘉定、昆山、太仓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从规模上来看,昆山上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昆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75亿元,要高于嘉定(2362.7亿元)和太仓(1330亿元)。从发展质量来看,昆山发展效率也高于嘉定和太仓。2018年昆山市人均GDP 为23万元,是嘉定的1.54倍,太仓的1.24倍。2018年昆山地均GDP为9.65亿元/平方公里,而嘉定区和太仓市地均GDP分别为8.86亿元/平方公里和5.52亿元/平方公里,如图1。
图1 嘉昆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2018年三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二是制造业各有侧重,战略新兴产业竞争激烈。从产业结构来看,嘉定、昆山、太仓三地均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嘉定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最高,2018年嘉定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8.1%;昆山市和太仓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54.14%和50.8%。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各地产业各有侧重,嘉定区主要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产业;昆山形成了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为主的IT 产业集群;太仓市主要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总部等产业为主。嘉昆太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竞争尤为激烈,均成为三地的产业发展重点。
三是科教资源为共同诉求,嘉定科教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嘉昆太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似,都处于产业转型期,对科教资源具有共同诉求。例如,昆山重点围绕与上海大院大所合作共建校地协同创新平台。探索依托上海大院大所在沪建设离岸离地孵化器,按照“技术在上海、转化在昆山”的模式,分离研发和产业化环节,利用上海科技、人才资源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利用昆山产业配套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太仓新建上海交通大学磁浮技术应用研究(太仓)中心、长三角翱翔创客中心、上海交大太仓港公共医疗研发平台等。相对而言,嘉定区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科技学院、科技干部管理学院、新侨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7所高校,以及“11所3中心2基地”。经实地调研,仅嘉昆太三地科教资源还难以满足三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昆山和太仓除利用嘉定的科技资源以外,还更加积极地利用上海市区的科教资源予以支撑。
四是同属上海大都市圈北翼,对交通联动诉求明显。G2、G15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入沪第一站均在嘉定境内,312国道、204国道分别穿越嘉定、昆山和太仓境内;沪宜高速、S339连接昆山、太仓;地铁11号线直通花桥,太仓市中心到嘉定北地铁站开通班车,以及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显著提升了嘉定与昆山、太仓两地的同城化水平。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推动区域合作更为强烈。其中交通一体化是区域合作的首要基础,三地对“断头路”的打通形成了共识,并进行了实质性推进,如城北路与岳鹿公路、宝安公路与金阳东路将陆续打通。
五是同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对生态环境联防整治诉求明显。嘉昆太三地同属江南水乡,土地水系等生态环境因素联系紧密,但分属两省(市)管辖,故对跨行政区域的生态保护、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河流治理等有共同需求,迫切需要各方探讨生态联防联治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生态环境项目布点建设,等等。
六是三个地方同属于吴越文化覆盖地区,对传统文化开发和利用具有共同的诉求。嘉昆太三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传统上属江苏一地管理。近千年发展形成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形态均属同一体系。利用和保护三地吴越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既是促进三地协同发展的灵魂,也是推进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七是三地在执行的制度和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社会管理上相互协同的诉求明显。嘉昆太地域相连,但三地属于两省(市)管辖,各类经济社会管理信息互通,食品安全执法、市场监管执法、社会治安执法、非法就医执法、城市管理执法等方面都需要相互配合。
第三节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联动发展思路任务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示范区内率先进行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尽快形成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国家区域合作先行探路。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示范区发展主要内容
长三角示范区将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对环保、人才、设施、资金、市场、企业需求的割裂状态,在规划、土地、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生态管控、公共信用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一是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在生态友好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硬约束”的时代背景下,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为跨区域生态友好型地区,是示范区发展的“规定动作”。因此,生态管控将成为示范区的重中之重。近期,在召开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八次工作会议上,一市三省联合签署《加强长三角临界地区省级以下生态环境协作机制建设工作备忘录》;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联合签署《关于一体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合作框架协议》。
二是统一的一体化机制和标准体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方面实现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一体化的标准体系。例如,在生态管控方面,建立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统一检测体系,统一执法。再如创新生态保护修护治理制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探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机制,建立监测预警和动态完善机制;产业发展方面,统筹建立统一、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成本。又如企业在一市三省注册、登记等无差别对待,行政流程全部打通;公共服务政策方面将进一步统一和衔接,建立联合信用机制。
三是创新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制度。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方案仍在细化,未来将首先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实现一体化。近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非居民相关用电业务已经逐步实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企事业单位办理用电业务,无论是在青浦、嘉善还是吴江,只要到就近供电营业厅专设的异地业务窗口,或通过互联网线上渠道进行申请,均可轻松实现跨省用电业务办理、增值税发票跨省换取和电费跨省解缴。另外,示范区还将在区域实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配机制,包括探索税收等经济指标共享、污染等产业转移成本共担的新模式,实现全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与示范区联动发展主要思路和任务
根据前面所述,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发展中,民生、生态、党建等行政主导领域进展相对顺利,产业、创新等市场领域进展相对缓慢。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发展总的方向和顺序为: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重”。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与示范区具体的发展思路和任务为:
(一)联动发展思路
一是坚持一体化战略为引领。从空间上看,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是长三角城市群中自然、经济、社会水平相当的均质型区域发展空间,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先行先试的重要地区之一。因此,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的联动发展既要符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共性规律,同时也应具有其他区域的不同之处,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引领下,因地制宜,选择创新发展路径。
二是坚持市场为主导。国际区域一体化发展经验表明,遵循经济发展和资源流动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区域内各方的能动性,是推进区域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长三角是市场化发达的地区,嘉昆太又是市场化发育成熟的地区,市场化是嘉昆太的优势。因此,要利用好这一优势,高效率地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三是发挥社会力量。嘉昆太联动取得的成就,与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嘉昆太以党建联建共建为引领,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区域一体化合作,充分发挥“第三方”“润滑剂”作用,解决市场和政府无法解决的行政壁垒问题。
四是发挥政府组织功能。发挥政府培育市场和组织社会的功能,更好打造有为政府,通过战略和规划制定、政策设计、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产业生态营造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集聚社会各种力量,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合力。
(二)联动发展任务
一是创新联动。嘉昆太将是上海都市圈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主要板块之一,是长三角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嘉昆太应发挥科创要素资源集聚、高科技园区集中的优势,在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建设、产业链创新联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博览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长三角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
二是产业联动。“嘉昆太”在汽车产业和智能制造等方面有共同的产业链,是协同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网络的重要节点。在此基础上,嘉昆太还将聚焦汽车、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行业,推动重点产业优化布局和统筹发展,实现更大空间区域的“强链补链”,着力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三是交通联动。嘉昆太之间地缘相近,未来要在打通省级“断头路”的基础上,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和城际交通建设方面破解政策瓶颈,开展交通一体化执法和监督管理。
四是生态联动。在目前嘉昆太协同对浏河沿岸和水域进行综合整治,对浏河流域污染源开展排查,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基础上,未来可以按照国务院2017年提出的全域旅游理念,借鉴浙江将全省作为一个“大花园”打造的全域旅游经验,将嘉昆太三地共2214.9平方公里视为一个“大花园”,进行全域旅游示范区或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以此为平台,统筹推进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
五是公共服务联动。打造区域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形成共享机制,在文化交流、诚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健康医疗、养老服务、教育合作等方面进行联动发展。
六是社会治理联动。在推进“长安”嘉昆太联动机制和“智慧公安”协同机制建设基础上,制定一体化管理标准,加强区域基层平安共治机制,加强“雪亮工程”共享共用和道口查控协作,形成突发事件协同指挥和联勤联动。
七是党建联动。嘉昆太党建联建已经有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党建联建在区域社会治理领域取得较好的发展。未来区域党建将向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发展。深层次是区域党建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等方面加强联动;更广的领域是通过区域党建形成大平台,推进解决嘉昆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顽疾,特别是政策、制度和机制方面的薄弱环节。
八是规划政策信息联动。包括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交通道路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制度政策,企业登记信息、纳税信息、统计信息等互相交流。
第四节 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与示范区联动发展重点领域的财税政策
一、嘉昆太产业园区财税政策和财税体制
借鉴国内主要飞地经济财税政策,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可以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太仓)为载体,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创新管理和政策,充分利用嘉定、昆山、太仓三地优势和资源,合力共同打造升级版的“飞地经济”。具体建议:
(一)创新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区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飞地经济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国家政府主导共建模式、地方政府主导共建模式、园区主导建设模式、企业主导建设模式。以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创新共建园区管理模式,建议:一是创建不仅包括以资金、项目为特征的产业合作,还要进一步集成三地的最优管理经验、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方法。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加坡合作以后,很大程度上学习了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是探讨产业和创新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嘉定乃至上海的创新资源和平台,将孵化成熟的产业项目,移位到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区进行产业化。建立财税共享的利益机制,促进双方积极性。
(二)建立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
借鉴大连、安康等飞地经济的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区要进一步深化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主要有:一是要确定利益分享的年限,一般在10年。此后项目飞出地不再分享。二是确定财税分享的阶段和比例。一般而言,前期(多在三年或者五年)财税利益倾向于项目迁出地。建议在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区可实施在项目落地后的前期,除土地使用税外,前五年(或者三年)扣除兑现企业投资奖励政策后,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区财政实得收益全部奖励给项目迁出地。后期(五年或者七年),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区和项目引入地区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如5∶5比例或者7∶3比例,可通过双方进行协议。同时,对于重大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探讨财税分享比例。
(三)属地化的财税统计制度
跨区域的飞地经济除了探讨财税分享,还要进一步探讨GDP、财税等经济统计的分享。一般而言,“飞地”项目常规统计调查按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由飞入地嘉昆太科创产业园区太仓政府统计部门负责统计。在政府内部考核时,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额、外商投资额等经济指标,允许合作方综合考虑权责关系和出资比例,以及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等资源环境因素,进行协商划分,仅作专门用途供内部使用。园区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按现行制度和口径进行统计考核。
(四)突破创新财税分享的制度保障
建立跨越省界的财税分享机制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作保障,使之有力推进:一方面,做好财税分享企业的确认和标识,进一步明确对增量企业进行财税分享。对于哪些企业的财税分享要做好源头标识。在实际调研中也发现,可借鉴嘉定区与温州开展的一照多地的制度实施和推广,对于可分享财税的企业做好标识,便于统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探讨飞地经济两地统计指标的常态化、机制化的分享模式。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经济指标统计过程实行属地化统计,如何从国家层面推动对飞出地指标的统计,更大限度地调动飞出地的积极性,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突破。
二、嘉昆太创新券财税政策和财税体制
创新券是以创新需求为基础的一项政府创新投入政策,是由政府发放的具有支付功能的、用于购买科技服务的一种凭证,是有效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的新模式。目前,昆山与上海两地已经推行创新券,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创新券的作用,有效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两地企业集聚,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创新、创业和创造的活力,2018年6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与昆山市科学技术局签订《关于上海—昆山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运营服务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实现两地创新券的通用通兑。而太仓方面,也在2019年4月,由太仓市科技局与嘉定区科委签订《嘉太“双创券”互通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加快资源共享制度建设,发布《关于嘉定区科技双创券科技服务机构入库申报的通知》,组织召开机构入库评审会,共279项服务项目入库,其中嘉定区245项、太仓市6项。2019年上半年,嘉定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申领双创券1050万元。整体来看,双创券的推进较为顺利,但由于推广时间还较短,申请的额度还比较小,同时也需要三地之间的进一步对接协同,加快推进“双创券”落地运作。
(一)健全三地对接机制
建立《嘉昆太双创券互通合作框架协议》,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健全三地工作对接机制。互通标准,明确服务机构认定标准和“双创券”使用规则;互通资源,将“双创券”互动有关事宜纳入各自服务平台,加强对“双创券”三地互通工作的宣传推广,将彼此提供的科创资源在平台上发布推介;互通服务,成立工作小组,各地区负责属地企业在平台系统内的“双创券”申请、审核、兑现等具体操作事宜。
(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聚焦三地自身特色,发挥各自创新资源优势。例如,嘉定区可发挥汽车产业集聚优势,发挥嘉定汽车创新港、新微创源等专业化众创空间优势,开展汽车领域的企业技术难题对接活动。同时,加快成立科技创新服务联盟,集成三地优质科技服务机构,面向产业、聚焦企业,构建技术转移、科技金融、法律咨询、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联盟。
(三)健全网上管理平台
建立健全嘉昆太双创券通用通兑在线管理平台,帮助三地企业通过网上平台渠道,实现企业在线申领、支付创新券,机构在线接单、兑现创新券。排摸企业需求,进一步扩充平台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科技服务机构引进、服务、评价、退出准则,吸引更多服务机构入驻平台,形成长效服务的合作对接机制。
三、嘉昆太产业基金财税政策和财税体制
近期,嘉定、温州、昆山、太仓及上汽集团共同设立的上海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正式签约。该股权投资基金计划目标规模将超8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是在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中的一项创新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示范作用:
一是市场与政府合作模式。该基金是地方政府与企业作为基金投资人共同发起的。与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不同,该基金是嘉定区财政局与温州市财政局、昆山市财政局、太仓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汽集团等合作,形成的市场与政府多方合作模式。基金的成立将发挥各自在地方政府、产业基地等方面的区域优势进行合作,提升运作效率。
二是稳定的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目前,基金已经形成职能分工明确的组织框架体系。组建投资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由基金投资人及/或基金投资人认可的其他重要投资人委派人员担任委员。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充分协调各地资源,对基金的投资方向及行业配置情况进行指导,从而提升基金对长三角产业升级趋势的洞察力,确保基金投资运作符合预期的投资方向。各方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并成立工作组,定期开展日常沟通联络,以推动和深化各项合作的开展。
三是市场化运作方式。基金由上汽集团旗下专业私募股权投资平台负责管理运作,通过投资子基金及直投项目的方式,依托区域优势,结合国家战略布局新兴产业,引导优质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投资机构落户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乃至长三角,参与长三角地区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消费、高科技与人工智能等四大领域企业的投资,重点聚焦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新材料、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细分行业。管理人承担除基石投资之外的基金剩余额度的募集工作。
四是财税体制方面。在投资者后续募集、基金收益分成等方面,按照私募基金运作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
第五节 飞地经济发展案例
案例一:飞地经济主要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飞地经济管理模式主要四种:一是国家政府主导共建模式。由国家之间签署政府协议,经济较发达国家采用外商直接投资等模式,将加工制造业等向其他国家转移。例如,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苏州工业园。园区主导产业以外资加工为主,在管理模式上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也在积极寻求海外合作,共建具备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的“飞地”。比如,我国与白俄罗斯共建中白工业园,实现双方投资从产业环节合作变为产业链条合作。二是地方政府主导共建模式。由地方政府展开合作,推动产业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不发达地区转移。通常是由双方政府联合成立投资公司,按市场化开发管理,税费由两地协商共享。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可分为省内合作和跨省合作两种模式。如广东省中山市与河源市以省内合作模式共建工业园区,两市采用“联手建设产业转移园区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成立园区管委会,税收留成部分五五分成。三是园区主导建设模式。根据园区与飞入地的关系,可分为直营式、兼并式、合作式三种形式。直营式是指园区通过“飞地”扩大规划面积。“飞地”享受原有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如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在闵行区扩建浦江高科技园等。兼并式是指发展状况良好的园区兼并整合经营不善的园区,采用托管的方式,扩展发展空间。如余姚经济技术开发区异地整合滨海产业园、远东工业新城等。合作式是指园区与飞入地政府进行协商合作,由发展状况较好的园区将管理经验输出,飞入地政府以土地价格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的具体运作。如武汉江汉经开区江北民营科技园与东西湖区合作共建高桥园等。四是企业主导建设模式。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由企业在其他地区建立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并按照当地惯例建设开发管理,带动飞入地的经济发展。企业之间合作共建。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建设“飞地”。例如,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与华人财团李氏机构合作,在尼日利亚建设中策工业园区。由宁波中策在园区建设电力设备制造厂、修造船厂、水泥建材厂等。同时,积极将国内合作伙伴引入园区,在非洲修建空调制造厂等,推动优势产能向海外转移。
案例二:大连市飞地经济
2019年大连市颁布了《关于推进“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大政发〔2019〕2号),其中对财税分成机制、数据共享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
财税分成机制。飞入地与飞出地利益共享。在“飞地园区”落地的“飞地”项目全部税收收入,包括项目建设、土地使用等缴纳的税款由飞入地税务机关负责征管,按属地原则就地缴库。对新上“飞地”项目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飞入地分成部分,弥补飞入地给予该项目的优惠政策后,原则上项目投产后10年内由飞出地与飞入地政府按5∶5比例分享,此后飞出地不再分享。年税收在100万元(含)以上的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到市内其他地区“飞地园区”的,在保证市本级及税源迁出地既得利益基础上,经市财政审核后,以搬迁前3年平均纳税所形成的地方财力为基数,在迁出地和迁入地进行划转,搬迁后税收由迁入地税务机关征管;年税收在1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到市内其他地区“飞地园区”的,飞出地与飞入地按新上“飞地”项目分享。重大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由双方协商确定具体分享比例。涉及县域内的飞地经济财税分成政策,县域地区可自行研究确定税收分成比例及年限。(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大连市税务局,各区市县政府及先导区管委会)
市财政让利于县。市财政在项目投产后10年内从各县(市、区)“飞地”项目形成的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等收入的50%返还县(市、区),各县(市、区)可通过转移支付返还乡镇(街道)及“飞地园区”。(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大连市税务局)
县(市、区)财政让利于乡镇(街道)。对乡镇(街道)招商引资企业入驻乡镇外“飞地园区”的,按照“飞地经济”税收管理,在项目投产后10年内实现的县级财政收入原则上大部分通过转移支付返还乡镇(街道)及“飞地园区”。(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政府及先导区管委会)
统计数据分享。“飞地”项目常规统计调查按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由飞入地政府统计部门负责统计。在政府内部考核时,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额、外商投资额等经济指标,允许合作方综合考虑权责关系和出资比例,以及能源消费、污染物排放等资源环境因素,进行协商划分,仅作专门用途供内部使用。园区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按现行制度和口径进行统计考核。(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商务局、市环保局)
案例三:陕西安康地区飞地经济
安康高新区地处陕西南部家,地处安康中心城市的江北片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首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担着生态保护、科技扶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安康92%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一江清水送京津、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康高新区规划建设“飞地经济”园区,破解了生态功能区工业发展难题,实现了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同互动。
“飞地园区”坚持“市县共建、利益共享”原则,由安康高新区统一规划,统计建设,“飞出”县、高新区联合招商,产值、税收前5年“飞出”县“享有”,5年后“飞出”县与高新区“七三”分成。“飞地”园区建设运营过程中,市发改委、财政、工信、扶贫、商务、人社、科技等部门积极配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