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定区域发展重点的关键性及先导产业的推动作用

确定区域发展重点的关键性及先导产业的推动作用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发展的重点实质上是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目标所寻找的突破口。区域发展的重点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二是区域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抓住重点,即抓住影响系统运行的最关键的部门、关键地区,才能事半功倍地有效推进整个区域的发展。先导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重点。

确定区域发展重点的关键性及先导产业的推动作用

区域发展的重点实质上是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目标所寻找的突破口。区域发展的重点包括部门重点和地区重点。区域重点的选择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选择发展重点是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的核心之一,对于推进区域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各部门和地区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二是区域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抓住重点,即抓住影响系统运行的最关键的部门、关键地区,才能事半功倍地有效推进整个区域的发展。三是地区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等,具有特定的组合结构和一定量的限制,客观上要求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效益较好的部门和地区,靠重点部门、重点地区带动全区域的振兴和发展。

(一)重点发展部门的选择

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发展的重点应该选择哪些部门和怎样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但从产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部门,一般包括战略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

先导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重点。先导产业是区域未来发展的希望,若不把它作为重点,区域明天就没有主导产业、后天就没有支柱产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

主导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因为它发展速度快,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技术水平高,代表了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辐射带动作用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是,主导产业不一定是政府扶持的重点,因为它的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市场占有额正在扩大,完全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发展。换言之,主导产业是市场投资的重点而不一定是政府扶持的重点。对于这种产业,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引导社会投资,使其能够及时获得足够的投入;鼓励、扶持、协调基础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保证主导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增长带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支柱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因为它规模大,容纳的就业人数多,支撑着区域经济的繁荣。但是,支柱产业也不一定是政府扶持的重点,因为它的规模已经足够大,已经进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状态,再扶持也没有多少扩张的余地,而且外界进入和投资的可能性不大。政府可以为其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支柱产业本身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使其能够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延长支柱产业寿命,维持区域经济的繁荣。

以瓶颈产业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旨在体现和实现产业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通过拉长短线,克服瓶颈,使长线产业的闲置能力充分发挥。

在产业结构的战略安排上,既要有重点,又要倾斜适度,利用区域发展规律,适时调节,协调发展。

(二)重点发展区域的选择

1.重点区域选择的基本依据

重点发展区域,是指特定时期国家为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给予事关全局的地区相应的政策倾斜,引导资金、资源、人才等各生产要素迅速集中流向这些地区,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带动更大范围内区域的发展。重点发展区域的确定,历来都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决策者必须决策,而且必须慎重决策的工作内容。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有利于增项综合实力,提高竞争力。重点区域的选择,必须坚持有利于增项区域的综合实力和提高竞争力的原则,既要符合区情,又要能够与经济科技飞速变化的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相吻合,选择一些发展基础和现有条件较好、具备一定实力、投入产出率高、经济科技实力能够尽快与国外发达水平相匹敌的地区作为战略重点地区,集中国家有限的资金和生产要素及早、尽快地发展起来。(www.xing528.com)

第二,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的原则,发展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避免不合理的结构趋同,以取得最好的比较效益,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重点地区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尽快建立充分体现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要以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为指导,按照经济联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依靠市场机制吸引区内外生产要素的流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通过确立战略重点区域来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总体布局合理化和最优化,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合理布局生产力,推进宏观经济总体布局的优化是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重点区域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生产力总体布局和未来取向,即要在我国已经形成的沿海、沿江、沿边和沿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总体布局主轴线上,选择若干能够促进宏观经济总体布局优化的区域。

第四,有利于带动大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与开发潜力差异较大,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条件下,为了获得良好的资源空间配置效益,将经济发展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作为重点地区有限发展,能够带动起周围地区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

第五,有利于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优先考虑缩小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前提下,必须努力缩小国内地区的发展差距。这需要在先保证发展快的发达地区实现再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后进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保证发达地区继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繁荣,实现共同富裕。

第六,有利于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知识经济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现代文明和先进的代名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科技比较落后,既面临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又面临知识经济带来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以及资源、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中承受的压力等。因此,战略重点地区的选择,必须坚持有利于尽快提高科技水平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重点区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一,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拥有明显的对外开放和发展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便利、经济腹地广阔,是一个地区得以迅速发展并成长为具有全国意义或者重大区域意义重点区域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点区域应是能够让生产要素配置成本最低、区位优势能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交通网络发达、可以广泛开展经济活动和经济贸易联系的地区。

第二,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经济实力雄厚反映了该地区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定产业基础,城市化水平高,城镇密集,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以较少的投入、较短的实践,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综合科技实力强的地区,人才优势明显,劳动力素质高,能够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这类地区也大多具有较强的开发设计能力、综合配套能力、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能够较快地调整产业结构,创造高精新优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第三,自然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巨大。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是传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之一。如中西部地区,能够利用其丰富的农业资源、能矿资源、旅游资源,建设不同种类的农牧业基地,具有地区特色的轻纺工业基地,能源、原材料重化工基地,以及旅游景区等。

第四,开放度高,投资环境优越。我国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对区域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实力明显增强。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将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长三角黄金水道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长江流域对外开放;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分别可以推进东北亚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机遇,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