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国学者丝奇雅·沙森在其所著的《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全球城市”这一概念。她从全球化经济体系出发,以全球生产性服务公司为研究视角,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案例,深层次分析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化性质,阐述了她对全球城市的认识:全球城市是世界经济的枢纽城市,是构成世界网络的核心节点城市,是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金融和特殊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是包括创新生产在内的主导产业的生产场所及市场(全球城市不仅是世界经济的枢纽,同时还是“市场要素、专业化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的生产基地)。她认为全球城市的形成在于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促使各种功能集中向个别大城市汇集的结果。沙森还指出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影响到全球城市和全球城市所在国家之间的关系,全球城市在造成城市社会经济秩序变化的同时也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极化影响。2000年,曼纽尔·卡斯特(Manual Castells)的理论及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全球城市概念,他将全球城市作为一个全球化城市与城市之间联系网络的结点,在其《网络社会的崛起》的论著中,他提到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城市置于世界城市网络中,全球城市通过网络来联系和支配其他城市,这些具有顶级服务的消费、生产中心,且在世界网络中起到联系作用的地方即为全球城市。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斯科特(Scott)在其研究中指出,当前的全球城市数量已经超过300个,且这些城市区域的人口数量都在100万以上,其中超过1000万人口的至少有20个。它们包括像伦敦、墨西哥城这样以一个大的中心城市辐射开来的大都市辐射区,也包括由多个中心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斯科特的研究勾勒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全球城市的特征,指出了全球城市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新时代的生活中心。(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