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境投融资
跨境投融资被誉为基础设施领域的珠峰,其操作难度可见一斑。原因是投融资机制建设十分复杂,它远不止是金融问题,而是包含了政策、技术和战略众多层次,它牵涉到社会环境、产业布局、国家关系、国家主权等诸多领域,涉及各种贸易投资经济活动。它不只是投资人的问题,而是牵涉到很多利益主体。基础设施属性不同,利益主体也会不同,然后还有这些主体之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全局。所以说投融资是个系统工程,要求相关人员具有系统思维。况且,它还超越了经济、贸易或金融的范围。
(二)总框架构成
总体而言,跨境投融资包括项目分析、项目设计、主要投资方以及保障制度这几个环节。东道国等相关方经过初步项目评估后,将其认为相对比较有价值的项目提交给相关国政府,相关国政府按重要程度进行研究排序筛选,然后提交给多边或双边区域合作机制讨论确定是否立项。立项后进入项目设计与投融资实施阶段,项目负责方会会同其他国家讨论实施具体方案,然后决定分包还是整体打包。项目主导国召集相关国讨论基础设施具体规划方案,并根据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进行分解,制定具体的投融资方案,如分段实施或分部分实施,还是将基础设施整体打包。在实践中,往往是两者集合,将关联不是很紧密的部分分开推进,确立相应的责任主体;而对关联较为紧密、商业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难以分开的部分,则包装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的投融资方案。项目设计涉及各方利益和责任的分配问题。主要投资人一般有如亚洲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样的多边金融机构投资者,这些都是国际金融资源,这方面还有由国家或地区政府设立的官方基金、主权财富基金,以及跨国机构投资者。工程承包商也是主要投资人的一部分,它们了解工程项目,融资渠道、资金流也较为稳定,比如举世闻名的中国的承包商就是如此。由于抗风险能力等因素,真正流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是有限的。目前普遍认为必须设法降低项目风险和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因此如何发挥商业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以及利用PPP等创新模式已成为业界的主要探索方向。制度保障主要有三类,即东道国利用外资政策、双边投资协定以及区域性和全球性投资保护安排。这主要是官方而非市场性质的安排。
(三)一般融资工具或模式(www.xing528.com)
融资工具方面,信贷、债券、股权、公共资金支持是其中最基本的方式,后来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衍生工具,包括夹层融资、混合融资、PPP、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与租赁有关的融资工具等。信贷是基础设施项目的传统融资工具,包括商业贷款、开放性贷款、政策性优惠贷款。对于具有跨区域性质的项目,由多家贷款机构组成的银团贷款是最常见的方式。发行债券也是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的基础设施项目通常采用的融资方式。若按模式分类则有:①利用开发性金融获取投融资模式。如之前提到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②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BOT 模式即建设—营运—移交模式,是指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通过特许协议的方式将基础设施建设、营运权让渡给项目发起人,由项目发起人投资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营运以及维护,并承担相应风险。项目公司通过收取服务使用费,赚取商业利润以及回收投资,并于特许期满后,将整个项目以较低名义价格或无偿移交给政府机构。③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模式。PPP模式即公私合营或政企合营模式,是指以某个项目为基础,公共机构(政府)和私营机构(社会私人资本)通过相互合作的模式,共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风险并共享收益。PPP 模式能够帮助东道国政府减轻财政负担,扩大建设资金来源,减少运营成本并分担风险,因此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一般对策建议
一般认为,要改善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机制和效率,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以东道国为主,重视利用项目所在国资金;二是鼓励境内对外投资机构(民间资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尊重市场规律,让企业成为投融资主体;三是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四是在区域内基础设施投资风险方面加强合作平台,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搭建信息共建平台。而在关于如何创新PPP模式方面仍处在探索争论之中,未有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