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群理论:解读城市经济学

城市群理论:解读城市经济学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②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编号14来源于肖枫、张俊江:《城市群体经济运行模式——兼论建立“共同市场”问题》,《城市问题》1990年第4期。笔者认为经济带涵盖的地理区域属于城市群成熟发展阶段,具有其阶段的特征。

城市群理论:解读城市经济学

理论上讲,经济带的内涵界定属于城市群理论的范畴,经济带的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带有城市群的特点。如果将中心城市看成一个点,将运输航道和铁路公路干线看成一条线,将城市群看成一个面,那么“点—线—面”则构成了经济带的空间一体化系统模式。经济带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高级阶段,涵盖所有城市群发展的特征。下面结合具体城市群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经济带的发展特征。

(一)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城市与区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构成一个整体,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城市是区域的增长级,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腹地,两者不可分割。

1.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

2.城市布局影响和决定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3.城市化通过推理机制和拉力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城市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枢纽,区域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要素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更多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进行的。

5.城市空间结构决定城市竞争力,进而决定区域竞争力。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城市区域、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二)城市群概念定义

城市群的界定标准是:①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②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③城市群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8]

理论界关于城市群的名称和概念界定的提法很多,并且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国内外与城市群相关概念的比较具体见表22-3。

表22-3 国内外与城市群相关概念的比较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编号1—5来源于张晓明:《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地理学报》2006年第10期。编号6、7、10—13来源于陈美玲:《城市群相关概念的研究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3期。编号8来源于杨上广:《长三角经济空间组织的演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编号9来源于董利民:《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页。编号14来源于肖枫、张俊江:《城市群体经济运行模式——兼论建立“共同市场”问题》,《城市问题》1990年第4期。编号15来源于宁越敏:《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科学》2011年第3期。编号16来源于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编号17来源于洪世键、黄晓芬:《大都市概念及其界定问题探讨》,《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5期,第53页。

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大体是:①(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城市群、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等都是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概念,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功能地域结构形态的反映,这些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规模、实力、发展程度以及空间范围和形态等方面。②在许多情况下,“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圈”可以相互通用,都是城市群和都市连绵区的基本构成单元。③城市群和都市连绵区是都市区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城市群在内涵上与大都市带接近,只是在外延上要小于大都市带,可以看作大都市带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大都市区向都市连绵区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形态。[9]

(三)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具体见表22-4。笔者认为经济带涵盖的地理区域属于城市群成熟发展阶段,具有其阶段的特征。

表22-4 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续表)

资料来源: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第80页。(www.xing528.com)

(四)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相关特征比较

关于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相关概念和特征的比较见表22-5。经济带的特征可以参考表中都市带的界定来理解。

表22-5 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相关特征比较

资料来源:谢守红:《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的概念界定与比较分析》,《城市问题》2008 年第6期。

(五)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具体见图22-3。笔者认为,此图中城市连绵系和经济带的内涵定义并不完全等同。不过结合图形给出的含义,城市连绵系的图形状态符合经济带的某些特征。

图22-3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

资料来源: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新论》,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5页。

(六)城市群的主要特征[10]

城市群是由于生产要素和产业在空间集聚,形成产业和人口在特定区域双重极化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其有如下主要特征:

1.集聚性。城市群地区基本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规模大。从城市群发展演变的历程看,它既不是组合城市,也不是大都市区,而是超越二者的一种特殊的空间组织形态。它是由于人口密集流动、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以及高速铁路通信电缆的遍布带来的相互联系,产生的一种在更大范围功能性城市区域的一部分。但在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和规划体制不同,它的具体空间形式有差异。在美国,针对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大城市的绿地区建设低密度、低调控性的“边缘城市”或“新中心城区”;在欧洲,是在通过绿带和其他形式进行约束的地区建设中等规模的农村市场城镇或规划新城。但它们的共同点是人口规模都比较大。因为只有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数量,才有可能形成集聚经济效应,也才能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如,美国东北部地区2010 年的人口规模超过5200万、五大湖地区人口超过5500万,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人口超过7000万,英国中南部地区人口超过3600万。

2.网络性。交通网络体系发达是城市群非常重要的特征。它不仅促进了城市群内部的联系,对强化城市群“流动的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改善了城市群的区域条件,产生了新的交通区位优势、新城市或城市功能区,从而影响了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国外城市群大多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信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但初始条件不同,城市群内部选择的交通联系方式也有差异。如,美国东北部地区城际交通体系以高速公路为主,以轨道交通为辅;而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建设了以新干线为主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它可在4小时之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业地带及中间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使人员和物资流通环境大幅度改善。

3.集群性。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在竞合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城市功能明晰、产业垂直和水平分工合理,而且彼此间紧密联系的若干个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共同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和经济竞争。如,美国东北部地区的纽约是全美的金融和商贸中心,有着最为发达的商业和生产服务业;波士顿集中高科技产业、金融、教育医疗服务、建筑和运输服务业,其中高科技产业和教育是波士顿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费城港是美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集装箱容量在北美各大港口中位居第二,港口发展带动了费城整个交通运输业的扩展,使费城成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华盛顿市作为全美政治中心和世界大国首都,在国际经济中有着重要影响,全球性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银行和美洲发展银行的总部均位于华盛顿;巴尔的摩市区与华盛顿特区的接近使得它分享了很多联邦开支和政府采购合同,同时国防工业在巴尔的摩有了很大发展。

4.开放性。城市群经济是一种高集聚、高能级、开放型的经济。中外城市群大都濒临海洋或交通运输枢纽,具有发展国际联系的最佳区位、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是连接海内外市场、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参与国际分工的桥头堡。其拥有强大的内聚力和外张力,使城市群与其他单独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具有更强的经济吸引辐射能力和更高的经济外向度。如,美国的11个“巨型区”中,除五大湖区巨型区、皮埃蒙特大西洋巨型区和佛兰特山脉巨型区等3个不在沿海外,其余8个巨型区都在沿海地区,它们都通过沿海的港口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融合紧密。尽管有3个巨型区不在沿海,但也都是美国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欧洲的8个巨型城市区也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经济体系也是高度开放的。如,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阿姆斯特丹是全球航运中心,法兰克福是全球重要的航空枢纽等。

5.共生性。城市群是不同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体,在城市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城市间的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环境保护等都将通过外部效应产生相互影响,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机制,促进城市群实现竞合共赢发展。特别是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及功能性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问题越来越迫切,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显著增强。如美国11个巨型区域非常重要的合作事项就是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我国城市群在发展中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逐步显现,依靠单个城市治理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需要城市群内城市之间联防、联控、联治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效应。

(七)结论性评述

经济带强调在某区域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托某交通网络所形成的城市间经济联系和产业联系的经济特征。从世界范围的城市经济带的形成来看,在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因工业区位等原因在运输航道和铁路沿线等交通方便的地方迅速崛起,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征。

经济带具有的基本优势如下:①经济带通过现代化交通网络连接,不会降低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由于是多中心的,可以防止单个城市过度化扩张带来的“城市病”;城镇之间又是相对集中的,还可避免分散型城市化带来的土地浪费和物流成本上升。②经济带既是创造就业和人口居住的密集区,也是支撑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高密集城市群是一个庞大社会经济体系,能产生更大的聚集效应。③与绝对化的聚集相比,既有集中的优势或超大城市的优势,又避免了过分集中或城市过大的一些弊病,使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以较好的统一,而且使三个效益相互促进,通过“强相互作用”和“连锁反应”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力量。④培育城市群、打造经济带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城市间形成功能和产业的分工互补、共生共赢的城市群形态转变。经济带是城市群发展到高级别的组织形式。

经济带具有的基本特征如下:①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②涵盖单个城市、城市圈、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等多个城市组团模式。③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④强调依托于交通干线的带状分布结构,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长轴呈带状发展,为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⑤可吸纳较多的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以第三产业为主导。⑥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各城市具有合理的层级联系,承担不同的功能,拥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⑦规模庞大,内部结构复杂,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和频繁的城市经济活动。⑧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贸易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国家对内联系和对外联系的重要枢纽。在国家和世界经济中具有中枢作用。⑨既是巨型都市带(或称作大都市连绵区),也是密集的产业带,强调产业集聚和城市的集聚。⑩表现为产业、人口、设施在区域空间层次大规模的扩散,空间表现形式已不同于原先的“点”,而是覆盖了相当范围的多层次的“面”,在经济发达和城市发育的区域,已为一个个城市的辐射影响力所覆盖。○11经济带包括不同等级和层次,各个层次客观地反映了不同等级的地域经济单元。○12经济带通过复杂的物质流、信息流、人流与其他经济区保持密切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