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开发区域是指优化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这些区域一般来说已经是基本实现城镇化的地区,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这类区域一般具备几个条件:①城镇化水平较高;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较强;③经济规模较大;④科技创新实力较强;⑤有较大的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能力;⑥区域一体化基础较好,有条件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大城市群。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该区域的发展策略是: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需要优化发展的内容包括空间结构、城镇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系统格局。
专栏 国家层面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工矿建设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适当扩大服务业、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设施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控制城市蔓延扩张、工业遍地开花和开发区过度分散。
——优化城镇布局。进一步健全城镇体系,促进城市集约紧凑发展,围绕区域中心城市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推进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优化人口分布。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主城区的人口规模,增强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引导人口均衡、集聚分布。(www.xing528.com)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发展都市型农业、节水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积极发展节能、节地、环保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海洋产业。
——优化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壮大循环经济规模,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和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部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达标排放。加强区域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区域污染联防联治机制。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优化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程度。
——优化生态系统格局。把恢复生态、保护环境作为必须实现的约束性目标。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净化水系、提高水质,切实严格保护耕地以及水面、湿地、林地、草地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好城市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改善人居环境。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