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特区的示范意义探析

经济特区的示范意义探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特区是中国体制改革道路上规避风险的发展路径选择,其基本意图是风险与制度变革的最优结合,这就规定了经济特区在中国从计划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制度试验性质,赋予经济特区改革试验区的属性。建立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战略选择,以经济特区的率先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起飞已经具有普遍意义,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路径。中国经济特区自身的发展奇迹成就同样源于制度探索和路径实践。

经济特区的示范意义探析

经济特区是中国体制改革道路上规避风险的发展路径选择,其基本意图是风险与制度变革的最优结合,这就规定了经济特区在中国从计划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制度试验性质,赋予经济特区改革试验区的属性。建立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战略选择,以经济特区的率先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起飞已经具有普遍意义,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路径。中国经济特区自身的发展奇迹成就同样源于制度探索和路径实践。作为改革开放时期最早的制度试验区域,其根本的独特性在于经济起飞发展过程中拥有领先于内地的市场取向改革的占先优势,从计划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制中产生的制度改进效应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因。[3]

经济特区具有多方面的示范引领意义。首先,以开放带动改革,并以改革促进开放。经济特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中国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目的是打破旧的体制框架,大胆创新经济体制,率先探索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特区通过改革实现对外开放,然后又利用更加开放的市场进一步带动国内改革。

其次,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让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的过程中对吸引外资、影响全国经济发挥重要作用。有限资源条件下,让全国各个地区以同样速度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一部分条件好的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如此一来,经济特区在为全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加快对外开放方面创造了很多经验。此后,我国对外开放复制了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陆地区—沿边开放地区,形成了由点到面、由东到西、由沿海到内陆、由局部到全局的全面开放格局。

再次,率先与国际接轨。经济特区是在“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下,为了实现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而设立的。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闭关锁国几十年后向世界打开一个窗口,推动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走向开放,并与国际接轨。经济特区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逐步实现了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化。同时,经济特区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渠道。(www.xing528.com)

最后,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党中央希望通过建立几个能够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窗口的特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来”,并相应地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特区的设立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并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总体来说,经济特区的发展适应国内国际新形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体来说,经济特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三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四是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排头兵”和重要辐射作用,增强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经济特区应积极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