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许多老工业基地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作为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相似的以采掘、冶炼起家的老工矿区,鲁尔因煤铁而生,也因煤铁而衰。鲁尔工业区兴盛于19世纪中叶,在此后的100多年中,煤炭产量始终占全国80%以上,钢产量占全国70%以上。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百年不衰的鲁尔工业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的煤业危机,继而又发生了持久的钢铁危机,使鲁尔区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矿区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单一重型工业结构日益显露弊端,逐步陷入结构性的危机之中。此外,美国的匹兹堡工业区、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莫斯科工业区等也都经历了痛苦的衰落与转型。
从我国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长期的产业结构锁定
老工业区往往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单一的煤钢、煤港主导型产业结构,在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发生危机时,就会带来整个地区的经济衰退。“从行业内部结构来看,老工业区以传统工业部门生产为主,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占绝对比重,产业结构具有强烈的资源依赖性、初级性和低层次特点。”[3]同时,这种单一垄断性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形成了生产的高度集中化,当主导产业进入衰退时,企业结构也会加速工业基地的衰退。
(二)产品缺乏弹性,区位优势丧失
与新兴工业区相比,老工业区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技术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刚性”,而缺乏市场弹性和市场竞争力,当主导产品受到市场冲击时,整个产业基地就很快陷入困境,区域也沦为衰退区。同时,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区,其经济格局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赖煤铁而生存的相关制造业开始脱离原材料产地,向新兴的工业基地聚集,原有老工业区则逐渐丧失区位优势,从而加速了整个地区经济的衰落。(www.xing528.com)
(三)制度和企业文化落后
长期以来,老工业区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的自我封闭系统和以此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制度与文化。这种以大企业为主导的经济秩序一度成为老工业区工业化模式的典范,但这样一个自我约束和封闭的系统,排斥外部环境,阻止了系统外的信息进入大企业为主导的网络内,大企业主导下的经济秩序也逐渐丧失了正常的在不同效率水平发挥作用的选择机制,导致整个系统无法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自我调整。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和外来企业的排斥也使新的企业主体难以在区域内生存和发展,从而阻碍了老工业区的自我更新和改造。
(四)生存环境破坏
老工业区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由于缺乏对土地利用、城镇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规划和整治,导致区域环境污染严重。随着资源密集型工业的高速发展,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区域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最为严重的是地表下沉,不仅造成地面基础设施减少,还直接影响污水排放;重工业区大量排放的污水、工业粉尘、生活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也严重污染了河道和空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