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区发展布局的探讨,城区设施布局

城区发展布局的探讨,城区设施布局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城区功能设计,一般来讲城区发展布局需要综合考虑行政、设施、生产、生活和生态五个层面的空间问题。城区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了特定时期城区功能定位,而城区功能定位决定了城区生产布局的框架。城区生活布局的内容主要包括居民住宅区、居住区配套设施、区域性道路交通和绿地等公共空间。居住区道路空间安排是城区生活布局的重要内容。

城区发展布局的探讨,城区设施布局

基于城区功能设计,一般来讲城区发展布局需要综合考虑行政、设施、生产、生活和生态五个层面的空间问题。行政空间布局具有较大的外生性且相对稳定,因此本节主要探讨城区发展过程中的设施布局、生产布局、生活布局和生态布局。

(一)城区设施布局

城区设施包括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因此城区设施布局主要是对城区交通基础设施、水电煤及防灾等公共设施的空间安排。

1.交通基础设施布局

城区交通基础设施是由航空航运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道路、地铁、高架、桥梁、轮渡等对内基础设施构成的交运网络。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即对内外交运网络的空间布置,城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极大地影响城镇布局和人口流动,对城区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要影响。

根据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程度,可将城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分为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三类。其中超前型模式和同步型模式是指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发展快于或同步于生产消费活动,对城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滞后型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则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出行需求,导致出现城区拥堵等城市病,损害城区生产效率

2.水利和动力设施布局

城区水利设施布局主要是对城区给排水设施的空间安排,以保证城区居民生活用水便利、充足、洁净,同时保证城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等顺畅排出。城区水利设施布局必须超前统筹安排,在规划布局起步阶段需要结合城区人口规模和城区空间变化,充分考虑城区未来发展的给排水需求及演变趋势。城区动力供应设施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供电、供气和供热。三大动力供应设施的布局均需要充分考虑现在及未来城区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生活及公共事业能源系统的需求总量和结构。

3.其他公用设施布局

除给排水、供电、供气和供热系统外,城区市政公用设施还包括通信、环卫、防灾和殡葬等。对各类公用设施的布局均需要考虑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城区公用设施的消耗、使用网络、结构和使用特点的现状及评价,二是对规划期内维持城区正常生产、生活运转所需不同种类公用设施规模的预测,三是作出维持城区公用设施供求平衡的空间安排。

(二)城区生产布局

城区生产布局是对城区生产性部门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进行的一种空间安排。城区生产力发展具有无限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而城区空间具有有限性、稳定性和确定性,因此在城区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对城区生产布局的适应和被适应的变革过程。为减少这一过程中对城区经济效率的损失和资源浪费,城区生产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城区生产布局应着眼于区域资源禀赋。不同类型的产业对原材料采集、劳动力市场、资本流动性和创新孵化过程等的敏感性不同,应根据产业发展特征以及城区不同区块的资源比较优势,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如物流类行业对交通便利性的要求较高,研发类企业则对高校和高技能人才更为敏感。

第二,城区生产布局应有利于实现城区功能。城区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了特定时期城区功能定位,而城区功能定位决定了城区生产布局的框架。以天津市2009年对中心城区功能的定位和产业安排为例进行说明(表11-7)。根据天津市发展框架,6个中心城区的定位各有不同,相应地,不同中心城区的重点产业安排也各有分工,如对和平区“金融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和平区重点发展产业为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对南开区“科技南开”的定位,决定了南开区重点发展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

表11-7 天津市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安排

资料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心城区功能及产业定位发展繁荣都市型经济的实施意见》(津政发〔2009〕10号),2009年2月。

第三,城区生产布局应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城区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城区生产布局应结合当前和长远安排,为未来产业发展、变化和调整留下充足空间。如在2018年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设定了雄安新区的规划范围,并分别设定了起步区(包括启动区)和发展区,还划定远期控制区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第四,城区生产布局应有利于区块产业整合。一是区块内部产业整合。区块产业安排应充分考虑未来产业发展导向,合理安排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配套产业等,注意重点产业的培育和产业链之间的搭配关系。二是区块之间的产业整合。各区块产业分工应清晰、合理,各区块产业发展应存在互补性、组合性,减少城区各区块之间的重复建设、同质竞争。

(三)城区生活布局

城区生活布局是根据城区产业发展结构和区位,对城区居民住宅、生活服务行业及社会服务设施设备等进行的空间安排,以促进一定程度上的城区职居平衡、便利城区居民生活,并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及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

城区生活布局的内容主要包括居民住宅区、居住区配套设施、区域性道路交通和绿地等公共空间。(www.xing528.com)

第一,居民住宅区。居民住宅区或居住区是城区住宅建筑相对集中的地区,住宅区的选定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并有利于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具体而言,居民住宅区的选定应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的规定,符合下列要求(表11-8):

表11-8 居民住宅区的选定要求

资料来源: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相关规定整理。

第二,居住区配套设施。居民区配套服务或设施即直接或间接为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休闲消费产品及服务的产业或场所。按配套设施类型,可分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与公交场站四种类型(表11-9)。按服务行业划分,可分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五大行业。

表11-9 居民区配套设施设备清单

资料来源: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整理。

第三,区域性道路交通。居住区道路空间安排是城区生活布局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居住区内道路系统包括区域性城市干路、支路及用地边界线,应突出居住使用功能的特征与要求,遵循安全便捷、尺度适宜、公交优先和步行友好的基本原则,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另外,居住区内道路规划设计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中的相关规定。

第四,绿地等公共空间。绿地等公共空间是指与居民住宅区相适应的公园绿地及街头小广场,不包括市级大型绿地及广场。目前正在执行的居住区公共绿地控制指标如下(表11-10):

表11-10 居住区公共绿地控制指标

注: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
资料来源: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整理。

(四)城区生态布局

城区生态空间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生态空间,二是复合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8]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复合生态空间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城区农业空间和城区中的绿地。城区生态布局的对象主要为复合生态空间。进行城区生态布局的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保护城区自然生态本底;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的优化;三是有利于保障城区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

从当前国内外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策略看,城区生态布局一是关注生态空间总量的提升,二是关注生态空间的结构优化,以满足城区居民对生态休闲的需求,并提升城区综合生态承载能力(表11-11)。

表11-11 伦敦纽约和东京生态空间发展目标和策略

资料来源:郭淳彬:《“上海2035”生态空间规划探索》,《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5期,第128—134页。

在具体生态空间安排上,可形成以生态走廊、生态保育区、生态间隔带、楔形绿地、近郊绿环和外环绿带为形态的生态空间系统。其中,生态走廊为放射状、畅通性的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即保护生物物种与其栖息地,针对濒危生物进行育种、繁殖,以及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改良和重建的地块;生态隔离带一般为以吸收空中的有害气体、隔离噪声为目的的绿化带;楔形绿地为外围地区嵌入城区内部的绿地;外环绿带和近郊绿环分别为环内城及环城区绿带或片状绿地。

(五)小结:“生产—生活—生态”理念下的城区发展布局

从目前国内发展动态看,除基础设施外,城区发展布局不仅关系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分配,更多涉及“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融合,表现为“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

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绿色生态城区(green-eco-district)为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生态和绿地、产业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建设区。绿色生态城区对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均有“控制项”规定,对技术创新有“加分项”规定。其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强调土地功能的复合性;在生态环境方面强调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空间的管理,对城区大气、水、噪声、土壤等环境质量的控制,以及对城区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在建筑方面突出星级绿色建筑的面积比例;在资源与碳排放方面,要求城区制定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在交通方面倡导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城区能源与碳排放信息系统、绿色建筑管理系统以及智慧公交信息平台;在产业与经济方面突出产业低碳发展目标;在人文方面则强调公众参与、绿色生活与消费,以及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技术创新方面强调绿色科技的应用、专项基金的使用以及对立体空间的合理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