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后,上海的城镇体系建设经历了多轮规划建设调整,基本形成了多等级、多中心的体系格局。[10]
1.1958—20世纪80年代初: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卫星城和近郊工业区组合发展的城市群
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了重要条件。1959年《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明确了大力发展卫星城的建设方针,至20世纪70年代,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金山、宝山等7个卫星城和一批近郊工业区相继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城市结构从单一中心的城市向以中心城区为主体、近郊工业区和远郊卫星城镇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群体组合城市转变。
2.21世纪10年代初之前:城镇体系概念逐渐明晰,推动了多层级城镇体系的发展(www.xing528.com)
1986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上海构建“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农村集镇”4级城镇体系;《上海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年)》提出建设“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的4级城镇体系,明确了郊区新城建设的规划目标,使上海向多层级、多中心的城镇体系发展,同时市级工业园区的发展,为上海近郊工业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2003年至今:郊区城镇发展受到重视,城市发展重心进一步向郊区转移
2003年《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首次提出要把建设重点从中心城转向郊区,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十五”时期上海市政府正式启动了“一城九镇”试点城镇建设,探索郊区城镇规划建设的新路径。2006年的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中提出构建“1966”城乡体系,“一城九镇”的试点概念推广到全市域,中心城、新城、新市镇和中心村的体系格局确立。新城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产业支撑及用地政策方面得到更多扶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