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探讨

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探讨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地区之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最终带来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区域合作方面,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而产生国际分工的基础是自然资源禀赋与后天有利条件。比较成本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也是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探讨

区域合作理论源于区域分工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并不断丰富完善,主要涉及国际分工与贸易,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分工理论、赫克歇尔(Heckscher)和俄林(Ohlin)的要素禀赋理论、迪格里尼和布杜拉的竞合学说,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分工理论

分工理论是国际贸易分工以及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基础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克鲁格曼等都提出过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认为,通过分工可以较好提升劳动生产率,专业化分工不仅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本地区的生产效率以及改善生产效益,同时还可以提升整体效率。国际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在于技术、制度、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不完全流动,国际分工同样适用于区域内的分工,区域内部要加强分工合作,从而集聚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力量。通过地区之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最终带来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3]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有优势,另一种商品处于劣势,如该国从事自己占优势的商品生产并进行交换,则双方都能获得利润,进而整个世界都可获得分工的好处。在区域合作方面,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而产生国际分工的基础是自然资源禀赋与后天有利条件。绝对成本说基本精神包含一定区域合作理念,即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分工理论。比较优势分工理论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在斯密“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该理论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各国居民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把资本和劳动投入最有利的行业,生产与其自然和人为的条件相适应的商品,用以与他国相交换。该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合作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联系,表明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较成本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也是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研究基础上形成,认为生产要素的丰缺源于国际贸易产生,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不仅仅需要劳动力,而且需要资本、土地等不同的生产要素,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www.xing528.com)

迪格里尼和布杜拉的竞合学说。地区间发展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竞争中包含着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蕴含着竞争。竞合学说由意大利教授迪格里尼和布杜拉提出,认为区域间的利益与冲突并存,其合作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而是能产生更大价值的活动,即组织间共同创作价值的竞合优势概念。合作越好,产生价值越多,反之亦然。同时竞合中的利益分配会影响合作创作的价格量,合理的分配机制会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包括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等,主要探讨不同区域间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其诸多理论观点中,多涉及区域间的资源、要素流动以及经济增长传递等探讨,导致区域差异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也是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主要阐述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梯度推移学说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优劣导致不同地区间经济产业的梯度推移现象,中心-外围理论认为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区域内的流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一体化多指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学界普遍将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于1950年发表的《关税同盟问题》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形成的主要标志,他研究了关税同盟建立带来的效应,创造性地提出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等概念,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之后专家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外学者以欧洲国家的集团化发展实践为主要实证基础,提出区域一体化的一般概念,即伙伴国家之间逐步加强经济合作联系、结合成为范围更大的区域经济实体的过程,一体化过程也被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货币联盟五个阶段。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向就是区域协调发展,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属于区域发展理论,由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逐步发展而来。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学者在经济学、生产布局学、经济地理学等方面关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集中出现。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注重实证探索,强调从具体区域发展实践出发。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更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引领,以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方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