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时代下的区域空间新模式

全球化时代下的区域空间新模式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球化新的生产理论基础上,斯科特清楚描绘出全球资本主义落实在一个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并提出“都市区—腹地系统”,包含两个主要的论点:①全球经济发达地区是通过极化的区域经济引擎所拼凑的,每一个地区都由核心都市区及其周围的腹地组成。在全球资本主义生产结构前提下,学术界已有的对新的城市区域空间模式研究的成果中,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及全球城市—区域无疑是几个最典型和有说服力的研究模型。

全球化时代下的区域空间新模式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新兴产业全球生产网络扩散将“区域”概念更新成“全球”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拥有绝对经济权力的跨国企业(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的投资与安排,全球经济活动按照比较发展优势,将全球生产网络价值链环节功能性分割,并分配在不同的区域与地方,加上信息和交通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促进全球经济活动的网络更为广泛地扩充和强化,使得这些跨国的企业活动可以在利益原则上顺利地进行,全球各地间的经济来往和联系更为频繁与便捷。“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地理上的分散和分散性经济活动同步聚集、同步进行的趋势”(S.Sassen,1991)。但基于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仍具有明显阶层等级的特征,根据节点或核心在网络中某种功能的相对重要性(或主宰性),并且配合密集的信息技术支持其组织运筹加以建构不同空间层级(M.Castells,1989),这使得不同层级空间领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某特定产业部门或者生产过程的某特定环节从事经济发展,使得全球生产网络在地方发展过程中有了实现空间整合的可能,新的空间形态不断被“生产”或“再生产”出来,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空间治理策略的重要单元,形成生产活动与信息集结的重要核心、次级核心、一般节点之分。

在全球化新的生产理论基础上,斯科特(2001)清楚描绘出全球资本主义落实在一个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并提出“都市区—腹地系统”(metropolitan-hind land system)(图4-7),包含两个主要的论点:①全球经济发达地区是通过极化的区域经济引擎所拼凑的,每一个地区都由核心都市区及其周围的腹地组成。城市区域围绕着核心都市区按照劳动分工原则形成专业化的网络基地,存在明显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收益,外部则有错综复杂的全球交互作用结构。②发达国家核心都市区无法垄断整个全球生产系统,因此在资本主义极端扩张的经济边界产生了大量“相对繁荣与经济机会之岛”。这些地区大多是低度发展的,它们无法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组织来推动地区朝向繁荣中心的模式发展,必须借助区域外相关的财富和经济机会,如20世纪60—70年代发展兴起的香港新加坡台湾和汉城。上海、北京、曼谷吉隆坡圣保罗等则紧随其后,它们既是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也成为全球尺度劳动空间分工掌控广泛全球经济疆界的枢纽。因此,新的全球化空间现象是全球经济结构功能性地被整合在一个全球性阶层中,并带动了全球产业和空间的竞争。

图4-7 经济全球化下的全球经济空间(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A.J.Scott(2001),Fig.4.

如何去重新描述这个全球化影响下的新的大都市区及其区域空间?从理论上分析,一方面全球生产网络中某功能模块镶嵌于地方,形成特定区域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全球生产网络又将地方及地方企业纳入其网络中,并形成特定的网络镶嵌。正是在全球化和本地化的互动作用中,某些城市作为衔接这种双向作用力的特殊地域空间系统,其功能和地位在全球经济地理格局中逐渐浮现出来,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不同等级的空间结点。在全球资本主义生产结构前提下,学术界已有的对新的城市区域空间模式研究的成果中,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及全球城市—区域无疑是几个最典型和有说服力的研究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