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理论与空间扩散理论的解释

创新理论与空间扩散理论的解释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新及其空间扩散的解释空间扩散理论和核心边缘模型都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扩散理论。图4-3创新要素空间扩散阶段与层级性资料来源:转引自李健,图6-3。(二)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等级扩散与联系全球生产网络中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地方镶嵌,也符合空间扩散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型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创新理论与空间扩散理论的解释

(一)创新及其空间扩散的解释

空间扩散理论和核心边缘模型都可以追溯到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ampeter)的创新扩散理论。熊彼特(1912)认为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由此导致了经济发展的长波。由于技术创新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创新总是由核心扩散到边缘再扩散到外缘。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创新在生产过程以及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熊彼特的创新扩散理论本身并不直接涉及空间组织与发展关系,地理学的介入使得学术界开始注意产业创新的空间背景及其重要性,创新理论研究的视角和范围逐步扩大,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产业组织直至区域空间环境中,出现诸如地域生产体系、产业区、创新区域以及地区创新网络等概念。

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在1953年首次系统地提出空间扩散理论。空间扩散理论认为城市核心区域作为空间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一方面从边缘区吸收经济要素,产生大量的创新元素和成果;另一方面,这些创新元素和成果源源不断地向外扩散,引导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等转换,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而学术界一般认为城市中心在区域的发展作用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的渗透作用,使经济增长通过城市等级逐渐向下传播;二是增长利益的扩展作用,包括从核心区向腹地地区及从大都市中心向城市间外围区的扩散。从这个角度而言,区域发展不均衡源于创新的收益效应为时间的递减函数,并受扩散的门槛范围所制约。因此,核心大都市是作为创新的源地,并强烈影响区域采用创新成果的时间顺序,进而促进整个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图4-3)。

图4-3 创新要素空间扩散阶段与层级性

资料来源:转引自李健(2011),图6-3。

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弗里德曼(J.Friedmann)于1966年提出著名的“核心—边缘”模型。该模型认为核心和边缘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两种基本要素:核心区(core regions)是创新变化的主要中心;核心区周围的地域组成边缘区(peripheral regions),边缘区的发展依赖于核心区,并在很大程度上由核心区的制度(institutions)所决定。创新从核心区传播到边缘区,核心与边缘间的交易、咨询、知识等交流不断增加,从而促进边缘区的发展和整个地域空间系统的成长。随着扩散作用加强,边缘区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形成次级的核心。弗里德曼的模型包括了一个特定区域的整个空间,处理了该区域的各种变量(除经济变量外,还包括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量),把它们作为一个大系统的一部分,并从空间联系的角度予以解释。弗里德曼提出区域发展起源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变化中心”(即核心区),这种“变化中心”的区位常是在一定联系范围内区域相互作用力最大的那个点,创新要素就从这些“变化中心”向周围区域扩散。正是通过核心区创新要素向边缘区的扩散,才促进整个有关地域空间系统的发展。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模型从空间联系角度解释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样对区域城市功能体系及城市内部空间功能结构都有指导意义。(www.xing528.com)

(二)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等级扩散与联系

全球生产网络中不同价值链环节的地方镶嵌,也符合空间扩散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型发展的内涵与特点。从集聚力与扩散力此起彼伏的作用效果看,在初级阶段,规模经济效益使集聚力成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表现,大量的人才、资金、原材料等经济要素迅速集聚于城市,形成“核心—边缘”模型中的核心城市。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特有的经济组织模式、人才集聚与组织、产业基础、风险资本等要素产生大量创新要素和成果(商品、技术、产业结构、社会体制、生活方式等),引起核心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组织模式的变革。进一步考察,技术创新将导致城市功能区的空间替代,创新就是一种新功能的产生,新功能的优势使之在空间竞争中,对老功能的空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机会,使原有功能区由核心向边缘推移。城市区域扩散力的增强,使得核心城市产生的各种创新元素和成果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外扩散,引导周边边缘地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等转换。而随着核心城市各种创新要素向其周边区域扩散,该地二级核心城市亦开始从其边缘地区吸取经济要素而发展,并形成新的核心创新地。但由于一级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二级核心城市在高端创新方面往往受到压制而求其次,发展低等级产业并形成次级创新要素。在如此周而复始的集聚扩散发展过程中,知识、技术、资源、资本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将整个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得原来广泛的“核心—边缘”二元模式发展成为具有多层级的区域功能结构体系,并促进整个区域空间系统的重构和发展。

就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状况考察,随着生产组织革新及产品生产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发展,产品劳动过程以模块存在的可分性日益明显。随着创新要素从核心城市到边缘地区的扩散,价值链环节日益复杂化,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空间的分离,管理与营销、研发与设计、高端生产制造、一般生产制造等从高端到低端价值链环节的分配,分别对应于区域空间系统中从核心到边缘的不同等级城市(图4-4)。但也必须参考空间扩散理论中的多种扩散模式,其中如等级式扩散、点轴式扩散及跳跃式扩散,都可能造成从核心城市到边缘城市或地区扩散过程的不均衡发展,形成非均衡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区域城市空间系统,这不仅取决于核心区的体制,还取决于边缘区的制度建设、历史文化以及自然条件等。

图4-4 全球生产网络中价值链环节区域空间的动态扩散

资料来源:转引自李健(2011),图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