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购绩效指标的介绍
采购绩效指标设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选择合适的衡量指标;二是绩效指标的目标值要充分考虑;三是确定的绩效指标要符合有关原则。
采购绩效指标的选择要同企业的总体采购水平相适应。对于采购体系尚不健全的单位,刚开始可以选择批次质量合格率、准时交货等指标来控制和考核供应商的供应表现,而平均降价幅度则可用于考核采购部门的采购成本业绩。随着供应商管理程序的逐步健全、采购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采购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供应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采购绩效指标也就可以相应地系统化、整体化,并不断深化。
确定采购绩效指标目标值时要考虑以下前提。一是内外顾客的需求,尤其是要满足下游顾客如生产部门、品质管理部门等的需要。原则上,供应商的平均质量、交货情况等综合表现应该高于本公司内部的质量与生产计划要求,只有这样,供应商才不至于影响本公司的内部生产与质量,这也是“上游控制”原则的体现。二是所选择的目标及绩效指标要同本公司的大目标保持一致。三是具体设定目标时既要实事求是、客观可行,又要具有挑战性,以过去的表现作为参考,更重要的是要与同行中的佼佼者进行比较。
(二)采购绩效评估的具体指标
采购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合适的供应商,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格获得质量合适的物料或服务。据调查,《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的CEO普遍认为,考核采购有效性的前五个指标分别为所采购产品的质量、对关键供应商的影响力、供应商配送绩效、内部顾客满意度和库存额。这五个指标的优劣归根到底取决于供应商、质量、库存等因素。当质量、配送和服务的要求得到保证时,采购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物料和服务。因此,采购绩效评估应该从质量、价格与成本、采购效率、运作、供应商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
1.质量指标
在所有的评估要素中,质量是最基本的前提。质量指标主要是指供应商的质量水平,以及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表现,它包括来料质量、供应商质量体系等方面。
(1)来料质量。包括批次质量合格率、来料抽检缺陷率、来料在线报废率、来料免检率、来料返工率、退货率、对供应投诉率及处理时间等。
(2)供应商质量体系。包括通过ISO 9000的供应商比例、实行来料质量免检的物料比例、来料免检的供应商比例、来料免检的价值比例、实施SPC(统计过程控制)的供应商比例、SPC控制的物料数比例、开展专项质量改进(围绕本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数目及比例、参与本公司质量改进小组的供应商人数及供应商比例等。
2.价格与成本指标
价格与成本是企业最重视也是最常见的衡量指标。价格指标可以衡量采购人员的议价能力及供需双方的相对优势与竞争态势。采购的价格与成本指标包括参考性指标和控制性指标。参考性指标主要有年采购总额、各采购人员年采购额、年人均采购额、各供应商年采购额、供应商年平均采购额、各采购物品年度采购基价及年平均采购基价等。它们一般作为计算采购相关指标的基础,同时也是展示采购规模、了解采购人员及供应商负荷的参考数据,是进行采购过程控制的依据和出发点,常提供给公司管理层参考。而控制性指标则是指展示采购改进过程及其成果的指标,如平均付款周期、采购降价、本地化比率等。
这里重点介绍年采购额和采购价格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1)年采购额。包括生产性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总额、非生产性采购总额(如设备、备件、生产辅料、软件、服务等)、原材料采购总额占产品总成本的比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原材料采购总额,它还可以按不同的材料进一步细分为包装材料、电子类零部件、塑胶件、五金件等;也可按采购付款的币种分为人民币采购额及其比例、不同外币采购额及其比例。原材料采购总额按采购成本结构又可划分为基本价值额、运输费用及保险额、税额等。此外,年采购额还可分解到各个采购员及供应商,算出每个采购人员的年采购额、年人均采购额、各供应商年采购额、供应商年平均采购额等。
(2)采购价格。包括各种各样原材料的年度基价、所有原材料的年平均采购基价、各原材料的目标价格、所有原材料的年平均目标价格、各原材料的降价幅度及平均降价幅度、降价总金额、各供应商的降价目标、本地化目标、与伙伴工厂联合采购额及比例、联合采购的降价幅度等。
3.采购效率指标
采购效率指标是指与采购能力如人员、管理等相关的指标。
(1)人员。涉及采购部总人数,战略采购、前期采购、后期采购人员的比例,采购人员的年龄、工作经验、教育水平结构、语言结构、培训目标及实施情况、流失率等。
(2)管理。可以考虑采购人员的时间使用结构(处理文件、访问供应商等)及比例、采购人员的纪律执行情况(考勤等)、采购人员的工资级别及费用情况、采购行政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如合同管理、权限规定、行为规范)、供应商管理程序的完整性(如供应商审核、供应商考评)、采购系统的评审及评估目标水平等。
4.运作指标
运作指标是指供应商在接受订单、交货过程中的表现及其运作水平,包括交货周期、交货可靠性及采购运作的表现,具体有以下两种:
(1)订单与交货。包括各个供应商及所有供应商平均的准时交货率、首次交样周期、正常供货的交货周期、交货频率、交货数量的准确率、订单变化接受率、订单确认时间、交货运输时间、平均报关时间、平均收货时间、平均退货时间、退货后补货时间等。
(2)运作系统。包括供应商采用MRP或ERP等运作系统的程度、实行JIT的供应商数目与比例、原材料库存量(或库存周期)、使用周转包装材料的程度与供应商数量、订单数量、平均订货量、最小订购数量等。
5.供应商指标(www.xing528.com)
由于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本章第三节将专门阐述供应商绩效指标及评估,主要考核内容除了价格、质量,还包括供应提前期、交货的准时性、响应能力、技术支持及合作关系等。
6.其他采购绩效指标
虽然采购中的服务绩效考核标准难以制定,但是也应该包括在考核过程中。采购绩效考核内容一般包括内部客户满意度、供应商认证与开发、跨职能团队采购的有效性、采购部门管理费用的减少额、采购完成率及错误采购次数、紧急订购次数等。
(三)采购绩效评估的标准
有了绩效评估的指标之后,企业要考虑的就是制定什么样的绩效标准,作为与实际绩效比较的基础。一般企业运用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1.历史绩效
选择公司历史绩效作为评估目前绩效的基础,是正确、有效的做法。通过与以往采购绩效的比较,可以看出企业现在的采购绩效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例如,比较现在的采购材料成本和以前的材料成本、现在的经营成本与以前的经营成本、现在的采购时间和以前的采购时间,可以看出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再接再厉,在哪些方面需要作出改进。
但是,只有在公司的采购部门(包括组织、职责或人员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才适合使用此项标准。
2.预算或标准绩效
如果企业过去没有做过类似的绩效评价,或者历史绩效难以取得,或者企业的组织机构、组织职责、采购人员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可以使用预算或标准绩效作为衡量的基础。标准绩效通常有下列三种类型:
(1)固定标准。所谓固定标准,就是标准一旦确定了,在一般情况下就不再变动了。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容易与过去的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进步或失误。但是,这种固定的标准难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2)挑战标准。挑战标准是在完美的、具备一切条件的工作环境下,企业应有的绩效。该标准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采购部门和人员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完成。这种方法易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潜力。但是,完美的工作环境对于员工来说太理想化,容易产生挫折感。
(3)可实现标准。可实现标准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企业可以达到的标准,通常依据当前的绩效加以适当的修改制定。这种方法比较可行,应该说是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它既不像固定标准那样一成不变,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也不像理想标准那样可望而不可即。
3.行业平均绩效
前文所说的历史绩效是绩效的纵向比较,这里所说的行业平均绩效是横向的比较。如果其他同行业公司在采购组织、职责及人员等方面与本企业相似,则可与其绩效进行比较,以辨别彼此在采购工作上的优劣。
4.目标绩效
预算或标准绩效代表在现有状况下应该可以达成的工作绩效,而目标绩效则是在现有状况下,不经过一番特别的努力就无法完成的。目标绩效代表公司管理层对工作人员追求最佳绩效的期望值。这个标准的制定通常是以同业最佳的绩效水平为标准。
一般来讲,可以根据不同的采购发展阶段来评估采购效率。采购部门的效率,是由采购部门处理交易的能力决定的。对交易进行高效处理固然非常重要,但实现战略性采购目标常常有助于简化或减少交易。
表8-2是采购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能采用的评估指标,它说明了绩效评估的方法是随着采购活动重心的改变而变化的。
表8-2 不同采购发展阶段可能采用的评估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