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扶贫的战略规划、原则与目标安排

生态扶贫的战略规划、原则与目标安排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2020年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定位问题、主体功能区项目审批和产业调整问题、贫困地区财政金融支持问题等等。2020年后的生态扶贫政策,以精准扶贫以来的脱贫攻坚实践和2020年以后贫困发生规律为出发点,确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而确定以区域瞄准为基础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对应的制度安排。

生态扶贫的战略规划、原则与目标安排

(一)战略定位: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生态扶贫工程”

未来生态扶贫战略应当作为国家战略提上议事日程,可以作为“生态扶贫工程”从国家层面具体推展实施。

第一,生态扶贫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和目标,有必要上升至国家战略。如何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贫困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明确贫困地区生态发展的总基调,切实把生态发展融入新阶段的扶贫工作、项目、资金投入和每一个帮扶措施和扶贫产业发展培育中,将是未来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需要从国家层面推动。

第二,生态扶贫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一系列制度,需要协调各个部门及与其他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生态扶贫是一项综合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农村农业工作的各个方面,需要多部门配合,尤其是需要财政、金融、发展和改革、环保、农业等部门配合、协调解决一些重大问题。例如2020年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定位问题、主体功能区项目审批和产业调整问题、贫困地区财政金融支持问题等等。这些重大问题又涉及另外一些国家战略的微调,例如欠发达地区发展定位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间的关系、处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困难县项目审批产业发展调整与主体功能区战略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从国家层面推动,以协调生态扶贫工程与其他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

(二)总体原则:区域瞄准,兼顾保护与开发

总体原则:区域瞄准,兼顾保护与开发。2020年后的生态扶贫政策,以精准扶贫以来的脱贫攻坚实践和2020年以后贫困发生规律为出发点,确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而确定以区域瞄准为基础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对应的制度安排。

第一,开发与保护并重、分区域实施,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突破“开发与保护”的两难境地。对于开发难度大、益贫效率低、环境压力大的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以环境保护为主,重点实施生态补偿和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对于生态资源富集、环境压力较小的地区,以生态资源开发为主,可以通过生态产业、公益性岗位等手段进行生态扶贫。

第二,以“三个面向”为原则,分类实施生态扶贫战略:面向深度贫困地区,面向生态脆弱地区,面向生态资源富集地区。不同区域的战略重点各有侧重,深度贫困地区以保障民生、继续努力夯实脱贫基础为主;生态脆弱地区以移民搬迁、生态改善、公益性岗位为主;生态资源富集地区以生态资源开发为主。

(三)总体思路(www.xing528.com)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以生态扶贫为总基调,加大在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投入,促进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

不断完善生态扶贫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国家转移支付、金融市场支持、社会资本引入等手段,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撬动全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的作用,形成有一定活力的财政金融环境。发展生态扶贫产业,改善贫困地区的投资条件,在贫困地区广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大幅提升贫困人口收入的生态产业。加强生态资产建设,提高生态资产的扶贫效果,建立贫困地区长效的生态资产收益机制。通过生态产业、生态资产收益,使得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形成一定规模中等收入群体,逐渐促进贫困地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提高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挖掘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化,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精神面貌,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文化。

(四)时序发展

总体来看,未来生态扶贫可分为三个阶段(至2035年,以乡村振兴第二个阶段完成为时间节点):2020年至2025年,完成生态扶贫的体制机制建设,完成生态扶贫搬迁;2025年至2030年,生态资源开发形成规模,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生态产业;2030年至2035年,生态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欠发达地区农民就业质量大幅提升,相对贫困问题也得到一定缓解。具体来看:

2020年至2025年,基本完成生态扶贫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扶贫理念深入人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功能定位重新明确,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扶贫搬迁全部完成。生态资源资产收益制度基本完备。第一,围绕2020年后我国贫困发展状况,在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势、扶贫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基本建成以生态扶贫为主导的扶贫体制机制,生态补偿制度运转有效,生态GDP核算、生态扶贫考核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环境保护切实得到落实。在此基础上,开始考虑解决相对贫困、城乡统筹扶贫等问题。第二,广泛宣传、引导生态扶贫,使得生态扶贫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扶贫目前虽然各地探索很多,但各地对生态发展、生态资源挖掘、生态产业发展等问题的认识还有提高、深入的空间。要通过宣传、引导,使得生态扶贫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三,明确欠发达地区的功能定位。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以及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等不适宜、不能发展产业的区域生态扶贫搬迁全部完成。目前有必要综合考虑、研究该类地区的长期发展问题,可以沿用“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居住在此类地区中的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并且争取用5年时间,实现此类地区的易地搬迁的全部完成。第四,形成运转有效、收益高、覆盖广、益贫性强的生态资产收益制度,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

2025年至2030年,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态产业,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城乡收入差距大幅缩小、共享发展基本实现。第一,通过10年探索,力争使欠发达地区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生态产业,特别是围绕资源禀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实现欠发达地区生态产业的弯道超车,在具有资源禀赋的地区,形成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生态产业,大幅提升欠发达地区在生态产业链的位置,充分挖掘其生态禀赋的资产价值。第二,欠发达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2020年后,仍然需要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大幅投入,并且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力争通过10年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三,城乡收入差距大幅缩小,共享发展基本实现。2020年后生态扶贫,通过产业发展、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提升共享发展水平。此外,2020年后扶贫战略的核心仍然在于提升低收入人口的收入。通过生态产业发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就业、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等手段,推动城乡收入差距大幅缩小。

2030年至2035年,乡村振兴第二个目标基本实现,相对贫困问题也得到缓解。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技术不断完善提高,收入大幅增长,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得到充分发扬,这也就同乡村振兴战略第二个目标基本实现吻合了。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