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是指在扶贫产业项目的设计、实施及考核监测等环节融入生态发展理念,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及限制,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加强管理等方式提升产业的生态化水平,进而使得扶贫产业趋于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要求可持续概念贯穿于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回收等一系列过程中。在此路径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保护为侧重点,尤其对于生态较为脆弱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旨在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态效率,为贫困地区打造一个健康良性的外部环境。同时,产业在生态化扶贫中也为贫困地区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增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扶贫潜力,对贫困地区未来的自身发展能力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态资源理念扶贫
生态资源融合理念主要指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包容性发展,提升当地政府、企业以及贫困人口自身的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一是在项目设计中注意考量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对于生态保护区要进行保守规划和开发,对于部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贫困地区,尤其需在扶贫规划中充分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扶贫开发考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在扶贫产业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农业扶贫产业中,注重化肥、农药等单位土地面积使用量的控制。在发展畜牧业时,充分考虑植被的生长周期和生态可恢复性。在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推进生态环境长期发展;对于资源不可再生的贫困地区,严格按照标准控制生态资源的开发,制定严格考核体系,侧重推进有助于生态恢复的生态产业。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和升级,改变原始的传统开发模式,采取一些新型可再生资源以减缓生态资源的开发压力。
(二)生态补偿扶贫(www.xing528.com)
对于生态补偿的概念,国内还未形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提供者为侧重点,仅对生态服务提供者进行补偿;二是奖惩并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补偿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进行干预并采取收费措施。一个地区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贫困人口自身的贫困上,同样也体现在这个地区外部环境的贫瘠,主要指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目前中国有较多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同样重要的两大任务。更确切地说,生态环境的“扶贫”也是贫困人口扶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贫困人口扶贫完美结合的有效路径。根据政策,生态补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从生态系统自身角度出发,对恢复或破坏生态环境系统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补偿;二是通过各种渠道使生态环境产生的外部经济效益内部化;三是对一个区域或个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投入的真实成本和机会成本进行补偿;四是对一些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的生态环境区域进行投入。由此可知,生态补偿扶贫主要通过以上途径向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倾斜,使生态环境在受到直接或间接保护的同时,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同时,提升当地企业和个人关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具体来看,生态补偿扶贫主要通过下列形式对贫困人口进行扶持:第一类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扶贫机制,主要是政府实施生态补偿政策,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一定经济补助达到扶贫效果。在我国最典型的也是扶贫力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均较突出的政策,当属退耕还林政策。1999年由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后,2003年中国正式实施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对退耕还林的农户,国家按一定标准补偿粮食,保障农户的粮食来源。在20世纪90年代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工作中,现金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20元。2007年在20元的基础上,再根据地区划分分别额外补助每亩105元(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和70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2016年补助调整为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1000元。第二类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参与设立专项基金进行扶贫。比如农业部对沼气工程项目的补助基金、林业部对森林生态补助基金等。第三类形式主要是依靠国际生态补偿机构进行合作扶贫。生态补偿在国际上发展时间较长,机制较完善,通过长期合作对贫困地区扶贫效果显著。生态补偿对于中国生态系统保护以及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具有显著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