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扶贫内容研究的分析介绍

生态扶贫内容研究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出在一些地区推行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的同时,应当考虑生态保护与反贫困双重目标的兼容与结合,以科学方式促进这些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构建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明确生态补偿式扶贫的内涵和职能定位是科学运用该扶贫手段的前提条件。瞄准扶贫对象、完善资金的筹集管理、合理选择扶贫方式、跟进监督与评估是构建生态补偿式扶贫运行机制、提高精准扶贫效率的关键因素。

生态扶贫内容研究的分析介绍

生态扶贫从内容上来看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生态扶贫、旅游扶贫、新能源扶贫、农业扶贫、文化扶贫等不同的包容性发展模式中。齐子鹏等(2014)从贫困增长视角审视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发现我国部分乡村旅游地区存在亲富式增长倾向,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正是近几年乡村旅游目的地冲突、拦阻游客现象频发的根源所在。政府应制定一个倾向贫困群体发展的战略,缩小贫富差距,使贫困群体能够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王玮等(2015)在对我国农村公共教育支出状况及农村贫困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农村公共教育支出扶贫的整体效果及省际差异,指出农村教育支出对农村相对贫困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是教育支出的扶贫效果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我国农村教育支出在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中所表现出的扶贫效果并没有达到较为均衡的状态。建议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 GDP比重的考核机制,省级政府也有责任大幅度提高本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王曙光等(2015)根据“西藏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课题组”赴西藏自治区各地实地调研所获得的藏北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执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藏北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绩效和机制。指出在一些地区推行草原生态补偿制度的同时,应当考虑生态保护与反贫困双重目标的兼容与结合,以科学方式促进这些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的现状,构建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王英等(2016)基于旅游波动和风险管理视角对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的多样化关联进行了逻辑统一,在使用HP滤波方法测度旅游需求波动的基础上,使用门限面板模型对2000—2013年中国旅游发展的非线性扶贫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旅游波动是影响旅游发展扶贫效应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具备成为阶段性重要扶贫动力来源的潜力。指出在旅游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秉持辩证和动态视角,当意识到旅游扶贫效应已经步入递减区间时,要进行主动、系统、综合的风险管理。理解外部环境变化对旅游发展冲击的潜在影响,通过旅游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贫困人口应对风险冲击的韧性,并通过互助、保险等风险应对手段,促进资源在不同风险状态之间转移,提升旅游扶贫绩效。汪向东等(2015)指出在县域电子商务和涉农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以信息扶贫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助力扶贫工作的新型扶贫方式被更多的区域和主体所采用。为此,主管部门应该把信息扶贫纳入到国家扶贫工作体系中,各地应发挥好电子商务在产业引导和金融扶贫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还需要夯实与电子商务扶贫相关的基础设施。李晶(2017)认为主观因素致贫型人口普遍存在对外来文化及其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的观望或抵触态度。贫困是一种结构性存在,贫困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差异性文化现象,严重制约了人口智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文化“精准扶贫”中的跨文化沟通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对增强贫困人口文化自信、推动乡土文化的“内生性重构”有重要意义。陈晓琴等(2017)从农村电商扶贫面临的难题着手,通过分析总结目前国内典型的电商扶贫模式及相关经验,认为我国电商扶贫的可能性路径有:“贫困户+电子商务”“贫困户+帮扶主体+电子商务”“贫困户+合作社+电子商务”“贫困户+龙头企业+电子商务”“贫困户+电商环境”等。王亚林等(2017)总结了甘肃省陇南市金融支持电商扶贫的经验,包括完善金融支持电商扶贫的政策措施、建立“金融扶贫主办行”示范点、改善电商扶贫的金融服务基础、建立工作协调和沟通机制等,分析了当前影响金融介入电商扶贫的因素,如电商自身条件差、电商金融需求的特殊性、金融服务创新不足、业务经营风险控制难度大等。邓小海(2015)构建了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RHB”框架和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的“意愿—能力”模型,提出了引入市场理性选择机制进行贫困人口识别的思路。指出旅游精准扶贫识别应从旅游扶贫开发条件、旅游扶贫项目和旅游扶贫目标人群三方面系统展开,其主体应包括政府、贫困人口、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旅游扶贫项目识别应遵循适应性、效益性和益贫性三个标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是那些既具有劳动能力又有参与意愿的贫困人口。应建立动态的旅游扶贫项目和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机制;建立多元的旅游扶贫帮扶体系,加大旅游扶贫帮扶力度,提高旅游扶贫帮扶的针对性;建立跨区域多元的旅游扶贫协调机构,加强旅游扶贫监管。耿翔燕等(2017)指出生态补偿式扶贫不同于生态扶贫,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局限性。明确生态补偿式扶贫的内涵和职能定位是科学运用该扶贫手段的前提条件。瞄准扶贫对象、完善资金的筹集管理、合理选择扶贫方式、跟进监督与评估是构建生态补偿式扶贫运行机制、提高精准扶贫效率的关键因素。熊善高等(2016)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秭归县为例,探索了环境保护与扶贫协调推进的路径,提出了从明确发展定位、完善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五个方面促进环境保护与扶贫协同发展的措施建议。曾天山(2016)指出扶贫、脱贫须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变“输血”为“造血”才能长效,人的思想观念更新和知识能力提升是脱贫致富的原动力,根本措施是“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扶智教为重”,开发人力资本,积累社会资本,用好物质资本,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落实“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助力全面脱贫目标,提高扶贫成效,必须发挥学科、人才和智力、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落实、评价科学、特色鲜明、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教育扶贫带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的新路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