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述:第三方物流相关文献总结

综述:第三方物流相关文献总结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基建设施较为落后,信息技术不够智能化,整合能力较差,与国际有一定的距离。第三方物流相比第四方物流而言,更注重策略性和操作性决策,后者更多的是站在企业战略性角度,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第三方物流的理论研究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谢鹏等则探讨了第三方物流参与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其风险防范,指出风险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2]。

第三方物流是指商品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为商品交易双方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模式[14],它通过契约提供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分工的明确性,使得增值服务成为竞争的新亮点,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最大存在价值在于物流的成本价值[15],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与竞争力,分散风险[16]。第三方物流的类型或者是不以长久合同关系作为支撑一次性基础功能服务,或者是以实体运作形式展现的,以供需方位端点的运作流程服务,或者是注重物流服务的管理活动,或者是集成方案的提供。

第三方物流采取何种运作模式与企业自身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模式有关,谭炜、马士华(2005)从资源整合、服务内容、服务范围三个方面概括了第三方物流的八种运作模式[17]。刘菊华(2002)以企业物流成本和竞争力为出发点,指出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或自营物流需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综合分析[18]。陈长彬(2012)指出现有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主要是外包型和战略联盟型,并在规避两者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能够保证信息有效传递,资源有效整合的第三方敏捷物流运作模式[19]。田丰功(2012)从降低成本,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第三方物流运营的策略和管理模式[20]

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产业的兴旺,物流产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也呈现较好的发展势态。但是由于经验的不足,处于发展的前期,因此存在很大问题。整体看来,第三方物流规模偏小,需求不平衡,行业集中较为分散,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的社会资源浪费[21]。物流配送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已经由各网点配送发展到上门自提等各种便捷式模式,对于物流服务提供商而言,是企业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的一种创新。如何有效整合现有各物流商,扩大物流企业的规模,以战略联盟为前提,以共赢为目的是各物流企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22]

物流活动是基于整个供应链进行的,因此对整条供应链的信息传递有效性有较高的要求。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基建设施较为落后,信息技术不够智能化,整合能力较差,与国际有一定的距离。GPS、RFID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的水平高低对物流企业的仓管、运输、订单处理的效率有直接影响[23],因此信息技术同样是影响物流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方物流相比第四方物流而言,更注重策略性和操作性决策,后者更多的是站在企业战略性角度,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第三方物流的内容更细化、具体,第四方物流提供的是宏观角度的管理服务[24]。物流市场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传统的供产销一体化的自营物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社会化分工给第三方物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如何在这条道上走得更远,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现现有问题,不断寻求创新,从增值服务入手,增强自身竞争力。作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首先,应该强化服务意识,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和较高的客户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其次,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此提高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最后,重新规划物流产业的体系,通过功能互补形成水平一体化联盟,利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各自优势进行垂直一体化战略联盟。这样不但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有利于形成企业规模优势[25]

第三方物流的理论研究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人们将物流成本称为企业发展的第三利润源泉,人们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仅停留在露出水面的冰山,而对于隐藏在水面下的却知之甚少。物流服务包括包装、存储、运输、装卸等,而其中的库存费用和运输费用存在损益关系,即两者符合效益背反理论。物流费用是各企业发展的拦路虎,根据成本中心说可知,物流是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企业创造利润的中心和成本降低关注点。在这些物流理论的基础之上,各学者分别对第三方物流的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展开了研究,致力于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益[26]。李雷霆(2013)针对西安市第三方物流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针对该市第三方物流水平低、企业规模两个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7]。郭伏、王红梅(2005)强调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营销的必要性,并在“4Rs”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色营销管理模式,即从市场反应、客户关系、关系营销和注重回报四个方面进行营销创新[28]。胡健、印玺(2007)从供应链角度将第三方物流业务运作模式分为八个步骤,并详细论述了其信息系统的规划,指出考虑信息传递在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之间的重要性[29]

物流产业可以比作一个生态系统,由核心商业生态系统、扩展商业生态系统、完整商业生态系统三者共同组成[30]。其中核心商业生态系统由支持物流企业顺利进行运作和实施各项活动的支持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组成,例如制造企业、各配套设施和技术的提供商等。系统的运作需要整个组成部件有效的协调,规避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秦立公等(2013)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度法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31]。谢鹏等(2008)则探讨了第三方物流参与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其风险防范,指出风险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2]

如何选择服务质量较高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叶福稳、赵强(2013)建立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评价指标(服务水平和质量;与企业的联盟关系;从业经验;自身能力:财务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定价)及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选择程序[33]。赵礼强等(2003)运用模糊决策,层次分析进行物流供应商的选择[34]。同样运用利用层次分析法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相关研究还有吴国通、高雷阜[35](2005),Yahya、Kingsman[36](1999),赵佳妮[37](2005),单华夷、成耀荣[38](2007)。此外还有其他方法用于分析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例如,数据包络分析[39]、模糊综合评判法[40]、统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聚类法[41]、禁忌搜索算法[42]、多目标决策方法[43]、模糊优化理论[44],S.H.Ghodsypour和C.O Brien[45](2001)则从总成本角度开展研究。

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质量是各企业选择物流供应商的关键要素。田宇(2006)认为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更愿意采取Stackelberg博弈结构,而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分包商才会选择Stackelberg博弈结构,合作博弈结构中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质量投入比在Nash均衡博弈结构中的要少[46]。宋华(2007)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内容上的增值程度和物流服务水准上的贡献程度对客户物流成本的影响[47]。杨浩军(2009)从服务人员沟通质量、服务可靠性、服务响应性、服务时间、信息质量、服务柔性六个质量维度建立了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8]。朱俊、刘任葵(2003)构建了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49]。王景、李锦飞(2006)建立TPL的顾客满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及AHP法对信息不完全确知的小样本系统进行白化,使评价指标量化[50]。郑雪清(2012)则主要阐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增值服务主要模式及其特点[51]

此外,还有学者对第三方物流中的委托代理[52]和成本收益[53]进行了分析。由上述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对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运作管理机制等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作出了研究(如表1-2所示);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理论研究的两个核心内容;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水平受到企业的重视,研究方法上,多模型、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则成为热点;从供应链融资角度的第三方物流分析也有部分文献涉及。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向是供应链纵向一体化,采用物流联盟的形式,结合各种社会资源进行产业联盟,通过一个物流网络形成各企业的价值网络,提升各自的竞争实力。如何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增值活动出发,联系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共享和有效性传递,解决第三方物流发展瓶颈的研究有少量文章提及,却没有深入地研究,而这些正是本书的研究重点。

表1-2 现有相关研究归纳

①李松庆:《第三方物流定义探讨》,载《当代财经》2004年第5期。
②刘敦:《第三方物流在企业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载《技术与市场》2013年第1期。
③张帆、张宁、董玉萍:《浅析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方向》,载《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1期。
④王美艳:《浅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东北地区第三方物流发展问题》,载《经济与法》2013年第1期。

续表

①陈宇婷:《浅析中国汽车行业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载《科技信息》2013年第2期。
②陈晓丽:《新疆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载《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4期。
③黄宁:《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因素研究》,载《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年第8期。
④刘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载《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2期。
⑤陈治亚、陈维亚:《第三方物流的规模经济性和发展策略研究》,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7期。
⑥李彦萍:《第三方物流的价值》,载《中国流通经济》2001年第5期。
⑦欧阳泉:《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行机制分析——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2013年第1期。

续表(www.xing528.com)

①李雷霆:《西安市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效率提高策略分析》,载《中国证劵期货》2013年第1期。
②郭伏、王红梅:《“4Rs”理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创新》,载《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③胡健、印玺:《从供应链角度对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载《现代物流》2007年第1期。
④叶福稳、赵强:《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方法》,载《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年第1期。
⑤赵礼强、徐娴英、李一波:《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模糊决策方法》,载《物流技术》2003年第9期。
⑥周愉峰、孟波、李玉凤:《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研究评述》,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第9期。
⑦吴国通、高雷阜:《层次分析法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的应用》,载《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年第4期。

续表

①Yahya S,Kingsman B:Vendor Rating for an Entrepreneur Development Programme:a Case Stud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Journal of 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9,pp.113-119.
②赵佳妮:《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选择》,载《物流技术》2005年第10期。
③单华夷、成耀荣:《基于SE-DEA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评价选择》,载《物流科技》2007年第4期。
④Yao Chen,Joe Zhu:DEA Models for Identifying Criticalper Formance Measures.Annals of Oerations Research,2003(11),pp.225-244.
⑤汪传旭:《基于关联和反馈结构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模型》,载《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⑥段永瑞、田澎、张卫平:《基于DEA的供应商选择方法研究》,载《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年第2期。
⑦陈傲:《闭环供应链中逆向物流供应商选择模型研究》,载《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7期。
⑧Cebeci U.Multi-criteria Supplier Selection Using Fuzzy AHP.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3(6),pp.382-394.
⑨赵礼强、徐娴英、李一波:《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模糊决策方法》,载《物流技术》2003年第9期。

续表

①刘开元、王蓉、金宝辉:《一种供应商的模糊评价模型及其实现》,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年第3期。
②方承武、雷勋平:《模糊决策法在物流供应商选择中的运用》,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③李旻暾:《供应链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模糊综合评价》,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④史祎馨、张丹松:《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模型研究》,载《物流科技》2006年第9期。
⑤陈榕:《主成份分析法在评价物流供应商综合实力的应用》,载《物流技术》2007年第2期。
⑥陈春霞、余志斌:《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研究》,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⑦Chang Seong Ko:A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to Developing the Multi-echelon 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for Product Return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0(10),pp.56-69.
⑧S.H.Ghodsypour,C.O Brien: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upplier Selection Using an Integra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Linear Programm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pp.199-212.

续表

①M.N.Quresh i,Dinesh Kumar,Pradeep Kumar:An Integrated Model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the Key Criteria Andtheir Role in the Assessment of 3PL Services Providers.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2008(2),pp.227-249.
②Manoj Kumar,Prem Vrat,Shankar R:A Fuzzy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Vendor Selection Problem in Supply Chain.Computer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4,pp.69-85.
③秦立公、袁媛、蒋俊美、刘忠萍:《第三方物流企业灰色关联度风险评估研究——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视角》,载《会计之友》2013年第1期。
④谢鹏、陈章跃、严慧敏:《第三方物流参与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其风险防范》,载《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年第10期。
⑤陈长彬:《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研究》,载《企业活力》2012年第3期。
⑥田丰功:《企业第三方物流运营策略及管理模式分析》,载《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第34期。

续表

①刘菊华:《第三方物流的利弊分析与企业物流模式选择》,载《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②谭炜、马士华:《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模式分类与特征研究》,载《物流技术》2005年第5期。
③曹玉贵:《不对称信息下第三方物流中的委托代理分析》,载《管理工程学报》2007年第2期。
④周涛、程钧漠、乔忠:《第三方物流的成本收益分析》,载《商业研究》2003年第15期。
⑤郑雪清:《试论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增值服务》,载《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期。
⑥王景、李锦飞:《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顾客满意度评价》,载《工业工程》2006年第2期。

续表

①朱俊、刘任葵:《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顾客满意度研究》,载《物流技术》2003年第5期。
②杨浩军:《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我见——基于供应链管理视角》,载《技术与市场》2009年第11期。
③宋华:《第三方物流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2期。
④田宇:《第三方物流服务分包管理中的质量博弈行为研究》,载《管理科学》2006年第2期。
⑤李尤:《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比较》,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⑥曹亚克:《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比较分析》,载《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