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陵山区的贫困状况及特征分析

武陵山区的贫困状况及特征分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调查中所获武陵山区资料统计推算,根据国家2009年的扶贫标准,武陵山区的贫困发生率在20.0%左右。图0-1 武陵山区部分县区贫困发生率情况贫困人口多。调查显示,武陵山区农村“三间土坯房,一锅包谷粥”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武陵山区呈现出的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绝对数多、贫困程度深、贫困的自我认同度高等都决定了该地区的脱贫难度大。武陵山区的整体脱贫将会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

武陵山区的贫困状况及特征分析

1.贫困的总体表现

(1)贫困发生率高。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调查中所获武陵山区资料统计推算,根据国家2009年的扶贫标准,武陵山区的贫困发生率在20.0%左右。抽样调查显示,样本各县的贫困发生率均较高,其中,湖北省咸丰县的贫困发生率高达52.4%,其余各县的贫困发生率也都在15.0%以上,分别为:湖北省宣恩县的贫困发生率为35.0%、湖南省沪溪县的贫困发生率为30.1%、湖南省凤凰县的贫困发生率为28.4%、贵州省印江县的贫困发生率为24.3%、贵州省思南县的贫困发生率为16.8%、重庆市秀山县的贫困发生率为16.0%、重庆市酉阳县的贫困发生率为16.0%,而2009年底全国的贫困发生率为3.8%(图0-1)。

图0-1 武陵山区部分县区贫困发生率情况

(2)贫困人口多。根据推算,武陵山区的贫困发生率在20%左右,若将该地区的总人口以2000万人计算,武陵山区则有贫困人口400万人左右;而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农村贫困人口2688万人,表明武陵山区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很大。从目前获取的数据来看,各调查县的贫困人口数量分别为:湖北省咸丰县17.59万、湖北省宣恩县12.19万、重庆市酉阳县11.97万、贵州省思南县11.25万、湖南省凤凰县9.77万、重庆市秀山县9.06万、湖南省沪溪县8.91万、贵州省印江县8.88万,而全国平均每个县只有2.07万贫困人口(图0-2)。

图0-2 武陵山区部分县区的贫困人口数(单位:万人)

(3)贫困程度深。该地区村民住房不仅面积偏小,而且年代久远、构造简单;农户家庭养殖圈舍总体狭小;农户拥有家电种类和数量均偏少,而且普遍陈旧(图0-3);农业机械作业缺乏,户均农机拥有量很少(图0-4);交通工具缺乏,村民出行以步行为主(图0-5)。调查显示,武陵山区农村“三间土坯房,一锅包谷粥”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例如,调研组实地看到,多数房屋的建造时间在几十年以上,部分房屋的建造年代超过100年,大部分房屋都是土木和石木结构,屋内四面露风,人群走过房屋还摇摇晃晃,室内摆设非常简陋,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外,基本没有高档商品,老式电视机和电灯成为农户最主要的电器,很多农户的厨房和卧室都是连在一起的。

图0-3 大宗家电拥有状况(单位:件)

图0-4 农机机械拥有状况(单位:件)

(4)贫困认同度高。统计表明,有93.3%的村民认为本家庭在当地经济档位中处于平均水平,有60.2%的村民认为本家庭在当地经济档位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下,有28.6%的村民认为本家庭在当地经济档位中远低于平均水平,另外还有31.6%的村民认为本家庭在当地经济档位中低于平均水平,只有5.3%的农户认为本家庭经济状况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认为远高于平均水平的仅1.4%,大多数人认为本家庭处于贫困状态(图0-6)。

图0-5 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图0-6 农户对自身经济条件的判断

(5)脱贫难度大。武陵山区呈现出的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绝对数多、贫困程度深、贫困的自我认同度高等都决定了该地区的脱贫难度大。同时,武陵山区致贫因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扶贫开发的难度。武陵山区的整体脱贫将会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

2.贫困的具体表现

(1)自然生态脆弱与社区禀赋较差。一是生存环境恶劣,多为偏远深山和高寒地带。武陵山区内山地、丘陵面积占95%以上,大片的耕地少,分散的15°以上坡耕地、梯田多,且土层浅薄,产量较低,导致耕地生产能力较低,土地承载力较弱。据抽样调查显示,样本村庄主要位于深山或二半山中,这类地理特征的村庄占到了89.3%。二是地理生态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频率高。调查显示,近5年来平均每个村庄遭受了3次水灾、2.3次病虫灾、2.3次风灾、2.3次旱灾、1.4次山洪灾、1次冰雹灾、0.9次霜冻灾和0.5次山林火灾(图0-7)。

图0-7 近5年平均每个样本村灾害发生情况(单位:次)

(2)村民素质偏低与可行能力不足。一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调查显示:武陵山区接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很低,92.2%的被访者只接受过初中及以下的教育。其中,大专及以上的只有7人,仅占总人数的1.0%,高中及以上的仅有47人,只占总人数的6.8%,初中有197人,占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强,为28.6%,小学及以下的有328人,占到总人数的近一半,为47.5%,另外还有118人未受过教育,占到总人数的近五分之一,为17.2%(图0-8)。二是思想观念整体落后。例如,很多人不愿意上学,小学毕业就开始务农或外出打工的情况较为普遍,不愿意接受新生农业产业,发放的救助资金往往没有用到着力点上,等等。三是社区参与总体不足。调查显示,参加村民代表大会的农户不到一半,只有42.0%;只有42.6%的农户参加了村里的建设项目;参加过本村规划制定的也只有44.1%的农户;知道村委会干部的人数也只占87.3%(图0-9)。另外,民族文化消逝严重,社会交往圈较狭窄也体现得很充分。(www.xing528.com)

图0-8 村民的文化程度

图0-9 村民的社区参与情况

(3)经济发展滞后与收入水平不高。一是经济总量不足,例如,即使是人均GDP相对较高的秀山县也只有12523元,与全国47000元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图0-10)。二是经济结构单一,例如,水稻玉米的种植面积约占种植总面积的88.8%(图0-11)。三是收入水平偏低,例如,2009年贵州省印江县人均纯收入仅2610元,稍高的重庆市秀山县也只有3447元,与全国5153元的水平相差甚远(图0-12)。四是支出负担过重,例如,农户除了常规开支外,仅有2770.7元的结余,但这对于需要维持平均近五个人生计的家庭来讲,显得非常艰难。

图0-10 武陵山区部分地区的人均GDP情况(单位:元)

图0-11 春季作物类型及其种植比例

图0-12 武陵山区人均纯收入与全国人均纯收入状况(单位:元)

(4)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道路等交通设施通达度和通畅度不足;通电、通讯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饮水通达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滞后;村民看病难医疗卫生的保障力度仍然不够(图0-13);孩子上学难,教育福利惠及的村民偏少(图0-14)。

3.贫困特征

(1)贫困范围的规模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贫困发生率高;二是贫困人口绝对数多;三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四是特别困难群体多;五是贫困的少数民族人口多。

(2)贫困程度的纵深性。武陵山区的贫困不是轻度的表面贫困,而是重度的深层贫困。生态环境恶劣、自然地理脆弱、各种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资源不足、政策惠及偏少等在武陵山区表现较为明显。除此之外,武陵山区贫困的纵深性还意味着,其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贫困和经济贫困,还表现为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

图0-13 村庄卫生室和医生拥有情况

图0-14 村庄学校和班级情况(单位:个)

(3)贫困类型的多样性。武陵山区的贫困具有类型多样性、彼此交叉融合的特点。调查显示,武陵山区的贫困既表现为经济贫困,也表现为能力贫困,还表现为权利贫困(如,参与村庄规划的机会不足)。

(4)贫困阶段的转移性。武陵山区在保留了传统的贫困特征以外,又出现了新的贫困特征,贫困阶段开始发生了转变。一方面,传统的贫困特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贫困的阶段正在发生转变。例如,很明显的转变是:一是由温饱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转变;二是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三是由生产性致贫向天灾人祸致贫转变;等等。

(5)贫困原因的复杂性。对武陵山区而言,贫困原因是结构性因素和个体性因素的叠加。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与自然、地理、气候、民族、宗教、边境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既敏感又复杂,脱贫难度大、成本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等的变化,致贫原因更加复杂。

(6)贫困过程的持续性。主要体现:一是减贫难度大;二是返贫增多;三是慢性贫困。因贫困原因的多样性以及贫困原因内在结构的复杂性,武陵山区整体脱贫难度极大,长期贫困趋势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