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配送中心的内部结构
物流配送中心的种类很多,其规模大小各异。然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其内部结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各种配送中心都是由指挥系统、管理系统和各种作业区组成的。现以一般性的物流配送中心为例,分别叙述各个系统的性质和职能。
1.指挥和管理系统(管理机构)
指挥和管理系统是配送中心的中枢神经。其职能是:对外,负责收集和汇总各种信息(包括用户订货或要货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对内,则负责协调、组织各种活动,指挥调度各类人员,共同完成配送任务。就其位置而言,一般集中设在某一区域(管理区)内。
2.作业区
因配送中心的类型不同,作业区的构成及其面积大小也不尽相同,一般的配送中心,其作业区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接货区。在这个作业区内,工作人员须完成接收货物的任务和货物入库、拣选之前的准备工作(如卸货、检验、分拣等工作)。因货物在接货区停留的时间不太长,并且处于流动状态,故接货区的面积相对来说都不算太大。它的主要设施有铁路(或公路)专用线、卸货站台和验货场区。
(2)储存区。在这个作业区里,存储或分类存储着经过检验后的货物。由于所进货物需要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一段时间,并且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因此,相对而言,储存区所占的面积比较大。该作业区大体上要占整个作业区面积的一半左右,个别配送中心(如煤炭、水泥)的储存区面积甚至要占配送中心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储存区是存储货物的场所,在这个区域内一般都建有专用仓库(包括现代化的立体仓库),并且配置着各种设备,其中包括各种货架、叉车和吊车等起重设备。从位置上看,储存区多设在紧靠接货站台的地方,也有的储存区设在加工区的后面。
(3)理货区。理货区是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拣货和配货作业的场所。其面积大小因配送中心的类型不同而异。一般说来,拣选货和配货工作量比较大的配送中心(或者说,向多家用户配送多种商品且按照少批量、多批次方式配送商品的配送中心),其理货区的面积都比较大;反之,拣选及配货任务不太大的配送中心,其理货区所占的面积也不大。
与其他作业区一样,在理货区内也配置着许多专用设备和设施。这些设备或设施包括手推载货车、重力式货架和回转式货架、升降机、传送装置、自动分拣设施等等。
包括拣选、配货在内的理货作业是配送中心作业流程中的一项重要作业(有人称它为“核心工艺”),其效率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下道工序的正常操作,而且直接影响整个配送活动的运行质量及其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货区是配送中心的重点作业区。
(4)配装区。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分拣出来并配备好的货物不能立即装车发送,而是需要集中在某一场所等待统一发运,这种放置和处理待发送货物的场地就是配装区。在配装区内,配送中心的工作人员要进行配装作业,亦即根据每个货主的货物数量进行分放、配车和选择装运方式(单独装运还是混载同运)。因在配装区内货物转瞬即出,停留的时间不长,所以,货位所占的面积不大。相对而言,配装区的面积要比储存区小得多。
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配送中心,其配装区是和理货区或发货区合在一起的,因此,配装作业常常融合于其他相关的工序中。因配装作业的主要内容是分放货物、组配货物和安排车辆等,故在这个作业区内除了配置计算工具(微机)和小型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以外,没有什么特殊的大型专用设备。
(5)加工区。有很多从事加工作业的配送中心,在结构上除了设置一般性的作业区以外,还设有配送货加工区。在这个区域内,配备有加工设备。
(6)发货区。发货区是工作人员将组配好的货物装车外运的作业区域。从布局和结构上看,发货区和进货区类似,也是由运输货物的线路和接靠载货车辆的站台、场地等组成的。所不同的是,进货区位于首端,而发货区位于整个作业区的末端。
(二)物流配送中心的网络体系
物流配送中心在其运作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完整的组织结构(即内部结构),而且通过不断完善,也构筑起了层次状的网络体系。
如果说,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适应市场及消费需要,生产企业是在网络体系中运转和运作的话,那么,作为流通企业组成部分之一的配送中心,同样也是在网络体系中从事其业务活动的。虽然从个体的角度看,各个配送中心都是独立运作和独自完成配送任务的,但从全社会来看,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配送中心并非互不相关、完全孤立运作的。相反,通过科学布局及合理竞争,各种配送中心也与生产组织一样,形成了分工协作关系,构筑起了层次状的网络或体系,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和布局情况,其网络或体系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多级、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多级、多层次的网络体系是由中央级配送中心、区域性配送中心、基层配送中心和有配送功能的批发商构筑成的,其中,中央级配送中心在网络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区域性配送中心处于被辐射地位,而基层配送中心则是网络体系的基础结构。
中央级配送中心,实际上指的就是那些在行业内部影响面很大的大型或超大型配送组织。这类配送组织的数量相对来说不太多,但它的活动能量很大。通常,这种级别的配送中心都设立在资源集中的产地或处在枢纽城市(如大港口城市、大批量货物的集散地)中。其特点是:①配送的货物批量较大,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中型工商企业(大用户);②辐射能力很强,能够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进行配送;③占地面积大,拥有的物流设备、设施齐全、先进。
由于中央级配送中心为经营规模比较大,以及配送的货物批量大,因此,它不可能面对社会上所有的用户提供配送服务。尤其是那些需求零散、要求以“小批量、多批次”方式配送多品种商品的用户是很难和中央级配送中心建立业务关系的。对于这些用户,实践中是由基层配送中心或区域配送中心为其配送货物的。
相对中央配送中心来说,区域配送中心和基层配送中心,是经营规模略小的配送组织。在一般情况下,这些配送中心只为地区范围内的用户配送商品。其特点是:①活动范围较小;②配送货物以小批量为主;③配送方式灵活,既直接向用户配送物资,又常常把货物配送给批发商;④数量较多,分布的地域广阔。
2.两级或双层次性的网络和体系
这种形式的网络和体系是由两个层面的配送中心(中央配送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组成的配送体系,也是目前最常见的配送中心网络。在配送范围比较广而用户又比较多、并且用户很分散的情况下,会自然地形成这样的网络体系。
从布局和结构上看,在由两级配送中心构成的网络中,数量较多、分布很广的配送中心是那些主要为城市范围内的中小用户服务的城市配送中心,它们是上述配送网络、体系的基础结构。
3.单层次的网络和体系(www.xing528.com)
单层次的配送中心网络或体系基本上是由一种(或一级)配送中心构成的,这样的网络称之为单层次网络。我国在推行配送制的过程中所建立的配送中心及其所构成的网络就是这样的结构。当资源和用户都很分散时,以及在推行配送制的初期,常常会形成一级性配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这种单层次的配送体系(或配送网络)。
在单层次的网络体系中,配送中心一般只进行近距离地配送。但是,借助于“共同配送”,这种配送中心,也可以超越城市范围向远距离用户配送货物。
无论哪一种网络、体系,本身都是人们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和市场预期经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而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配送中心的网络、体系的构成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经济和市场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只有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组建配送中心,并且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才能充分发挥配送中心的功能和作用。
(三)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机械设备
(1)装卸搬运装备。各种类型的起重搬运机械,如叉车等。
(2)输送装置。将货物放在输送装置上,使货物在运动中经人工或机械对其进行分拣,如皮带输送机、轨道输送机等。
(3)货物识别装置。主要用于自动化机械分拣过程,用来识别各种货物种类的电子设备,如光电识别装置、识码器、传感装置等。
(4)分支运输机构。将识别过的货物按配货要求从主输送装置转到分支运输机构,它也是一种输送设备,经分支输送设备将货物送到配货货位处,如翻板、斜面溜槽等。
(5)暂存及装运设备。将已配货完毕的货物按送货地点及用户情况分别暂存于各个发货场,然后利用装运设备将货物配装到运输车辆上,按配送线路进行配送,如高站台、叉车等。
(四)物流配送中心的设施规划与设计
1.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
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任何一个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外界环境对系统输入原材料、资金、人力、能源和其他社会化因素等,系统又向外输出其产品、劳务、服务和废弃物等。因此,生产或服务系统必然不断地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调整自身的活动,同时系统的输出结果也不断改变其周围环境。这就说明,生产或服务系统所在的地区条件对系统的运营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配送中心这样的服务性系统,它的存在几乎完全决定于外界环境。
物流配送中心的任务是向用户提供配送服务,它的设址既要考虑到配送范围的距离、集货渠道的距离、实际交通状况,又要考虑时间、费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当这些因素决定后,可以用数量分析方法进行配送中心地址的选择。
2.物流配送中心的设施规划
物流配送中心按功能可分为进货区、储存区、分拣区以及其他功能区,在预定的空间内合理的布置好各功能块的相对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布置的目的是:①有效地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②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③简化作业流程;④缩短生产周期;⑤力求投资最低;⑥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
一般而言,在制造企业的总成本中,用于物料搬运的费用占20%~50%,如果合理地进行设施规划,则可以降低10%~30%,配送中心是大批物资集散的场所,物料搬运是最重要的作业活动,合理地设施规划其经济效果将更为显著。
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如下:
(1)根据系统的概念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同时也要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因为企业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化。
(3)设施规划与设计是从宏观(总体方案)到微观(每个部门、库房、车间),又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例如布置设计要先进行总体布置,再进行详细布置。而详细布置方案又要反馈到总体布置方案中去评价,再加以修正,甚至从头做起。
(4)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这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减少消耗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时间上缩短作业周期,在空间上少占面积,在物料上减少停留、储运和库存,才能保证投入的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
(5)重视人的因素。作业地点的设计,实际是人机环境的综合设计。要考虑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配送中心的主要活动是物资的集散和进出,在进行设施规划设计时环境条件非常重要。相邻的道路交通、站点设置、港口和机场的位置等因素,如何与中心内的道路、物流路线相衔接,形成内外一体、圆滑通畅的物流通道,这一点至关重要。
(五)物流配送中心软硬件设备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一般来说,软硬件设备系统的水平常常被看成是配送中心先进性的标志。因而为了追求先进性就要配备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在投资方面将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但是,对先进性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先进性”就是合理配备,能以较简单的设备、较少的投资实现预定的功能就是先进。也就是说,先进性强调的是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方法,从功能方面来看,系统先进性及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是衡量先进性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对于配送中心的建设,比较一致的共识是贯彻软件先行、硬件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说,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软件的开发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而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则要根据我国资金不足、人工费用便宜、空间利用要求不严格等特点,在满足作业要求的前提下,更多地选用一般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装备。例如,仓库机械化可以使用叉车或者是与货架相配合的高位叉车;在作业面积受到限制、一般仓库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建设高架自动仓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