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不同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资本论》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两种解释,我国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理解。一是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参与价值创造。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一种含义,但在这一种含义的理解上又存在分歧。

由于《资本论》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两种解释,我国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两种含义,魏埙和谷书堂最早提出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界分[4],而对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参与价值创造,学界还存在不同观点。一是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参与价值创造。逄锦聚通过研究发现,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参与价值的创造,因为其参与价值实现,这是价值决定的重要前提,因此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参与价值决定。尽管短期造成价格变化的可能是市场的供求,但在长期,仍是由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价值[5]。姜启渭运用《资本论》中的四个论据证明马克思理论中“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并全部参与价值的创造。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社会总需求的劳动,是真实且未被浪费的劳动,因此是创造价值的[6]。二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能创造价值,价值创造仅由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卫兴华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讲过第二种时间决定价值或两种时间共同决定价值[7]。他认为,当商品产量小于社会需求时,则不存在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只能由供求关系决定;当商品产量大于或者等于社会的总需求时,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由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综上,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能创造价值[8]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一种含义,但在这一种含义的理解上又存在分歧。胡寄窗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存在“两种含义”,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指出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会因为存在“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陷入价值形成或决定的二元困境[9]。宋则行同样认为只存在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家讨论的“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是一种含义,就是“在某种商品供求总量一致前提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价值,而供求的不一致,只能导致市场价格与价值的偏离”[10]。高红阳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表述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把社会上不同类型的具体劳动同质化考察对商品价值的关系,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表述则同具体劳动相关联,它直接受到社会需要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量的影响。两种表述只是层次不同,但内涵一致[11]

第三种观点认为存在多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朱沁夫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分为工人生产满足自身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整个工人阶级生产全部生活资料的总劳动时间和满足社会总需求的劳动时间这三重含义[12]。而胡培兆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部门生产同种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部门内符合社会总劳动分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行业中产业结构平衡要求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世界市场上的全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四重含义[13]。(www.xing528.com)

应当说,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理解《资本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涵与外延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是否存在以及怎样理解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的研究,不能止于概念层次,还应该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一般规律的角度来加深认识。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而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即资源配置,集中表现为劳动时间的配置。劳动时间的配置表现为两个紧密联系的层次,一是表现在同行业,即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现代的产业组织,此时商品交换的基准为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是表现在不同行业,即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聚合体——产业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现代的产业结构,此时应遵循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各种产品实际使用的劳动时间应该同社会要求其应该使用的劳动时间一致起来,即实现资源配置的供求数量及结构均衡。所以,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深刻阐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两个不同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扩大了这一矛盾,并集中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使得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的要求只能通过同行业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盲目竞争,即“试错—改错”循环的方式来实现,并使生产相对过剩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而从“错配”到“正配”,背后起作用的主要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挥市场主体的独立作用,必须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因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客观存在。虽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冲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但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因此,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错配”依然存在,并集中以产业组织扭曲和产业结构失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产相对过剩(包括静态的,以库存、积压形态存在的产品过剩;动态的,以生产能力形态存在的产能过剩,两者可以统称为产能过剩)也就变得不可避免。马克思虽然没有现代意义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概念,但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却深刻描述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问题。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揭示了资源在同行业内部配置的经济规律,表现为资源配置的微观层面,其错配会造成产业组织扭曲,导致同种产品的产能过剩;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揭示了资源在不同行业配置的经济规律,表现为资源配置的宏观层面,其错配会引起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整个社会的产能过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