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用来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资源应该合理配置。稀缺的资源用来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都决定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魔力,政府应该“闪开”。最优的资源配置状态是所谓帕累托最优,需要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实现。然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企业规模小、产品同质,幻想在既定的价格下可以生产任意的产量,又导致供求矛盾尖锐,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周期性爆发,其结果是造成对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的巨大破坏。所以,资源稀缺性作为一个经济学假定前提或出发点,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语境中事实上被偷换了概念,“稀缺”被换成了“丰裕”。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资源优化配置是以资源无限供给甚至是挥霍使用为条件的。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理论矛盾,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解释人类面临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根源。尽管很多经济学家对完全竞争下的资源配置最优化问题做过很多的修补,使之渐渐脱离严格的假设而趋于现实,也逐步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对市场自发力量的信仰始终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传统。这种“市场迷信”表现在很多领域,以至于旨在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问题上,也强调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所谓“排污权交易”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信奉市场到了盲从的地步就是可笑的。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校正,是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超越。转变发展方式也要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如果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只能用市场这种“异己”的力量来实现,则几近荒谬。
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在国际上积极参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协调,承诺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在国内则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不久前,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等等。(www.xing528.com)
这些努力,与市场“原教旨主义”无缘,是对“市场迷信”的坚定超越,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上的理性、决心和行动能力,将极大改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样式,为国民营造更美好的家园,并从根本上改变、提升国家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